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2018系列報道之十二:建強支部,激發支部戰鬥堡壘

回顾2018系列报道之十二:建强支部,激发支部战斗堡垒

自去冬今春創森工作開展以來,明港鎮認真貫徹落實全市創森工作安排部署,認真規劃,全民參與,科學推進,精心管護,全面開展國土綠化工作。城區新增綠化面積2萬餘平方米,農村片區新增綠化面積50萬平方米,苗木成活率達95%以上。被區委、區政府評為國土綠化工作先進單位。

明確目標導向,高標準規劃

回顾2018系列报道之十二:建强支部,激发支部战斗堡垒
回顾2018系列报道之十二:建强支部,激发支部战斗堡垒回顾2018系列报道之十二:建强支部,激发支部战斗堡垒

科學制定明港鎮創森工作三年規劃(2018年-2020年),到2020年新增綠化面積25000餘畝,力爭用三年時間綠化面積增加10%以上,全鎮森林覆蓋率提高到35%以上,城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0%以上。

高標準規劃廊道綠化。按照高鐵、高速綠化寬度100米、國道省道綠化寬度50米、縣鄉道路綠化寬度50米、鄉村道路綠化寬度15米的要求,計劃用三年時間完成廊道綠化造林10000畝。邀請專業設計公司對栽植品種、苗木佈局以及整體綠化效果進行全面規劃設計,既栽植桂花、香樟、高杆石楠等常青樹種,也栽植朴樹、櫸樹、國槐等落葉喬木,同時栽植櫻花、海棠等花卉苗木,採取常青與花卉、落葉交叉種植,高鐵片區1000米一變色塊,鄉村道路500米一變色塊,達到既生態又美觀的效果。

高標準規劃淮河、明河生態綠化。按照淮河綠化寬度300米以上、明河綠化寬度30米以上,計劃用三年時間完成綠化面積10000畝,全面完成淮河生態修復。三是高標準規劃村莊綠化和荒山綠化。計劃到2020年完成成片造林和村莊綠化5000畝,結合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以東西循環路、國道107、明機路沿線村莊綠化提升為主,堅持點、線、面結合,引導農戶房前屋後植樹栽花,美化鄉村環境。

突出質量導向,高標準造林

回顾2018系列报道之十二:建强支部,激发支部战斗堡垒回顾2018系列报道之十二:建强支部,激发支部战斗堡垒
回顾2018系列报道之十二:建强支部,激发支部战斗堡垒

嚴把土地流轉關。堅持早謀劃、早行動、早流轉,每年秋收結束,小麥播種之前,及時召開綠化工作動員會,安排村組幹部入戶動員,與群眾簽訂土地流轉合同。今年10月30日前已全部完成5000畝廊道綠化土地流轉任務。

嚴把整地關。及時對流轉土地起邊溝劃定造林界線,全部旋耕深翻一遍,按照水田6米一條腰溝、耕地12米一條腰溝的標準對土地進行平整起壟,對涉及生產路鋪設排水管道,確保溝溝相連,排水通暢。

嚴格苗木關。嚴格選用直徑4-6cm苗木,種植前由專業苗木採購人員到苗圃基地現場選苗,並監督苗木起挖質量,要求帶冠帶球,對綠化苗木進行嚴格檢疫,確保苗木質量。

嚴把種植關。按照苗木種植規範標準進行栽植,從起挖、運輸到栽植不超過72小時,對崗嶺植樹採取“深挖穴、回填土、淺栽樹、踩實、澆透水、地膜覆蓋”;對平原地塊植樹採取“深翻土、淺栽樹、高培土、踩實、澆透水、地膜覆蓋”,嚴格挖穴、培土、施肥、澆水、打支撐等技術環節,合理採取不同栽植行距,確保苗木成活率。

堅持利益導向,高標準經營

回顾2018系列报道之十二:建强支部,激发支部战斗堡垒回顾2018系列报道之十二:建强支部,激发支部战斗堡垒

把完成創建森林城市工作任務當作培育林木產業來抓,採取“政府主導、公司經營、村集體受益”的經營管理模式,建立政府投資、社會投資和招商引資的多元化投融資機制,鼓勵企業、社會團體和造林大戶參與造林綠化工作,鎮政府針對不同區域造林,制定了相應的優惠政策,吸引懂苗木、有經驗、有實力的公司或個人參與創森工作。

針對高鐵、高速沿線100米集中連片區引入競爭性談判機制,採取政府與公司簽訂20年土地流轉協議、政府獎補10年土地流轉費用的方式,吸引社會資本參與綠化建設,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施工,專業養護,建立長效管護機制,確保廊道綠化效果。

針對縣鄉道兩側30米採取公開招投標方式引進專業公司參與綠化和後期管護,政府承擔先期整地、挖穴、購苗、栽植、土地流轉費用,公司與政府簽訂10年管護協議,收益與政府五五分成,政府收益部分全部歸村集體所有,用於村集體經濟發展。

針對廣大農民房前屋後植樹,採取政府提供苗木、收益歸農戶的政策,調動農戶植樹積極性。對荒山荒坡成片造林,政府按每畝300-500元給予種植大戶一次性獎勵補貼。對搞特色苗木和花卉種植的園林綠化公司,政府按每年每畝補貼200元的土地流轉費用,連續補貼4年時間,鼓勵有實力的企業落戶明港。

通過採取以上措施,今冬明春明港鎮7000畝國土綠化任務共需投資3000萬元,其中政府財政投資1200萬元,吸納社會投資1800萬元,實現了政府得社會效益、企業得經濟效益、村得集體經濟收益、群眾得生態效益的多贏局面,取得了1+1>2的成效,形成了全社會支持、人人參與森林城市創建工作的良性循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