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家族起源與分佈(二)

李氏家族起源與分佈(二)

隴西李氏的四大房系

隴西李氏有四大房系,即武陽房,姑臧房,丹陽房和敦煌房。

在繁多的隴西李氏支派中,有四房最為興盛。這就是武陽(故城在今山東朝城縣西40裡)房、姑臧(治今甘肅武威縣)房、丹陽(治今河南項城縣東北)房、敦煌(治今甘肅敦煌縣)房。唐朝時期,這四房出宰相十名,榮顯功高,流芳百世。

武陽(陵)房世系

武陽房出自興聖皇帝第七子李豫之玄孫李綱。

李豫,字士寧,為東晉西海太守。其孫李炎之,字景珍,為後魏侍中、文簡公。李炎之生二子:綱、慧。李綱,為宜州刺史,生充節、充信、充穎三子。李充節,為隋朝朔州刺史、武陽公,他生三子:大通、大辯、大亮。李大亮,為唐朝右衛大將軍、武陽懿公;李充穎,為後周滑州刺史、流江公,他生宣州刺史義本。李義本生(辶向)秀,李(辶向)秀,字茂實,武后時為相,他生子名俊。李俊為黃州刺史。

姑臧房世系

姑臧大房出自興聖皇帝第六子李翻。翻,字士舉,為東晉祁連、灑泉、晉昌三郡太守,他生有三子:懷達、抗、寶。李抗為東萊太守,他生子思穆。李思穆,字叔仁,為後魏營州刺史、樂平宣惠伯,他生子獎。李獎,字道休,為北齊魏州尹、廣平侯,他生子壤。李壤為黃門郎,牛斌。李斌為散騎侍郎,襲樂平侯。

李寶有七子:承、茂、輔、佐公、業、衝、仁宗。老大李承號姑臧。承,字伯業,為後魏滎陽太守、姑臧穆侯,他生有四子:韶、彥、虞、蕤。李韶,字元伯,為定州刺史,封姑臧文恭侯,他生有三子:(王興)、瑾、瓚。李瑾,字道瑜,為後魏通直散騎侍郎,文恭侯,他牛有二子:蓓之、行之。李菁之的兒子李蔓容,為北齊考功郎中,生有二子:元儉、武卿。李元儉生有五子:義(王壽)、義珙、義璋、義琛、義瑛。李義琛為工部侍郎。李武卿的兒子元德,為癭陶令,他生有三子:義炎、義罐、義(王進)。李義炎,唐高宗時為相。李行之,字義通,隋朝時曾為唐州下溠郡太守,封固始縣男,他生有二子:夷道、元道。李元道,為秦王學士、給事中、常州刺史,他生有二子:正基、雲將。李正基為太子合人,他的兒子李直,字景信,為給事中。李宣的兒子李成裕,為秘書監,他生子名揆。李揆,字端卿,肅宗、德宗兩朝為相,被時人稱為“唐第一人李揆”。李揆生有四子:興公、次公、幼公、佐公。

李揆的弟弟名毖之。毖之的兒子上公,為秘書少監,生子景素。景素生蔚。李蔚,懿宗時為相,曾諫奉佛太過。李蔚有三子:李涯,為禮部侍郎;李洵,為福建觀察使;李說,字明(一作殷)澤。

李元道次子云將,為尚書右丞,他生晏,晏生顏,顏生歸期,歸期生逢吉。李逢吉,字虛舟,唐憲宗時為相,他的兒子彥,字次仲,為後魏秦州刺史。李彥生二子:燮、爽。李爽,字明德(一作德明),生元相。元相五世孫乾升,為秦府戶曹參軍,他生水部郎中岑。李岑生二子:舟、丹,李舟為虔州刺史;李丹為豪州刺史。李岑弟李峰,為開州刺史。

丹陽房世系

丹陽大房出自晉朝東莞太守李雍。李雍長子叫李倫,他的五世孫李文度,為西涼的安定太守,就在那時,他與族人一起人後魏,把家安在京兆山北(今屬河南省)。

李文度生子李權,為後魏河、秦二州刺史,封杜縣公。李權的兒子崇義,為後周雍州大中正、五州刺史,封武康縣公。崇義的兒子李詮,在隋朝任趙郡太守,封臨汾襄公。李詮四世孫有四:端、靖、客師、正明。李靖,字藥師,太宗時為相,任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廠平章事、司徒,封衛景武公,史稱他“兼資文武,出將人相”。李靖生二子:德謇、德獎。李德謇,為將作少監,封衛國公。

李靖兄李端,字藥王,為梓州刺史,封永康公。李靖弟客師,為右武衛將軍,封丹陽郡公,年九十猶馳獵,人謂之烏賊。李客師孫令問,官至散騎常侍。

李靖五世孫彥方,為鳳翔司錄參軍。李靖叔父傳(一作偉)節,為司隸州刺史,他的兒子乾佑,為唐朝刑部尚書。乾佑的兒子昭德,武后時為相。

在閩李氏的其他幾個支脈

李氏宗族人閩還有其他幾個支脈。

唐宗室,唐高祖李淵第二十子江王李元祥宗系。《新唐書》載,李元祥,高祖第廿子,初封許王,貞觀十一年(637)徙封“閩越江王”, 授蘇州刺史,賜實封八百戶;貞觀二十三年(649)加實封滿千戶。唐高宗時曾任蘇州金陵(今南京)、鄜州(今陝西富縣)、鄭州刺史。諡曰“安”。元祥次子皎,襲爵武陽王。皎子藂,武后篡唐大肆誅殺李唐宗室,以年幼黜爵流放嶺表,行至閩地南安,被武后遣使殺害。藂子萬康,父母遇害,落難於南安縣安定裡,遂定居南安,是為入閩始祖。

據《漳州府志》載:唐高宗時,泉、潮間蠻獠嘯亂,朝廷任命光州固始人陳政,掌管嶺南軍事,時有偏稗將領132員,隨之人閩,而這些將領之中,已有李氏。

另據《燕樓派家譜》載:其先世唐時居燕京東角樓,宋元間,有李善浦到福建泉州做官,便把家安在同安(今屬福建泉州)。這就是李氏燕樓派,因做官而遷居福建,成為第三支入閩的李氏宗族。

據永舂縣《官林李氏七修族譜》載:李唐後裔江王李元祥封於閩越後,其後裔或居南安(今福建南安),或遷尤溪沙縣(今福建省內),至18世有一支派徙於永春縣(今福建省內)。而卜居官林鄉之時間,則遲至明太祖洪武初年,開基祖名祖友。官林鄉舊屬福建永春縣九十都,今名獅峰。族譜載,官林李氏子孫到臺灣去的甚多,至民國十七年(1928)第七次修譜時,見載的赴臺子孫已達二百人左右。

綜上所述,李氏宗族入閩,以唐朝江王李元祥一支為最早,其次為李伯瑤一支,此後一支則為元代李善浦的一支。李氏宗族入閩,標誌著李氏宗族已大規模地深入沿海。福建,這個在李氏宗族遷徙史上具有極為重要意義的地區,在明。清時期已成為李氏宗族向海外遷徙的基地,大凡今天居臺灣及東南亞,甚至遠至大洋彼岸的李姓家族,多是當年由福建遷入。尋根問祖,飲水思源,福建把海內外的李姓子孫緊密地聯結在一起,高山大河、風波險阻都隔不斷他們同宗同源的相思之情。

海外李姓

李姓在海外的佈局涉及到十幾個國家,每30個人中就有一個姓李的。

據臺灣《李氏源流》及大宗祠《李氏史記》等有關資料記載,李氏在海外的分佈極廣,涉及到亞洲、美洲、歐洲等十幾個國家,初步統計,這些國家是:

美國各埠、泰國、菲律賓、緬甸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印度;日本、朝鮮,歐洲各國、加拿大各地。

當然,還有一些國家沒有統計進去。但僅從上述各國來看,李姓在這些國家中都起過舉足輕重的作用。有人統計說,海外每30個人中就有一個是姓李的。以上可見李姓在海外的人數之多、分佈之廣、作用之大。

另據臺灣《李氏源流通訊錄》所載,世界各國擁有“宗親會”、“親睦會”、“隴西堂”、“隴西公所”、“宗親總會”等74處李氏宗族組織。

王泉根《華夏姓名面面觀》專門談到宗族組織的問題。其中說:“所謂宗親會,就是集合同姓人士,不論親疏,不分派別,建立宗祠,共祀其受姓之始祖,用以聯絡同宗感情。早期的宗親會稱為‘食祖公會’,其宗旨是宏揚祖德,敦睦友誼,團結互助,以發揚民族精神;其活動包括建祠,祭祀,修譜,獎學,以及舉辦各種慈善事業、公共福利事業等。”這裡把宗親會的作用及任務,作了概括性的闡述。

現臺北市的“世界李氏宗親總會”是現今李氏宗族中規模最大,組織設置最完整的世界性的李氏宗族組織。它正式成立於1973年3月15日,在此之前進行了認真的籌備,先由發起人李石會、李嗣聰、李品仙、李宗黃、李建興、李樸生、李英、李峻峰、李鴻儒、李雅仙、李繼淵、李儒聰、李普同。李丙心、李開忠、李潔、李士賢、李寶淦等,在臺北市中山南路13號召開"世界李氏宗親懇親大會。發起人會議,從而產生了籌備委員會。經過一段積極的籌備工作,於1971年10月29日召開國內外宗親懇親大會,會址設在臺北市南京東路309號李氏宗祠。

會議召開之時,有22個國家、地區,77個宗親團體及600餘位宗親出席大會,真是盛況空前。會議通過了各種議事規程,並通過了《世界李氏宗親懇親大會組織章程》及《世界李氏宗親聯合總會組織章程》。這個命名為“世界李氏宗親總會”的世界性李姓宗族組織,終於宣告成立。

除了臺北的“世界李氏宗親總會”外,還有不少李氏宗族組織分佈於世界各地,他們有著中華民族慎終追遠的共同傳統,在思祖尋根的共同精神之下而建立。

世界各國李氏,通過各個李姓宗親組織把李氏宗族的榮耀昭顯於世,把李氏宗族的門風發揚光大。每個李姓後裔,無論他走到世界的哪一國,他都能尋找到自己的血緣裔親,沉浸於同宗同源的親情之中。

趙郡李氏

趙郡位於今河北趙縣。趙郡李氏是李姓的第二大流派,其始祖是戰國名將李牧,他曾率兵兩次擊敗秦國。

趙郡,其初建置於後魏,此後各朝有沿置,其治在今河北之趙縣。

趙郡李氏出自秦司徒曇的次子璣。璣,字伯衡,在戰國末,拜為秦國太傅,功名顯著。璣有三子:雲、牧、齊。老二李牧為當時趙國的國相,被封為武安君。從他開始,把家定居在趙郡。當時七雄之一的趙國,其疆土包括今河北省南部、山西省東部,及河南省黃河以北之地,今河北之趙縣正屬於當時趙國境內。趙郡李氏的邕祖李牧,是一個十分卓越的人物。作為趙相,他足智多謀,治國有方,又長於用兵,抵匈奴,打東胡,屢有戰功,甚得軍心。曾於公元244年,率軍伐燕,使秦國不敢輕易侵伐趙國。公元233年、234年,李牧兩次擊敗秦軍。秦國懼怕李牧,就收買趙王嬖臣郭開,誣李牧造反,趙王優柔寡斷,聽信讒言,終於在公元248年殺害了李牧。李牧一死,秦始皇的大將王翦立刻率大軍消滅了趙國。可見李牧在趙國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李牧在距今一千七百多年之前,在河北開創了趙郡李氏之族,因而河北李氏歷來人口眾多。其後世子孫支庶繁多,現以其繁衍的大致情形,敘述如下。

在秦末漢初,趙郡李氏向河南和江南發展。

廣武君李左車出有三子:李常、李伯、李遐,這三兄弟為趙郡李氏第四代,此時已經是漢高祖一統天下時。老三李遐,字伯友,是漢朝的涿郡守,生了四子:李嶽、李德、李文、李班。老大李嶽,字長卿,官拜諫議大夫。李嶽之了李秉義,字世範,當上了穎川太守。穎川在唸河南境內,出於任職之便,李秉義把家搬到了潁川,從而,使原來在河北的趙郡李氏,分出一支到了河南,成為河南趙郡李氏的開端。

穎川的趙郡李氏自其開基始祖李秉義之後,不斷髮展。李秉義有三子:李翼、李協、李敏,老三李敏官至五大夫將軍,他又生有三子:李謨、李道、李朗。李謨,字道謀,為臨淮太守,有哆華、旭三子。老大李哆,字子讓,官至上黨太守,其子李護,官至酒泉太守。李護生有三子:武、昭、奮。老大李武,字昭先,曾任書郡太守、太常卿,他生有四子:贊、修、奕、龍。老二李候船,字伯遊,為後漢的太尉,又生有四子:李諒、李叔、李訓、李季。老大李諒,字世益,是後漢時趙國相,其子李膺,字元禮,為東漢大臣,其品行高雅,被稱為“天下楷模”,先後任青州刺史、度遼將軍、河南尹,官至司隸校尉,因謀誅宦官事敗,而死於獄中。

李膺有三子:壤、瓚、瑾。老三李瑾為東平相,後來為避難復居於趙。李瑾生有李志、李恢、李宣三子。老二李恢又生四子:定、壹、獎、碩。老大李定,在曹魏時任水衡都尉、漁陽太守等職。李定有李伯括和李機叔二子,李機叔先後任太學博士、臨江及樂安二郡太守,他有五子:群、壤、密、楷、越。

李楷,字雄方,在晉朝先後任司農丞、治書侍御史。時趙王倫自稱皇帝,引起宗室諸王的兵討,戰亂空前。李楷為避戰亂,帶領全家,渡過長江,徙居於浙江的常山。於是,趙郡李氏的一支又擴展到了長江以南,李楷便是江南的趙郡李氏之開基始祖。

趙郡李氏的南遷始祖李楷,生有五子:李輯、李晃、李芬、李勁、李睿,這五個兒子形成三大房系,從而使江南的趙郡李氏分而成三流,即南祖房、西祖房、東祖房。

趙郡李氏的六大房系

趙郡李氏也有六大房系,為南祖房,東祖房,西祖房,遼東房,江夏房和漢中房李楷的五個兒子,定居在浙江常山,兄弟分居:老五李睿的兒子李勖兄弟,居住在巷東;老四李勁的兒子李盛兄弟及老三李芬一家,居住在巷西;老大李輯與老二李晃兩房子孫,則南徙故壘。因而,以此三個方位,李睿又被奉為江南趙郡李氏的東祖;李芬與李勁被奉為西祖;李輯與李晃則被奉為南祖。

南祖房

前述李輯與弟晃共稱南祖。輯字護宗,為高密太守,其子李慎敦先徙居於柏仁,因子孫甚微,而與李晃一起南徙故壘。

李晃,字仲黃。他這一支流回到趙地後,其後人有自趙郡徙於管城(今陝西南鄭)的,於是在陝西南鄭一帶,有了趙郡李氏的後裔。南祖之後,有李善權,為後魏譙郡太守,他把家徙至譙(今安徽亳縣治),於是在安徽亳縣一帶也有了趙郡李氏的後裔。

這一支世系:李晃有子名李義,為燕司空長史。李義有子李吉,為東官舍人。李吉之子李聰,官至尚書郎。李聰生有二子:真、融。老大李真官至中書侍郎,其五世孫李叔睿,官至唐朝刑部侍郎。李叔睿的第二子名李遊道,在武后時拜為宰相。此後南祖房名宰相還有李藩、李固、李言、李日知、李敬元、李紳、李元素。《新唐書》中皆有記載,有唐一代300年,南祖房將相滿門,世代榮顯。江夏房

江夏房始祖是李就。從李就上溯兩世是漢代酒泉太守李護,而李護則是趙郡李氏的始祖李牧的八世孫。也就是說自李牧至李就,正好10世。

李就,為後漢會稽太守,封高陽侯,他由於做官的緣故,把家搬到了江夏(今河北武昌),於是在今河北武昌一帶就有了趙郡李氏的後裔。

江夏李氏始祖李就,傳至六世孫李式,李式曾任東晉侍中,其孫李矩,為江州刺史。李矩有子,名李充,為中書侍郎。李充下傳八世,為李元哲,元哲徙居廣陵(今山西廣陵縣),這樣在山西廣陵一帶就有了趙郡李氏的後裔。

李元哲下傳四世,至李鄘,李鄘是唐憲宗的名宰相,李鄘之孫李磎,是唐昭宗的名宰相。

李鄘,字建侯,進士出身。初為李懷光幕屬,當李懷光於河中反唐時,李鄘將李懷光軍隊的虛實及作戰方案透露給朝廷,後被李懷光察覺,責問他,李鄘從容不迫,詞氣激昂,三軍為之感動。河中平,李鄘先後任吏部員外郎、御史中丞、京兆尹、尚書右丞、檢校禮部尚書、鳳翔隴右節度使、刑部尚書、鹽鐵轉運使、淮南節度使、門下侍郎、戶部尚書,為政顯著。

李磎,字景望,進士出身。先為戶部郎中,分司洛陽。當時黃巢起義攻陷洛陽,李磎懷抱尚書大印,避之河陽,當洛陽留守劉允章受黃巢義軍脅迫,派人前來索印時,李磎堅決不給。後歷任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禮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李磎一生好學,家有書萬卷,世號“李書樓”。

東祖房

東祖睿,字幼黃,為高平太守,封江陵寧公。其子李勖,為頓丘太守。李勖有子名李頤,為高陽太守,封武安公。李頤有四子:勰、系、奉、曾。老二李系的九世孫李嶠、十二世孫李絳,都是唐朝名宰相。

李嶠(644-713),字巨山,高宗時進士。他幼時失去雙親,傳說他曾夢見一個人給他留下兩支筆,此後,他便有了文辭,15歲能通五經,20歲就中了進士。李嶠歷任高宗、武后、中宗、玄宗四朝,為官清正。當時來俊臣陷害狄仁傑等人,李嶠極力為狄仁傑等人鳴冤,以至得罪了武后,一度被貶為潤州司馬。李嶠不僅官至中書令,而且還善詩文,他以文章與同鄉蘇味道齊名,而被合稱為“蘇李”。又與蘇味道、崔融、杜審言合稱“文章四友”。明人輯有李東陽像。李東陽,明湖廣茶陵人,字賓之,號西涯。天順進士,歷編修、侍講學士。弘治八年(1495)由禮部右侍郎進文淵閣大學士,參預機務。正德時官至少師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

《李嶠集》流傳至今。

李絳,字深之。憲宗時進士,曾多次上書直諫,自知言切,必遭禍殃,焚署內奏稿,等待帝問罪。帝果然大怒,絳從容對答,說臣居朝廷,而惜身不言,這是臣有負於陛下;倘若陛下只願聽順耳的話,只信佞人之言,那就是陛下有負於臣下,一句話說得高宗怒氣全消。

李絳先後任監察御史、戶部侍郎、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禮部尚書、華州刺史、御史大夫、東川節度使、山西道節度使,累封趙郡公。

東祖之後還有一位李諤,是隋朝的南和公,其子李爽,官至左金吾衛將軍。李爽的玄孫李珏,在唐文宗時,官至宰相。

西祖房

前述李芬與弟勁,共稱西祖。李勁,字少黃,為晉朝治書侍御史。他生有二子:盛、隆。老大李盛官拜中書侍郎,其十世孫李懷遠,在武后時為宰相;老二李隆為魏之阜城令,其十世孫李吉甫為名宰相,其子李德裕也是名宰相。

李吉甫,字弘憲,德宗時任太常博士、州刺史等職,又在憲宗時任中書舍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他曾向憲宗揭露牛僧孺等人的專橫,頗有政見。元和三年(808),他出任淮南節度使,於高郵縣築富人、固本二塘,溉田千頃,受民愛戴。此後再次入相,多有建樹。所著《元和郡縣圖志》,是我國現存最古的一部輿地總志。

吉甫子德裕,文武兩朝為相,歷任浙西觀察使、西川節度使、兵部尚書、同平章事等職,是“牛李黨爭”李派首領,主張削弱藩鎮勢力。宣宗時,遭牛黨打擊,死於崖州貶所。有《次柳氏歸聞》及《會昌一品集》傳於世。

李吉甫父子為西祖房門庭,增輝添彩。

上述趙郡李氏渡江南遷後的三房,千百年來,名人輩出,門庭流芳。除此三房外,趙郡李氏還有另外三房,分別是:遼東李氏、江夏李氏、漢中李氏,現分別給以勾述。

遼東房

遼東房始祖李齊,是李璣的少子,也就是說李齊與創立趙郡李氏的始祖李牧,是同胞兄弟,李牧行二,李齊行三。李齊在趙國當上國相,他把家開始安在中山(今河北定縣)。至李齊的十三世孫李寶時,又把家遷徙到襄平(今遼寧遼陽)。李寶,字君長,曾任後漢元菟都尉職。李寶把家遷到了襄平,於是在今遼寧遼陽一帶就有了趙郡李氏的後裔。由此推來,古之高麗國,今之朝鮮族,其李氏當有不少出自遼東房。李寶兒子李雄,曾任車騎長史職。李雄之子李亮,為原武令。李亮子李敏,為河內太守。李敏之子李胤,在晉朝官至司徒,封廣陸侯。李胤子李固,為散騎侍郎。李固子李志,為陽平侯,襲廣陵侯。李志有弟,名李沉,李沉孫為李根,李根為後燕中書令。李根的九世孫,名李泌。李泌是位大名鼎鼎的人物,是李氏家族的傑出代表。

李泌,字長源,是唐德宗時的名宰相。說他七歲能賦詩,談論國家大事,是位神童。曾與肅宗同坐輦車,出入宮中,人們指著輦車說,穿黃衣的是聖人(指肅宗),穿白衣的是山人(指泌)。李泌歷任參謀軍事、翰林學士、楚州刺史,官至中書侍郎、同平章事。他曾幾度仕宦,幾度潛隱,在相位期間,曾多次上諫德宗。李泌死後,其子李繁撰有《鄴侯家傳》流傳於世。漢中房

漢中房出自漢朝東郡太守太常卿李武的後裔(前述,李武是酒泉太守李護的長子)。李武之孫李頡,為後漢博士,他把家定居在漢中南鄭(今陝西南鄭),這樣李頡成為漢中大房的始祖,今陝西南鄭一帶也就有了趙郡李氏的後裔。

李頡定居漢中後,其家族不斷繁衍。李頡之子李邰,官至司徒。李邰生子李固,為太尉。李固十三世孫李德林,官至隋朝內史,封安平公。李德林之孫名李安期,在唐高宗時任宰相,是位知名人士。

李安期是唐朝大臣、著名史家李百藥之子。李百藥被貶至桂州,七歲的安期隨父行,途中遇盜賊,欲殺其父,安期跪在地上哭泣哀求,願以自身代父受刃。賊被感動了,於是放了他的父親。李安期在太宗時任符璽郎、主客員外郎,在高宗時任中書舍人、檢校東臺侍郎、荊州大都督府長史。

漢中房中的李德林、李百藥、李安期,祖孫三代,三世掌制誥,權重如山。

趙郡李氏的六大房系,每房子孫都有眾多的傑出者,僅唐朝就出宰相17名,正因為如此,趙郡李氏的名聲遠揚。趙郡這個地方,也成為有名的郡望。趙郡李氏的後裔,無人不為自己的門庭而感到榮耀無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