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自認“第三羅馬”,為何其君主只用羅馬“副皇”的尊號?

俄羅斯王室在東羅馬帝國滅亡之後,曾經迎娶了東羅馬餘脈的公主,因此俄羅斯在後來曾自認“第三羅馬”,不久之後它君主的頭銜也改成了來自古羅馬的頭銜“凱撒”(沙皇)。但其實在古羅馬,似乎更為尊貴的稱號是“奧古斯都”,而不是凱撒,以至於中文有時裡把“凱撒”和“奧古斯都”這兩個稱號說成是“副皇帝”和“正皇帝”,那麼俄羅斯選擇“副皇”而不是“正皇”究竟是為什麼呢?


“凱撒”與“奧古斯都”的起源

喜歡世界歷史的朋友恐怕都知道,古羅馬最早的政體並不是君主制,而是共和國。也就是它的執政官是由古羅馬的(男性)公民選出來的。在古羅馬早期,其實古羅馬人是非常為自己的這種政治制度自豪的。

俄羅斯自認“第三羅馬”,為何其君主只用羅馬“副皇”的尊號?

凱撒是促使羅馬共和國變成羅馬帝國的關鍵人物

但到了公元前1世紀,凱撒的出現改變了羅馬的政治制度。凱撒憑藉自己在內戰中及高盧地區卓越的軍功,極大地擴展了羅馬帝國的版圖,同時也使他自己成為了無人能夠撼動的一方軍閥。而這時在羅馬共和國時代真正的權力核心羅馬元老院為了限制凱撒的權力,和當時另外一個重要軍閥龐培結盟,向當時擔任高盧總督的凱撒發出命令,要求他回到羅馬城接受新的任命。當然這實際上就是要把凱撒架空了,但凱撒能成為一方諸侯,政治智商當然也是非常高的,這種把戲哪能看不出來?

所以凱撒拒不接受召喚,而且還要求元老院延長自己的總督任期。元老院則向他發出最後通牒,說如果不回來就宣佈他是國敵。結果凱撒一看不撕破臉不行了,就直接率大軍回師羅馬。而根據羅馬共和國時代的傳統,為了防止軍人政變,任何將領都不能將軍隊帶進意大利北部的盧比孔河以南地區。所以凱撒帶兵回師羅馬本身就是一種政變的宣示了,而元老院和龐培對此毫無準備,倉皇出逃,後來這些人很快在內戰中被凱撒擊敗。而凱撒則在回到羅馬之後,在公元前49年強令沒有逃走的元老院成員選舉自己為獨裁官。所以雖然當時凱撒成為了事實上的羅馬君主,但名義上他並沒有改變羅馬的政體,他仍然是被選舉上臺的,他的頭銜“獨裁官”也仍然是羅馬共和國執政官的頭銜。

俄羅斯自認“第三羅馬”,為何其君主只用羅馬“副皇”的尊號?

屋大維是古羅馬的第一位“奧古斯都”,也就是第一個皇帝

但凱撒當了獨裁官5年之後被刺殺了,而在他的遺囑裡他的侄孫屋大維被他指定為繼承人。後來屋大維經過一番周折掌握了羅馬政權,而他給自己封了一個新頭銜,叫“凱撒大將軍”(Imperator Caesar),因為他在凱撒死後,為了表明自己凱撒繼承人的身份,已經給自己改名叫蓋烏斯·尤利烏斯·凱撒·屋大維烏斯,其中的前三部分就是凱撒的名字。所以名義上,屋大維此時叫凱撒(Caesar),他的頭銜是“大將軍”(Imperator),但實際上,從屋大維時代開始,“凱撒”這個詞已經變成了一個和皇帝密切相關的頭銜。而在公元前27年,羅馬元老院給屋大維上了“奧古斯都”(Augustus)的尊號。“奧古斯都”在拉丁語裡意思是“神聖的”、“高貴的”,所以從字面上它仍然沒有皇帝的意思,這也是羅馬人對國家政體從共和轉變為獨裁一種猶抱琵琶半遮面的變通吧,即名義上不承認有皇帝,但給了事實上的皇帝一個獨特的尊號,後來這個尊號事實上就和皇帝劃等號了。

“凱撒”與“奧古斯都”的分化

所以在後來的羅馬帝國,“凱撒”和“奧古斯都”其實被許多皇帝同時使用,但“凱撒”這個詞名義上一直是名字。名義上仍然是很多當上了皇帝的人都會改名叫凱撒,而相對來說,奧古斯都則更加正式一些。同時“大將軍”(Imperator)這個詞也同時使用。這三個詞都是羅馬皇帝的稱號。

而在經歷過公元3世紀50年26個皇帝,同時東西兩部先後獨立的混亂局面之後,使羅馬重新恢復了統一的戴克裡先為了提高統治效率,把羅馬帝國一分為四,由四個統治者分別統治,而在這四個統治者裡,他對其地位做了一些區分。他將自己和自己的愛將馬克西米安都封為奧古斯都,而將兩個較為年輕的統治者伽列裡烏斯和君士坦提烏斯都任命為凱撒,等於在這時,這兩個稱號暫時被拆開了一下。

俄羅斯自認“第三羅馬”,為何其君主只用羅馬“副皇”的尊號?

羅馬帝國四帝共治時期,“奧古斯都”和“凱撒”的詞義發生了分化

所以在中文裡,“奧古斯都”有時被稱為“正皇帝”,而“凱撒”有時被稱為“副皇帝”,但其實這兩種說法只是為了說明其地位差別,並不太準確。因為在當時的這兩個封號其實隱含著兩個“凱撒”在未來是要繼承兩個“奧古斯都”的含義,所以在英語裡,其實這時的這兩個“凱撒”也被稱為“junior emperor”,直譯過來應該是“小皇帝”,就是未來會繼承皇位,成為“奧古斯都”的人。當然這種區分也是挺好理解的,因為凱撒其實名義上還一直是“人名”,並非正式的封號,所以其實當時這兩個“凱撒”,名義上都還是改名叫“凱撒”的人,他們的封號裡沒有皇帝也沒有副皇帝的意思。當然這完全是文字遊戲,凱撒在這時已經成為了皇帝繼承者的稱號。

東羅馬與神聖羅馬時期的演變

而在公元396年,羅馬帝國在各種危機中再次想到了分治的對策,也就是東西羅馬的分治。這次分治也延用了四帝共治時期的方法,東西羅馬都各自設立了一個奧古斯都和一個凱撒。但這次分治之後,西羅馬帝國很快滅亡,西歐地區這兩個名詞的使用曾經中斷了一段時間。

俄羅斯自認“第三羅馬”,為何其君主只用羅馬“副皇”的尊號?

東羅馬帝國前期,“奧古斯都”仍然是帝皇的尊號,但後期則演變成貴族的稱號

而在東羅馬帝國,這兩個名詞繼續得到了使用,而且在後來一度再次演變成了皇帝要同時擁有“大將軍”、“奧古斯都”和“凱撒”三個尊號。但因為這三個尊號本身的詞義都沒有皇帝的意思,所以在後來又漸漸地再次分化。“奧古斯都”漸漸恢復其字面含義,變成了貴族的稱號,不再侷限於皇帝或者皇室。而另外兩個詞則繼續是皇帝獨有的尊號。所以到東羅馬帝國滅亡之後,迎娶了東羅馬餘脈“皇族”公主的俄羅斯皇帝繼承了“凱撒”這個稱號,之後俄國的君主都自稱凱撒,凱撒在俄語裡的發音Tsar成了“皇帝”的同義詞,也就是沙皇,而沙俄時期的貴族仍然會被稱為“奧古斯都”。

俄羅斯自認“第三羅馬”,為何其君主只用羅馬“副皇”的尊號?

伊凡雷帝是俄羅斯的第一個“凱撒”(沙皇)

而在西歐地區,公元8世紀的查理曼大帝曾經再次使用過“奧古斯都”這個尊號,但卻僅限於他自己,他的繼承者的尊號都是“大將軍”(Imperator),而這個詞在後來則逐漸演變成了“皇帝”(Emperor)。後來神聖羅馬帝國時期,“皇帝”(Emperor)和“凱撒”(Kaiser)這兩個詞漸漸演變成了不同語言裡的同一個詞,在德語裡“凱撒”就是皇帝的意思,而在西歐其它一些語言裡,皇帝則是Emporer。儘管到公元10世紀,神聖羅馬皇帝又開始使用“奧古斯都”這個尊號,但此時它已經變成了“皇帝”(Emperor或者Kaiser)之外的一個額外尊號,已經不等同於“皇帝”本身了。在神聖羅馬帝國解體之後,它的兩個說德語的繼承者奧地利和德國都沿用了“凱撒”這個稱號,因此直到這兩國君主制被廢除時為止,他們的皇帝都還被稱為“凱撒”,所以其實跟俄羅斯沙皇是同一個稱號,只是在不同語言裡發音不同而已。

俄羅斯自認“第三羅馬”,為何其君主只用羅馬“副皇”的尊號?

奧地利第一位“凱撒”(皇帝)弗蘭茨一世


所以嚴格地說,奧古斯都和凱撒並不能簡單地被說成是“正皇帝”和“副皇帝”,其實他們本身詞義裡並沒有皇帝的意思,只是因為歷史原因讓它們成了歐洲地區“皇帝”的代稱,而在後來他們的詞義又發生了不同演變,“奧古斯都”不再和皇帝密切相關,因此後來的俄羅斯和德國都選擇了“凱撒”一詞作為本國皇帝的稱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