推敲議

推敲的典故,源自賈島與韓愈。大意是賈島吟詩「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時,用「推」還是用「敲」,一時琢磨不定。後經韓愈指點,始定用「敲」。由此,文壇上留下一段千秋公案,推敲至今。

推敲议

故事有兩個版本,一個出自《詩話總龜》,相關文字如下:

島初赴舉京師,一日於驢上得句雲:「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始欲著「推」字,又欲作「敲」字,煉之未定,遂於驢上吟哦,時時引手作推敲之勢。時韓愈吏部權京兆,島不覺衝至第三節。左右擁至尹前。島具對所得詩句云云。韓立馬良久,謂島曰:「作『敲』字佳矣。」遂並轡而歸。留連論詩,與為布衣之交。

一個出自《唐才子傳·賈島》,相關文字如下:

後復乘閒蹇訪李凝幽居,得句雲:「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又欲作「僧敲」,煉之未定,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勢,傍觀皆訝。時韓退之尹京兆,車騎方出。不覺衝至第三節,左右擁至馬前。島具實對,未定「推」、「敲」,神遊象外,不知迴避。韓駐久之,曰:「敲字佳。」遂並轡歸,共論詩道。結為布衣交,遂授以文法。去浮屠,舉進士,自此名著。

兩處記載大同小異,所謂大同,都是賈島在琢磨詩句之時,一邊吟哦,一邊做出推敲的動作,無意中衝撞了韓愈的車駕。韓愈身為大老爺,卻沒有官威,反而對賈島非常喜歡,還幫著賈島拿主意。最後兩人因推敲結緣,成為布衣之交。

推敲议

所謂小異,則是指故事發生的時間。《詩話總龜》在開頭給出參數——「島初赴舉京師」——也就是說,賈島是在趕考途中遇見韓愈的;而《唐才子傳》則在結尾給出參數——「去浮屠,舉進士」——也就是說,賈島初見韓愈之時,尚為僧人(法門「無本」),他是在得到韓愈賞識之後才還俗應試的。

那麼,賈島究竟是什麼時候遇見韓愈的呢?本人傾向於後者,因為這首詩的題目是《題李凝幽居》。

或許有人會問:賈島什麼時候遇見韓愈,很重要嗎?答案是肯定的:是的,很重要。

古來詩家議論「推」「敲」二字孰是孰非,都是在字面上下功夫。這個說從意思上說用「推」更好,那個說從音節上說用「敲」更好,誰也說服不了誰。

其實,討論寫詩,討論改詩,又怎麼能離得開當事人呢?推敲「月下門」,顯然是在夜間。如果是夜歸,即僧人返回自己的小廟,那他在外出必然會給自己留門,回來時輕輕一推就能進入;如果是訪友,那麼在夜間到達別人家門口,當然要敲門了。而根據《唐才子傳》的交待,賈島此詩,的確是在尋訪隱士李凝而不遇的情況下寫的,所以這個門是李凝的門,賈島到此,當然要敲門了。

推敲议

其實,韓愈推薦用「敲」,或許另有深意。前面分析過了,如果用「推」,那麼賈島面對的是出世的寺院之門;如果用「敲」,那麼賈島面對的是入世的高士之門。一生排佛的韓愈既然如此賞識賈島,自然希望他能夠積極入世,所以用一個「敲」字打破了賈島的猶豫,幫賈島下了決心。

最後,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原詩吧——

《題李凝幽居》

賈島

閒居少鄰並,草徑入荒園。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過橋分野色,移石動雲根。

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