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成功為什麼一定要收復臺灣?被清朝逼的,實在是沒出路了!

溫乎曰: 小孩才講原因,大人只看成敗。


一、

1661年初,鄭成功很惆悵。

他面臨著一個重要選擇:怎樣收復臺灣?

在後人的理解中,這是一個不用想的問題。荷蘭人佔據了美麗的寶島,臺灣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鄭成功責無旁貸。

不打不是中國人!

但事情沒有這麼簡單。國民的支持、國際的影響、軍隊的素質,甚至海軍的建設,每一環都會影響戰爭的成敗。

說到底,收復臺灣是一件必須做的事,但何時做、以什麼方式做,還是有很多講究的。

要不然,也不會任由荷蘭佔據38年。

可是1661年,世界變了,逼的鄭成功主動去收復臺灣。

不管他願不願意,這是唯一的路。


鄭成功為什麼一定要收復臺灣?被清朝逼的,實在是沒出路了!

二、

當時的鄭成功,正處於內外交困的人生低谷期。

1659年,他和張煌言約定攻取南京,抵抗強大的滿清。可惜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在南京城下,他們遭遇了重大挫折。

非但沒能割據江南,反而損兵折將。鄭成功帶領10萬大軍北伐,回來的不足5萬,只好退回廈門休養生息。

可滿清不會讓他養傷,立刻發動“貿易戰。”

廈門周圍的地盤都被滿清佔據,他們斷絕了內外的一切交流,糧食、武器、布匹......就是要讓鄭成功窮死、餓死。

這是一招百試不爽的方法,包圍、孤立、等待,直到鄭成功堅持不下去的時候,就是滿清收工之日。

怎麼才能打破滿清的圍剿呢?

只有走出去。

可廈門的三面都被包圍了,自己這點兵力很難打勝仗啊。咦?東方的海上,不是有一塊現成的地盤嗎?

沒錯,這裡就是臺灣。

只要收復臺灣,就能打破滿清的貿易封鎖。

走出去,就是海闊天空。


鄭成功為什麼一定要收復臺灣?被清朝逼的,實在是沒出路了!


對鄭成功本人而言,也有收復臺灣的動力。

依靠父親的家底抗清多年,但成就基本不大,別說開拓進取,能保住廈門就不錯了,說出來都無顏面對江東父老。

如今又被滿清封鎖,紮紮實實的人生低谷。

首先,是來自部下的質疑。

你不是有能耐嗎,拿著父親的資源、扛著愛國的大旗,怎麼帶著我們混成這樣?你到底行不行?

然後,是自己威望的損失。

鄭成功用來凝聚人心的口號,是“反清”和“愛國。”可在失敗面前,都成了鏡花水月,口號又不能當飯吃。

再往深處想,沒有足夠的功勳,鄭成功憑什麼在將軍的位置上繼續坐下去?

最大的功勳是什麼?

驅除外夷,收復失地!

這時候,收復臺灣是最好的選擇。

用軍事的勝利讓部下閉嘴,證明自己沒問題;

用愛國的行動讓民眾擁護,證明跟著他沒錯。

就這樣,38年都不能收復的臺灣,成為鄭成功眼中的一塊肥肉。


鄭成功為什麼一定要收復臺灣?被清朝逼的,實在是沒出路了!

三、

臺灣的命運,自己說了不算。

當時的臺灣,只有20萬人口,人丁稀少、土地荒蕪、文化落後,自己的軍隊依然停留在很簡陋的階段 ,不堪一擊。

只要鄭成功想打,就一定能勝利。

真正決定臺灣命運的,是荷蘭。

17世紀,是荷蘭的黃金歲月,號稱“海上馬車伕。”他們的海軍和船隊遍佈世界,為荷蘭帶來源源不斷的利益,也維護著“世界警察”的地位。

其中最大的白手套,是東印度公司。

它由商人組成,卻被國家授予特殊使命,成為可以僱傭士兵、發行貨幣的海外獨角獸公司,主要職責是為國搶地盤。

1624年,東印度公司登陸臺灣。

按照教科書的宣傳,應該是“臺灣人民奮起反抗”、“侵略者膽戰心驚”才對嘛!

可事實卻是,荷蘭臺灣一家親。


鄭成功為什麼一定要收復臺灣?被清朝逼的,實在是沒出路了!


荷蘭東印度公司,在臺灣實行了殖民統治。

首先,他們提供了工作機會。

荷蘭為了開墾土地,急需工人、農民。於是就派人到處招工,包吃包住、五險一金,還提供住房和三餐。

能到荷蘭公司工作,就相當於在腦門上寫著“高大上”。

然後,他們扶持了土著領袖。

荷蘭人很聰明,不直接與臺灣的原住民接觸,而是從原住民中選擇可靠的人,培養為傀儡領袖。

不與底層人民接觸,會少很多麻煩。

自己悶聲發大財,多美的事啊。

最後,他們輸出自己的文化。

荷蘭人經常在原住民領袖們之間,吹噓自己的文化優越性。是啊,造船技術好、軍隊強大、文明素質高,關鍵還賊有錢。

這不就是上帝派來的天使嗎?

於是原住民的領袖們,主動學習荷蘭的語言、生活方式,沒多久,就成為假洋鬼子和香蕉人。

如此一來,荷蘭的地位固若金湯。


鄭成功為什麼一定要收復臺灣?被清朝逼的,實在是沒出路了!

四、

鄭成功想收復臺灣,何斌就來了。

他曾是父親鄭芝龍的下屬。

當年,何斌在臺灣做完一單生意後,就坐船回福建。沒想到,在半路上被海盜給打劫了。

眼看著同伴們都慘死在海盜的刀下,何斌趕緊把做生意賺的錢全部上繳,才僥倖保住一條性命,逃到臺灣去。

而這時的臺灣,是荷蘭的天下。

要不說何斌是人精呢,就在大家的腦子都轉不過彎的時候,他就開始學習荷蘭語、信荷蘭的宗教、為荷蘭人做事。

這是一個理想的白手套。

於是,在原住民對招工還猶豫的窗口期,何斌就成為荷蘭人急需的假洋鬼子,被任命為通事。

但有意思的是:

他表面上為荷蘭人做事,背後卻是鄭成功的臥底。


鄭成功為什麼一定要收復臺灣?被清朝逼的,實在是沒出路了!


1656年,何斌去廈門會見鄭成功,希望兩岸通商。

荷蘭人送到廈門白銀5000兩、箭10萬支、硫磺千擔,作為通商的條件。而鄭成功正準備進軍江南,不宜得罪荷蘭人,雙方一拍即合。

在會談結束後,何斌邀請鄭成功單獨聊聊。

這是一次飽含深情的會面。雙方深情的懷念了老領導鄭芝龍同志,又互訴多年離別的衷腸,最後,何斌從衣袖中拿出一疊材料:

“少東家,這是荷蘭人的兵力部署和島內詳情。”

以後的日子裡,何斌在臺灣不斷蒐羅新情報,以備日後的不時之需。直到3年後被荷蘭人發覺,才回到鄭成功身邊。

而他的身上,還帶著一份秘密情報。

那就是鹿耳門水道的詳細描述,水文、氣候、地形、礁石,甚至連荷蘭炮臺都標註的一清二楚。

多年的地下工作終於大功告成。

此時的鄭成功,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對於這次戰爭,不管荷蘭會不會干預,他都只能一條道走下去。

先做了,再善後。


鄭成功為什麼一定要收復臺灣?被清朝逼的,實在是沒出路了!

五、

1661年3月,鄭成功在金門“祭天”、“禮地”、“祭江”,正式誓師出征臺灣。

他率領25000名將士、300艘戰船,從金門出發,向東挺進。後面的事情雖有小波折,但總體來說是從勝利走向勝利。

鄭成功按照何斌的情報,從鹿耳門突破,一路登陸禾寮港、迫降赤嵌城、圍困臺灣城,最終在1662年2月6日,荷蘭駐臺灣長官揆一在停戰協議上簽字,交出所有的城堡、武器、物資,率領900名荷蘭軍民乘船撤離臺灣。

計劃中與荷蘭打國戰的場面,並沒有出現。

因為在荷蘭人眼中,臺灣的分量遠遠不夠。他們的本土在歐洲,主要對手是西班牙,最大的工作是搶奪西班牙的殖民地。

小小的臺灣,經濟不發達、地域未開發,還不值得荷蘭投入大量的資源,來到萬里之外跟鄭成功死磕。

捏著鼻子認栽,拉倒吧。

簽訂停戰條約的那天,鄭成功非常高興,手下將士也很高興,他知道:“抗清事業將翻開新的一頁。”

至於那些荷蘭人扶持的傀儡領袖,史書上沒有詳細記載,但按照一貫的傳統,估計也不會有好結果。

不殺還留著過年啊?

分離38年的臺灣,再一次回到祖國的懷抱;

滿清想困死義軍的幻想,宣告破產;

鄭成功的地位,再也沒有人能挑戰;

最重要的是,培養了年輕的接班人。


鄭成功為什麼一定要收復臺灣?被清朝逼的,實在是沒出路了!


鄭成功東征臺灣的時候,長子鄭經在留守廈門。

當時他麾下的全部軍隊,不足五萬人。除去隨自己東征的25000人,還有船員、水手等,留在廈門的還有15000人左右。

將三分之一的軍隊留給鄭經,大大培養了兒子的實力。

這就相當於“你辦事、我放心”一樣,給予充分的信任的同時,也給予部分實力,同時也向其他人宣告:

“如果我失敗了,這就是接班人。”

鄭成功的“接班人培養計劃”還是挺成功的。

他在收復臺灣後不足半年,就暴斃而亡。留在他身邊的是弟弟鄭襲,妄圖奪走”延平郡王“的爵位,自己佔據臺灣為王。

留在廈門的鄭經,就是靠著15000人的支持,才趕到臺灣殺掉鄭襲,維護了鄭氏家族代代相傳的榮光。

不論日後臺灣歸屬明鄭還是滿清,或者是日本、兩蔣,臺南的延平郡王祠400年香火不斷。

全世界的華人不論身在何方,只要提起”鄭成功“三個字,都會豎起大拇指點贊:”是中國的英雄。“

是啊,小孩才講原因,大人只看成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