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好习惯:理解动力模型,启动大脑的奖励机制,养成好习惯

看到某个在运动方面很自律的人,每天晚上跑步5公里,我们的第一反应:哇,太厉害了,意志力太强大了,每天坚持跑步,真不简单!

培养孩子好习惯:理解动力模型,启动大脑的奖励机制,养成好习惯

那么真的是因为意志力强大,才能坚持每天跑步的吗?这样的说法并不准确!

如果了解习惯的养成和特点,我们就会知道,在养成跑步习惯的前期,确实需要有比较强的意志力,才能坚持到养成习惯。

但是养成跑步这个习惯之后,每天跑步这个行为已经形成大脑内“触发—行为—奖励”,这样的自动化机制,已经不怎么需要意志力的参与也可以持续,就像引擎起动之后不需要启动电机的推动也能继续运转了。换句话说,是习惯在驱动每天跑步这个行为,而不是依靠意志力,是自然而然地持续这个行为,而不是痛苦地“坚持”着。养成了跑步的习惯之后,每次跑步会感到非常舒畅,不跑反而觉得不舒服了。

培养孩子好习惯:理解动力模型,启动大脑的奖励机制,养成好习惯

那么问题来了:

为什么有的人坚持跑了一段时间,后来却没有持续下去,而有的人却养成了跑步的习惯?差别在哪里?

为什么我们每天严格要求孩子按时学习、写作业,这都好几年了,还是被看着才能写作业?

要理解背后的原理,就需要了解我们接下来要讲的习惯养成的动力模型。理解这个模型,就能知道什么情况下能够养成习惯,什么情况下不能养成习惯,以及如何改掉坏习惯,如何养成好习惯。

习惯养成的动力模型:TMA-BRC

习惯的动力模型用来解释、分析和找出一个习惯背后的根本原因。模型包括:五个要素,一个条件。

五个要素分别是:

T:Trigger,触发条件;

M:Motivation,动机;

A:Ability,行为能力;

B:Behavior,行为;

R:Reward,奖励。

一个条件:

C:Critical starting condition,起动临界条件。

培养孩子好习惯:理解动力模型,启动大脑的奖励机制,养成好习惯

这个习惯的动力模型,是对行为模型的扩展,关于行为模型的详细介绍,请参阅 。

1.Trigger:触发条件

培养孩子好习惯:理解动力模型,启动大脑的奖励机制,养成好习惯

触发条件是促使人做出某种行动的诱因,是执行意图“如果…那么…”中,“如果”这个部分。如果没有触发条件,就没有行动

触发条件分为外在触发和内在触发:

外在触发是由外部的人或环境施加的影响,比如作业记录本可以让孩子想起晚上要写作业,这里的作业记录本就是触发条件,如果孩子有良好的作业习惯,这个触发条件就可以让孩子做出响应行为。如果孩子没有养成有作业马上做的习惯,就需要父母的提醒作为触发条件,孩子才会做出响应。其它的触发条件也有很多,比如起床闹钟响起,或者沙发上的遥控器…

即便没有明显的外在触发的情况下,一些念头也会出现在脑海里,促使人执行一些行为,这就是内在触发点。内在触发点并不稳定,所以要养成好习惯,还是尽量设置比较明显的外在触发比较有效、可靠。孩子把作业记在脑子里,远不如记在作业记录本上好;记录本放在书包里,也不如回家就拿出来,摆在书桌上有效。

2.Behavior:行为

培养孩子好习惯:理解动力模型,启动大脑的奖励机制,养成好习惯

有了触发条件,就有可能触发行为,这个行为就是执行意图“如果…那么…”中,“那么”这个部分。通常如果没有经过引导和约束,孩子会自然而然地用第一反应对触发条件进行响应。

比如写作业遇到难题,孩子会有一定的焦虑,为了消除紧张感,他会采取一些行动,可能会尝试让父母帮助解决。如果这个过程很顺利,每次这样做孩子的紧张感都会得以解除,那么这个“触发条件-行为-奖励”的过程就得到强化。孩子以后遇到困难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马上喊父母帮忙。

查尔斯的《习惯的力量》中,把第一反应称作“惯常行为”,惯常行为遇到相应的触发条件就会自动执行,不需要过多考虑,符合大脑的“节能”原则,除非有意识地进行调整。

3.Motivation:动机

培养孩子好习惯:理解动力模型,启动大脑的奖励机制,养成好习惯

动机是人的需要或欲望指向一个具体的目标后,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的心理动力。有了触发条件,也具备一定的能力,这时是否行动就由动机水平决定。

动机不是本能地“追求快乐,逃避痛苦”这么简单,如何只停留在这个层面,我们就只能看到孩子身上的各种追求享受,各种懒惰。要想更多角度地激发孩子的动机,引导孩子养成好习惯,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动机的知识。

比如,关于游戏的动机理论,就能够给我们提供很好的启发。

培养孩子好习惯:理解动力模型,启动大脑的奖励机制,养成好习惯

要引导孩子愿意去做某个行为,可以从这些角度尝试,如何激发孩子的动机。

4.Ability:行为能力

培养孩子好习惯:理解动力模型,启动大脑的奖励机制,养成好习惯

行为能力是完成该行为的难易程度。能力水平和动机水平,决定了是否能够成功触发行为。能力低的时候,需要很高的动力水平,才能驱动行为的执行。反过来,能力水平高的时候,动机水平不那么高,也可以执行目标行为。

行为能力是个广义的概念,不仅仅是指个人能力,还包括时间、精力以及其它个人资源/成本等等因素。

通常家长把孩子爱不爱学习、是否认真写作业等等归结为孩子的态度等,认为孩子动机水平不够。其实很多时候是孩子能力水平低,导致出现这些问题。

先解决能力问题,往往比先解决动机问题,更简单、更有效

5.Reward:奖励

培养孩子好习惯:理解动力模型,启动大脑的奖励机制,养成好习惯

谈到奖励,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孩子做得好就给孩子积分、小红花和物质奖励。甚至有的家长说,只要孩子好好写作业,他就不用被催促、责骂、惩罚,这不也是一种奖励吗?其实这些是比较典型的外部激励。

这里所说的奖励,是大脑内部的奖励机制,是和内部动机有关的,比如完成一件有难度的事情可以获得成就感,以及行为过程中能力提升获得自我效能感,等等。

而前面所说的外部激励,在习惯养成的动力模型里边,其作用更接近于触发条件。当这些触发条件消失的时候,相应的行为也很快消失了。如果每次完成作业给孩子1块钱,或者5个小红花,当你不给的时候,孩子写作业也没动力了。本来是想作为促进孩子养成好习惯的手段,结果却成了孩子做事的目的。

6.Critical starting condition,起动临界条件

培养孩子好习惯:理解动力模型,启动大脑的奖励机制,养成好习惯

简单来讲,临界条件就是获得的奖励,大于难度和所付出的努力。换个说法,就是主观感受的值不值得。

当然,这不是全部,临界条件更像银行账户,或者引擎的惯性机构,可以储备的。通过前面的行为获得的奖励,可以储备起来,储备越多,后面即使一些行为没有得到奖励,也可以持续支撑一些循环周期。所以,开始的时候降低难度,得到奖励,有利于后面遇到困难的时候继续坚持。

人脑的机制是复杂的,还有一点特别值得注意,在行为持续一定次数之后,奖励变成有一定随机性,会大大强化这个动力模型的稳定性。想想游戏为什么要随机掉落装备,以及好赌的人为什么欲罢不能,就很容易理解这一特点了。

如何应用动力模型,改变孩子的习惯?

改变习惯包括改掉坏习惯和建立好习惯,有些时候我们的目的其实是多个意图混杂在一起的,有了模型作为辅助分析工具,能够让我们在纷纷扰扰的想法中,抽丝剥茧、理出头绪,从而采取更有效的行动。

培养孩子好习惯:理解动力模型,启动大脑的奖励机制,养成好习惯

“习惯”这个词大家听的多说的多,但什么是习惯,很多人概念还是很模糊。这里我们举两个例子,一来熟悉一下概念,二来加深对模型各个要素的直观理解。

培养孩子好习惯:理解动力模型,启动大脑的奖励机制,养成好习惯

应用事例一:孩子写作业的时候磨蹭怎么办?

一位家长说自己孩子,以前写作业还挺快的,最近越来越磨蹭,半个小时能写完的作业,非要拖拉到睡觉前才能写完。为了不耽误功课,本来给孩子安排每晚练习的钢琴课,也不得不停掉。家长很着急,想知道怎么改变孩子磨蹭拖拉的毛病?

其实这种情况,有经验的家长应该知道,不是孩子没能力写得快,是不愿意,因为写完作业后会有很多不在做的事情等着他。用模型来做一下分析:

(T)触发条件:每次写完作业之后,如果不到睡觉时间,妈妈就会安排练习钢琴,或者额外的比如单词、速算等等任务。如果睡觉时间快到了,才写完作业,就不用做这些额外的任务了。

(M)动机:想逃避那些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比如练习钢琴。

(A)行为能力:

写作业的时候慢一点,不需要耗费什么心力,很容易达成。相比较而言的其它方式,比如和妈妈商量晚上不练习钢琴、不做其它额外任务,则非常困难。

(B)行为:由于前段时间有过写完作业太晚而不用做额外任务的经历,所以“延长作业时间直到睡觉”这个行为很有效,于是动机直接调用这个解决方案。于是,孩子出现每次写作业都“磨蹭到很晚”的行为。

(R)奖励:妈妈认为孩子按时休息很重要,如果写完作业已经到了睡觉时间,那么别的事情就可以不做了。这个时候,因为解决方案生效,孩子获得了“成功逃避痛苦”的奖励。

(C)起动临界条件:逃避痛苦感受的强度,大于快速完成作业所获得的放松感和成就感。

这个行为方案很有效,所以这个过程的各个环节,都被反复强化,孩子形成自动化的执行意图:如果我把作业拖到睡觉前完成,

那么我不用做那些令我讨厌的额外任务了。

*如何解决?

可以先尝试去掉“奖励”要素。比如和孩子约定,写完作业后不安排额外任务,而是有一个小时的自由时间,可以玩玩具、看自己喜欢的书等等。这样没有了“奖励”,相应的动机也就没有了。孩子就有可能为了获得完成作业后的放松感和成就感,而有了快速完成作业的动机,改掉因为逃避额外任务而磨蹭拖拉的习惯。

至于如何让孩子养成练习钢琴的习惯,那就要建立新的动力模型来实现,家长可以开动脑筋,来思考和尝试。

培养孩子好习惯:理解动力模型,启动大脑的奖励机制,养成好习惯

应用事例二:孩子总需要不断地催促才开始写作业,怎么办?

一位家长说,孩子回到家不是看电视,就是看漫画书、玩玩具,总是要催很多遍才开始写作业,怎么办?

事实上这不是一个习惯,而是很多个习惯,要分别来对待。简单起见,把这些分为两类:一类是娱乐类,一类是写作业。

娱乐类

物质丰富之后,现在的孩子,可触发娱乐动机的东西太多了。这方面要做的主要是减少触发条件,电视电源拔掉、遥控器收起来,约定只能写完作业或者周末才能看。

玩具、书籍如果随便乱放,那就很容易触发孩子看一看、玩一玩的冲动。所以要整理房间,书籍、玩具放在指定位置,约定写完作业之后的自由时间可以看、可以玩,用完之后要整理好,放回原来的位置。

及时写作业

做完在这些之后,就可以集中精力来建立回家后及时写作业的习惯了。

还是用模型来辅助规划,如何做好建立及时写作业习惯的各个方面:

(T)触发条件:每次写完作业之后,就是1个小时的自由时间,可以看漫画书、玩玩具,以及其它想做的事。

(M)动机:写完作业可以开心地玩;会得到父母的认可和赞许。

(A)行为能力:教孩子列作业清单,合理安排作业进度,减轻心理压力;引导孩子复习后写作业,这样可以写作业又快又好;辅导孩子解题步骤,提高学习能力…

(B)行为: 孩子减少拖延,使得“写完作业就能开心地玩”这个行为很有效,以后就会倾向与这个执行意图。

(R)奖励:完成作业的成就感;身心放松的感觉;自我管理能力提高,有自豪感。

(C)起动临界条件:制定渐进的目标,比如孩子以前回家2小时开始写作业,一段时间后,不到1个小时就开始写作业,要及时进行鼓励,让孩子的好行为得到及时强化,储备继续做得更好的动力。

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尝试做好一到几条,让孩子所做的努力和好行为被反复强化,孩子就逐渐养成及时完成作业的好习惯了。

这里举的是两个比较简单的例子,实际应用中需要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不断尝试和实践。


总结:理解了习惯养成的动力模型,我们可以看懂孩子身上那些不好的习惯,形成的机制和环节是什么,然后就可以有效地改掉这些坏习惯;对于要养成的好习惯,我们也能够设计和尝试针对这个习惯的形成机制和环节,让孩子养成好习惯。

有了这样的方法和能力,我们就可以减少使用提醒、唠叨、责骂等等,这些副作用巨大又没有持续效果的方法。孩子在这样的过程中,也能逐渐体会、掌握对将来的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习惯养成方法,更有能力掌控自己的命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