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大埔三河壩戰役與朱德建軍之路

梅州大埔三河壩戰役與朱德建軍之路

提要 三河壩戰役是中國共產黨建軍史上及創建革命根據地初期一場重要戰役,朱德與陳毅把起義軍保存下來的力量帶上了井岡山,為創建工農紅軍和中央蘇區奠定基礎。

八一起義後起義軍揮師南下 謀建粵東革命大本營

100多年前,辛亥革命為中國的民主社會發展打開了一扇門,但中國社會仍如一盤散沙,進步勢力舉步維艱。隨著孫中山的逝世、國民黨內部的分化,國民黨新勢力採取了限共、分共、消滅工農組織等組織和軍事手段,把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工農組織逼入險境。國民黨反動勢力及反動軍閥製造白色恐怖,使包括中共創始人李大釗在內的數十萬共產黨員及革命群眾慘遭大清洗。據1927年11月的統計,黨員數量由大革命高潮時期的近6萬人急劇減少到1萬多人……共產黨領導下的工農會員由大革命高潮時期的280餘萬人減至幾萬人……擁有近1000萬會員的各地農民協會大多被解散……!

在周恩來、賀龍、葉挺等人領導下,1927年8月1日凌晨發動了南昌起義,經數小時鏖戰,拿下南昌城。周士第所部二十五師於1日下午在九江馬回嶺起義,趕赴南昌會合。南昌起義宣告了中國共產黨擁有了自己的革命武裝。通過建軍立政的思想逐漸改變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前途和命運。南昌起義後,下一個目標是進入廣東建立潮汕、海陸豐革命根據地。第三個目標,是通過一年左右的休整與補充,佔領廣州,實現城市獨立,通過大城市的革命影響,在全國發展暴動,革命軍再次北伐,實現革命形勢的迅速發展,讓國民黨政權迅速瓦解。利用潮汕地區出海口,爭取黨中央、共產國際從海上支持。潮汕地區國民黨駐軍不多,政權基礎不牢靠,工農革命力量較強。

在起義軍進入廣東之前,根據中共廣東省委的指示,汕頭、大埔黨組織派出了賴釋然、李明光、羅伯良等到福建上杭彙報工作。9月16日,起義軍第二十軍先頭部隊到達青溪,大埔縣部委派出江弼群及農軍第1連當嚮導。同日,大埔農軍第一團在永定農軍的支持下在茶陽舉行暴動,奪取大埔縣城。18日,起義軍進入茶陽縣城,起義軍前敵委員會任命大埔縣部委書記饒龍光為大埔縣工農革命政府主席,頒佈《土地革命綱領》,張貼《告革命同志書》。

戰火在粵東激燃 三河壩血戰保留革命火種

9月19日,賀龍率先頭部隊進駐三河。20日,周恩來、賀龍等率起義軍從三河壩前往潮州、汕頭。奉命留守的朱德、周士第於22日進駐三河壩。朱德在匯城南門作群眾演講,宣傳中國共產黨革命綱領,發放槍支,發動軍民聯合阻擊國民黨反動軍隊。當地的人民群眾對起義軍有較好的印象,據第九軍軍官教育團書記長趙鎔回憶,由於我軍紀律嚴明,買賣公平,不抓夫,不抽餉,不住民房,關著的店門打開了,停業的商店開業了。

一個星期後,起義軍探知在梅江上游鬆口地區有強敵集結,在韓江以西的匯城無險可守,且背水而戰,地形不利,所以在匯城山上佈置少量的偵察兵,觀察從鬆口方向以及從大麻方向來敵,部隊全部撤至韓江東岸筆枝尾山、匯東東文部。10月1日,敵軍從鬆口方向順流而下進行試探性進攻,這一部分敵人在渡河過程中,遭到起義軍痛擊。敵軍決定乘夜色進攻。上半夜,敵軍集結,乘20多艘船強行渡江,集中火力,對起義軍進行攻擊,起義軍沉著應戰,採取半渡而擊的戰術,狠狠地消滅了這批敵人。大埔農軍和群眾在地方黨組織的領導下,在山上用鐵桶燃放鞭炮,“乒乒乓乓”,製造假象,迷惑來敵。2日下午,戰事稍息,起義軍主要領導人朱德、周士第、遊步瀛、李碩勳、陳毅等在三河壩前沿陣地竹林中召開軍事會議,進行軍事部署。晚上,敵軍試圖利用一部分兵力渡過汀江,佔據側翼匯東,但起義軍有所防備,敵軍計劃沒有得逞。3日上午,江上濃霧瀰漫,敵軍除加強韓江口的正面進攻外,在東文部位置,敵軍渡過汀江,起義軍74團頑強阻擊。而在大麻方向,敵軍從蓮塘渡江,向我方的陣地梅子崬、石子崬進攻。戰鬥整整打了一天,形勢越來越不利,起義軍犧牲越來越多。晚上,朱德與周士第研討後,作出戰略調整,考慮到阻擊錢大鈞部隊,掩護主力部隊的目的已經基本完成,為保存有生力量,次第撤退,決定往潮州方向突圍與主力會合,取道湖寮、百侯、楓朗、雙溪,進入饒平縣境。75團第三營營長蔡晴川率領全營官兵在掩護過程中,自營長以下至士兵,幾乎全部壯烈犧牲。第二十五師參謀長遊步瀛在梅潭河撤退的過程中,身負重傷,終因傷重不治。

10月5日,粟裕、周邦採等人帶來主力在潮汕地區失利的消息。危急關頭,朱德、陳毅等力排眾議堅定地將這支身經百戰的革命隊伍保留下來,在饒平茂芝召開軍事骨幹會議後,作出“隱蔽北上,穿山西進,直奔湘南”重大決策,隨後率軍轉戰千里,於次年4月實現井岡山會師。

三河壩戰役是八一起義軍在廣東的一場重要戰役,朱德作為最高軍事指揮領導人,既有豐富的政治工作經驗,又有豐富的作戰軍事指揮才能,三河壩戰役與其日後成為“紅軍之父”“八路軍之父”“解放軍之父”人民軍隊的領導人有重要的聯繫。朱德、陳毅等及時作出了千里行軍往敵人薄弱地區去創建新的革命根據地的決策。朱德在贛南整編這支隊伍時曾發表了著名的講話,他說哪怕是隻剩下十幾個人、十幾條槍,他都要繼續幹革命。1905年俄國革命留下了的“渣渣”,日後成為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成功的元勳。這種必勝的信念極大凝聚了軍心,困難時刻給這支軍隊注入了崇高的理想,豐富了軍魂內涵。(甘海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