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史行吟》——姚暹渠

常有籌劃五一或者國慶出遊的朋友找到我,打聽河東運城有哪些名勝古蹟,我都立刻會如數家珍:中國最大的關帝廟、西廂記發源地普救寺、壁畫之祖永樂宮,四大名樓鸛雀樓,五帝之一舜帝的陵廟,供濟天下食鹽的鹽池,呂洞賓修仙得道的中條山,鍾靈神秀的五老峰,“六十宰相出一村,普天之下無二裴”的裴氏宰相村,泛舟禪師塔、太平興國寺、飛雲樓、后土祠、以及荒棄的蔡倫墓、司馬光墓等,然後鄭重的用“無計其數”這個詞語結尾,這樣做的目的一是自己身為運城人的自豪,二是遊者的到來能給家鄉貢獻一些GDP。

我曾看過運城地方政府編纂的《運城名人傳》,在河東這塊土地上,歷史名人簡若繁星,光宰相村就出了3000多位在歷史上有名有姓的,之後我堅定的認為“長安盛世,河東英傑佔其三”,也就是說一部華夏輝煌史,河東人能佔三分之一,而且我認為,這還是謙虛,不是浮誇。

話題走得遠了,其實我在給朋友們推薦以上名勝古蹟時,偶爾也會提到一個古蹟:“姚暹渠”。之所以用“偶爾”來說明問題,是因為好多人到運城後,都發現那是一段類似於西安護城河造型的城市景觀工程,也有心有不甘的朋友開車到郊區一探究竟,卻發現所謂的姚暹渠竟然是一段臭氣熏天的臭水溝。所以,一般我不大推薦。

《溯史行吟》——姚暹渠

我沒有說謊,只是現在的姚暹渠確如他們看到的,在市區裡是翠柳撫堤、水流清澈的市政景觀工程,郊區裡卻蚊蠅橫飛濁氣熏天。

但是,在我兒時的記憶,姚暹渠卻並不如此。

在十二歲之前,姚暹渠我是常去的,因為有個名為“韓家營”的村子座落在它的旁邊,而那個村子裡有我的爺爺和奶奶。

在那時的我眼中,姚暹渠充滿了美麗和生機。春夏時可以下到淺淺的水中,在清澈見底的水中掬魚摸蝦,在嫩盈盈的草上捉蝶逐蜓,還可以採摘各種花草,等回到城裡後,蝴蝶和蜻蜓被釘上木塊,花葉被夾進詞典,都成為我的標本。這一切是緣于徐霞客和達爾文兩位偉人的影響,使我從小的志向就就是做那種四處遊歷、認識各種植物的人。

《溯史行吟》——姚暹渠

然而姚暹渠最讓我喜歡的是渠岸,因為秋天的渠岸上結滿成熟的酸棗,一個個小巧鮮豔的燈籠似地隱藏在多刺的枝葉中。

最好吃的酸棗在渠的西岸,那邊有十餘株色深粒大味美的酸棗樹,而那邊到處是荊棘,根本沒有路,不過我們還是能夠吃到這些名為“巧克力酸棗”的,只是需要經過一座寬不到十五公分的石橋。

過這個石橋十分驚險,不慎落橋的結果只有兩種,水中或者繁茂的酸棗叢中,可是“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年少不懂金錢好處的我們,為了零食,只好淪為禽類。於是我們坐到橋上,排著隊,用手撐地,靠屁股一點點墩過去。

這是美麗的姚暹渠給我12歲以前的記憶,但是也成為最終的美麗。

12歲那年,國家的第一次房改,規定家裡有房的職工,不能再住單位分配的房子,名曰“取消二套住房”。而那一年,父親剛剛在村裡蓋了一座二層小樓,結果我隨父母搬到了韓家營。也就是從此時開始,我到姚暹渠的次數用一隻手的指頭都可以數完,起因是那裡建了五家造紙廠。

迷人的姚暹渠從此黑水橫流,慢慢的水裡沒有了魚蝦蚌蟹,沒有了蜻蜓蝴蝶,再漸漸的水也消失了,只剩下烏黑泛光的髒泥發出難聞的惡臭,並有了當地以前沒有的一種黑蚊子,這種蚊子叮人前不打招呼,叮人也沒有感覺,且長出的疙瘩瘙癢難忍,老實說,我寫到這的時候,我身上已經開始隱隱發癢。

《溯史行吟》——姚暹渠

大約是從2003年開始,國家號召關停小造紙廠,可不知為什麼,這裡成了被遺忘的角落,直到2007年造紙廠因為自身銷路問題才陸續自行停產。之後,村裡曾經有人說造紙廠的汙水可能通過姚暹渠滲透到地下水裡,號召村委找人檢驗,村民卻多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慢慢的檢驗飲用水聲音漸漸消退,而村民直到現在還喝著這些地下水。

說了這麼多,還沒有提到姚暹渠的身份,必須強調一下,雖然它已經被水泥和汙泥塗抹的一塌糊塗,但是這些絲毫不能改它的歷史。

“一名白沙河,又名巫咸河,又稱鹽水,源出山西夏縣東北,西南流經夏縣南,又西經安邑、解縣至虞鄉界,入五姓湖,即古永豐渠也,北魏都水校尉元清所開,隋都水使者姚暹重開之,築堰浚渠,民賴其利,故名。”這是地方誌上關於姚暹渠出身的記載。

《溯史行吟》——姚暹渠

姚暹渠全長共131裡,修建的主要原因是因為鹽池在運城市南偏西方向。運城屬於涑水河盆地,地勢東北高,西南低,遇到洪澇災害,雨水便全部衝進鹽池,這對鹽業的正常生產造成極大地破壞,於是從北魏年間開始,政府便大力修建環繞鹽池東北方向的姚暹渠作為防洪、排洪的用途,後來為便於鹽船的出入,又進行加寬,所以姚暹渠兼備著護鹽、運鹽的功能。而根據歷代史志記載,封建皇帝對姚暹渠十分重視,都曾要求鹽務和當地官員時刻保持姚暹渠的暢通和歲修加固,防止潰堤。之所以如此高度重視這條土渠,是緣於這裡的鹽業關係到整個國家的經濟命脈,以唐朝為例,鹽池每年對中央財政的貢獻均達到15%左右。

附帶提一點,有學者曾經認為多數中原政權選擇建都洛陽、長安,都是因為距離這裡的鹽池近一些,故而有“中國都城圍著鹽池轉”之說,有興趣的讀者,不妨自己查找一下該篇文章。

《溯史行吟》——姚暹渠

總之,為了護鹽,為了運鹽,各朝各代都不斷修浚著姚暹渠,而姚暹渠也沒有辜負一代代人的維護,默默的發揮著作用。於是經過1300多年的風雨和戰火洗禮摧殘,許多文明遺留都毀壞殆盡,姚暹渠卻難得可貴的依然存在著。如此的結果,可能是因為它僅僅是一個渠,並不如長城、城樓、衙門之類帶有明顯的政治意義和攻防作用,而且無論哪個朝代都需要這樣一個渠來保護鹽池,供給食鹽,所以,姚暹渠頑強的挺過1300年的歲月,繼續見證歷史滄桑。

上千年哪,隋唐的風流曾在這裡彌散,兩宋的斯文曾在這裡暈染,金元的鐵騎曾在這裡鏗鏘,明清的硝煙亦在這裡席捲,還有國共史上的三大攻堅戰之一也在這裡發生,讓一個民族兩個黨派幾萬鐵血兒女長眠。

再想想,或許呂洞賓可能泛舟於此,之後悟出些什麼,於是隱居中條得道成仙;再或者司馬光也可能在此揚帆,之後想到了什麼,於是入朝為相造福社稷;而事實上包龍圖也的確於此坐船暗訪,破獲“鹽鈔案”,並主持鹽政;還有唐太宗李世民一直到清高宗康熙等19位曾巡視鹽池的皇帝,也應曾探望過這條默默維護鹽池的河渠,並虔誠祈願姚暹渠固若金湯。

熙熙攘攘億黎生,雲起雲滅上千年,有多少不同朝代、不同出身、不同志向的人都曾到過這裡,踩著同一塊渠岸上的黃土,但僅僅是在某個方位點上重合,卻無法相遇,於是短暫的停留後,只得匆匆走向各自的命運。

因為平凡,所以偉大,因為沉默,所以顯赫,因為卑微,所以長存。經過千餘年的姚暹渠依然存在著,這不能不說是個奇蹟。

但,也許歷史就要從此打住,後來的歷史書可能會告訴後人:姚暹渠始建於公元六世紀,毀於公元二十一世紀。

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姚暹渠消亡的命運已經註定,沿線企業和城市的工業廢水、生活汙水、垃圾大量排洩,其已經成為排汙河、臭水渠。雖然運城市政府對在市區的部分河段進行了水泥硬化整修,並以聲光樂來襯托,但是這表面的美化並不能真正拯救姚暹渠,清流河床的下邊依然是暗湧的廢水廢渣。

一位哀傷的詩人朋友告訴我:姚暹渠被腰斬了,只留下滌淨的軀幹做城市景觀,卻把頭與腳用骯髒與惡臭徹底掩埋。

每念及此,心如刀絞,現代人類的文明太過偉大,以至於千年來一直戰戰兢兢、始終謙恭的一條渠都無法保存。可我又能如何?我只能用一篇文字來紀念它,讓後人知道中國曾有過這樣一條渠,修建於北魏,歷經千年無私的奉獻後終被人類文明埋葬。

“生即已矣,未有補於當時;死亦徒然,庶無愧於後世。”,也許這幅明史中極其有名的對聯對姚暹渠來說不太公平,那就只摘用下聯的“無愧”兩字吧,相信這也是它的心聲。

我所希翼的,只是這幅對聯不會變成姚暹渠的輓聯。


完稿於2010年12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