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的格局、眼界與見識,決定了孩子的將來!

提起中國近代史上最精英的家庭,起源於廣東的梁氏家族,總是個繞不過去的話題。

這個家族中最有名的人物,叫梁啟超。

想必大家對他的故事並不陌生——

8歲學為文,9歲綴千言,17歲中舉,作為繼往開來的文學家、思想家、政治家,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父親的格局、眼界與見識,決定了孩子的將來!

圖為梁啟超

但梁啟超個人的筆耕不輟、叱吒風雲,不過是這個精英家族的剪影之一。

這個家族厲害就厲害在,梁家的九位子女,竟無一“輸”給父親梁啟超,一度締造出“一門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的傳奇——

長女梁思順(1893-1966):詩詞研究專家、中央文史館館員;

長子梁思成(1901-1972):建築學家、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後迎娶建築師、詩人和作家林徽因;

次子梁思永(1904-1954):著名考古學家、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

三子梁思忠(1907-1932):西點軍校畢業,參與淞滬抗戰;

次女梁思莊(1908-1986):北京大學圖書館副館長、著名圖書館學家;

四子梁思達(1912-2001):經濟學家,合著《中國近代經濟史》;

三女梁思懿(1914-1988):社會活動家;

四女梁思寧(1916-2006):早年就讀南開大學,後奔赴新四軍參加革命;

五子梁思禮(1924-2016):火箭控制系統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父親的格局、眼界與見識,決定了孩子的將來!

梁啟超的9個子女

我們可以看到,梁家有三個兒子都是國家級別的院士,其他幾個孩子則分別是詩詞研究專家、軍官、圖書館學專家、經濟學家、社會活動家等等,沒有一個人“拖後腿”。

就連兒媳婦,都是名動一時的女神林徽因。

父親的格局、眼界與見識,決定了孩子的將來!

圖為林徽因

如此家門,怎能不讓人心生羨豔?

然而,在梁家兒女個個成材、各有所長的背後,絕非運氣使然,少不了精英父親梁啟超嘔心瀝血的栽培,可以說,是同樣優異的家風與家教,成就了梁氏子女的非凡人生。

這位民國最牛老爸到底是怎樣教孩子的呢?


愛,就大聲說出來

“寶貝,我晚上在院子裡徘徊,對著月亮想你們,也在這裡唱起來,你們聽見沒有?”

以上這句聽上去有點肉麻兮兮的真情表白,不是出自互訴衷腸的小情侶之手,而出自梁啟超——一個思念孩子的老父親。

父親的格局、眼界與見識,決定了孩子的將來!

梁啟超懷抱兩個孩子

常人可能很難想象,在歷史影像中不苟言笑的偉人梁啟超,竟還有如此孩子氣的一面。

而這一面不給旁人,只給子女。

梁啟超對家中九個孩子的純愛,發自內心,訴諸言行,他絲毫不願掩飾父母對下一代熱切的關愛,而是願意大聲告白、大膽展現。

父親的格局、眼界與見識,決定了孩子的將來!

梁啟超很有名,自然也很忙,可再忙,他也不會錯過兩代人歡度天倫的好時光。

位於天津民族路46號的淺白色小洋樓,是梁啟超用於潛心著書的“飲冰室”,這裡,他輕易不讓文人豪客入內,卻能輕巧地呼喚著自家兒女,還讓孩子直接站到書桌凳子上,握著孩子的手寫字,一筆一劃,無比耐心。

父親的格局、眼界與見識,決定了孩子的將來!

位於天津的“飲冰室”

家裡九個孩子,他一視同仁地疼愛,每個孩子還都被他起了有趣的諢名——

他稱大女兒思順為“大寶貝”、“我最愛的孩子”,他給三女兒思懿取了個外號叫“司馬懿”,小兒子思禮叫“老白鼻”(老baby)。

直到孩子們步入中年之時,梁啟超寫信仍然會以“大小孩子們”、“寶貝乖乖們”來開頭,讓人看了,只覺得好笑又有趣。

父親的格局、眼界與見識,決定了孩子的將來!

梁氏家族合影

當然,梁啟超對孩子的濃情蜜意,不僅體現在日常陪伴與親暱稱呼上,他對孩子們的愛護,甚至到了事無鉅細的地步。

孩子生病的時候,他會親自探望、護理;孩子平時穿什麼衣服,他都要過問,甚至女孩子衣服的花色,他也會提出建議。

頗有名氣的“梁啟超家書”,也是在對孩子們一片熱忱的愛意中寫成,400多封信件,涵蓋了生活起居、課業求學的方方面面,根據每個孩子的特點,進行不同的鼓勵和指導。

父親的格局、眼界與見識,決定了孩子的將來!

梁啟超家書

當然,在信件中他仍不忘再度告白:

“你們須知你爹爹是最富於情感的人,對於你們的愛,十二分熱烈……”

即便從現在的角度來看,梁啟超在子女之愛方面的熱烈大膽,也很讓人吃驚。

中華民族在處理親子關係上,從來都顯得含蓄。親情,不似奔騰傾瀉的流水,更似巍峨穩重的山巒。可梁啟超,卻十分“另類”。

父親的格局、眼界與見識,決定了孩子的將來!

1934年,梁思寧、梁思懿、梁思禮、梁思達(左起)

在天津“飲冰室”前

這一切,正出於獨到的教育觀——“情育”。

梁啟超認為,“天下最神聖的莫過於情感,老實說,要把情感教育放在第一位。”

他把“情育”與“智育”、“意育”並列,作為人生教育的三大方面。在他看來,洶湧澎湃的“愛的灌溉”,並非沒大沒小、不講分寸,而是通過直截了當的表達,使孩子們從小就接受到明確的信號:父母愛我,以我為榮。

而這份來自父母的愛與尊重,也終將成為孩子們一生自尊、自信的源泉。


帶你看世界,路你自己選

如果說獨一無二的“情育”,幫助梁家收穫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氛圍;

那麼梁啟超既樂於給子女提意見、又樂於尊重子女選擇的良好心態,則協助了家中每個孩子,發掘出最適合自己的絢爛人生。

父親的格局、眼界與見識,決定了孩子的將來!

梁思禮(前)、梁思懿(後右)、梁思寧(後左)

梁啟超本身是一位“百科全書式”的人物,他著書立說、參加各類進步的社會運動,是個既有見地又極有學識的人。

在教育方面,他自然頗為自信,希望以自己的眼界與知識,為孩子們開拓一片天地。

當梁思成、梁思永面臨專業選擇時,梁啟超給出了獨到的判斷——“國內奇缺但未來可能發展前景極大的偏門專業”。

在他的建議下,思成學了當時冷門的中國建築史,思永則學了更加冷僻的考古學。

父親的格局、眼界與見識,決定了孩子的將來!

梁思成看望正在殷墟從事發掘工作的弟弟梁思永(左)

事實證明,兄弟倆後來各自成為了本行業的泰斗精英,並雙雙做到了院士,這充分印證了梁啟超深邃、博大的學術眼光,也從側面反映了父親對於孩子成材的良好規劃。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在孩子們需要指引的時候,梁啟超必然是以良師的身份出現,給予理性的建議。

可是,這也並不意味著梁啟超會為孩子們包辦一切,甚至逼著他們一定要按照自己預設的道路前進,不容置疑,次女梁思莊的事業選擇,就是一個生動的例子。

父親的格局、眼界與見識,決定了孩子的將來!

梁思莊

當年,梁思莊在加拿大麥基爾大學留學,讀完大一之後,也面臨選擇專業的重要關頭,對此,梁啟超認真給出了自己的建議——

“我想你們弟兄姊妹,到今還沒有一個學自然科學,很是遺憾,不知道你是否考慮?”

乖巧的梁思莊於是聽從父親的建議,修讀了生物學,但很快,就出現了問題。

父親的格局、眼界與見識,決定了孩子的將來!

梁啟超、梁思莊、林徽因,攝於北京長城(從左至右)

發現自己對生物學實際並無多大興趣的梁思莊,對每天學習的課程越來越頭痛,她不敢和父親抱怨,只是偷偷寫信和兄弟姐妹們吐槽,覺得自己實在要堅持不下去。

梁啟超得知此事後,並未發怒,而是後悔不迭,他主動寫信給思莊,加以勸慰:

“凡學問最好是自己性之所近,往往事半功倍。……我所推薦的學科未必合你的意,你應該自己體察做主,不必泥定爹爹的話。”

父親的格局、眼界與見識,決定了孩子的將來!

梁思莊

有了父親的支持和鼓勵,梁思莊這才吃下了定心丸。當她找到了自己的興趣所在——圖書館學,便毅然轉學進入哥倫比亞大學攻讀相關專業,此後,她終生致力於西文編目的教學和研究,終成該領域的一代名家。

可以說,如果沒有梁啟超的尊重與開明,梁思莊或許一生都無法確認真正的心之所向,更不用提朝著理想的道路,砥礪前行。

梁啟超這種願意傾聽下一代意見、有商有量的態度,還體現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父親的格局、眼界與見識,決定了孩子的將來!

梁思忠

1927年,在美國學習軍事的梁思忠急欲回國助力北伐,梁啟超雖然內心並不贊同,但並不急於勸阻兒子,而是耐心述說國內令人失望的複雜政局,分析此時回國的利弊。

但說完這些,他又表示最終決定權在思忠自己手上,如實在要回國,他也不會阻攔。

長子梁思成與林徽因的婚姻,雖說是梁啟超一手“包辦”,但他從頭到尾也沒有催促過兩個不愛的人強行在一起,而是告訴兩個年輕人,這門雙方父母都認可的婚事,最終還是要他們自己思慮成熟,做出決定。

父親的格局、眼界與見識,決定了孩子的將來!

梁思成與林徽因

強人所難,從來都不在梁啟超的字典裡。

僅僅是這一點,就讓他的格局比許多傳統的中國父母,高出了一大截。

中國的家長雖然疼愛子女,但卻極易伸手干涉下一代的人生,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想法一旦走向極端,就如同消散不去的幽靈,給子女的生活造成難言的陰影。

但梁啟超在這一點上,一向異常清醒。

與其在家中發號施令,還不如做孩子們的良師益友,在自由平等的氛圍中,將自己的所見所想娓娓道來。“帶你看世界,路你自己選”,父親的建議打開了兒女們的思路,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但人生,屬於孩子自己。

教育與做人,最要緊三觀正

其實,梁家子女雖然各個優異,但卻並非每個孩子從小到大都是令人仰望的學霸,也不是所有孩子的求學之路,都那麼順遂。

梁思莊小時候英文曾經考過不及格,要換作如今的雞血家長,恐怕早就把孩子罵得狗血淋頭、抓緊補課了,但梁啟超不是。

父親的格局、眼界與見識,決定了孩子的將來!

梁啟超

每每提及思莊的成績,他都極盡寬慰:

“不及格絕不要緊,萬不可以此氣餒。學問求其在我而已。汝等都會自己用功,我所深信。將來計算總成績不在區區一時一事。”

梁思成個性好強,他曾經遭遇車禍,明明收到了國外大學的offer卻不得不晚一年才能去,面對垂頭喪氣的兒子,梁啟超也不著急,而是安心陪兒子養傷,時常規勸:“人生之旅歷途甚長,所爭決不在一年半月。”

父親的格局、眼界與見識,決定了孩子的將來!

梁思成

梁啟超無疑是一位對子女寄予厚望的精英父親,但他的殷切期望,從不在於一時,也不僅僅在於兒女們的學業成績。

除了學業,梁啟超更注重培養孩子的品質,磨練他們的意志,在讀書之餘,把塑造健全人格放在首位,他的教育觀,一直很正。

也正因如此,只有他會在孩子們埋頭於專業小有成績時,提醒他們放下書本,多去鍛鍊、遊樂;也只有他,在聽到孩子們做出一番成就後叮囑,早睡早起,注意身體。

父親的格局、眼界與見識,決定了孩子的將來!

1906年,梁思順、梁思永、梁啟超、梁思成(從右至左)

三觀正的教育,關注孩子的心性、志趣、健康、幸福,成效也顯著——梁家的九個子女不僅有健康的思想體魄、淵博的知識,還具有健康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而這一切,恰恰得益於梁啟超三觀極正的理念。

而在家國天下的大事上,“三觀正”更代表著一種底線、一種堅守、一種信念。

在國家危難、民族危亡之時,梁家兒女也和父親一樣,始終是頂天立地的人,堅守底線,永不妥協,一如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中所流露的,滿是澎湃的家國情懷。

父親的格局、眼界與見識,決定了孩子的將來!

中年喪夫的梁思順和她的四個兒女

梁家長女梁思順中年喪夫,獨自拉扯四個孩子長大,在抗爭期間過得艱苦,但她堅決不為日本人做事,不讓自己的學識被人利用。

梁思成和梁思永一路顛沛流離,多次拒絕日本人不懷好意的邀請,大兒媳婦林徽因曾對孩子說,如果真是到了萬不得已,他們寧願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也不會向敵人妥協。

三子梁思忠身為軍官,在淞滬會戰的戰場上浴血奮戰,最終病逝於戰場;小女兒梁思寧也投奔了新四軍,為正義事業奉獻了一生。

父親的格局、眼界與見識,決定了孩子的將來!

梁思寧

梁家的孩子們,可以說用盡一生都在踐行父親的教育理念——先做人,再做事。

九個孩子,曾有七個留學國外,在特殊的政治歷史環境下,他們學成後都無一例外地回到自己的祖國,在各個領域發光發熱。

好的三觀會凝結成家風,成為家庭的無價之寶。梁家後人的種種事蹟為人稱頌至今,寶貴觀念的積澱與傳承,正是關鍵所在。

“拼爹”,在當代的文化語境下

好像正日益成為一個貶義詞

但看到梁啟超的家庭教育方式

我們才會發自真心地慨嘆

好的教育,難道不就是拼爹嗎?

在“一門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的傳奇背後

埋藏著一位父親的格局、眼界與見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