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朝的倉鼠是捕不盡的

大清朝的倉鼠是捕不盡的

電視連續劇《天下糧倉》中有一個情節:通州糧倉突遇火災,一夜之間燒了十七座倉廒。

劉墉的老爹劉統勳奉旨查案,後查明這是人為縱火。當時大清朝的糧倉,差不多五成是空的,或者是半空的。各地有不少“雙層倉”,上層擱滿了糧食,從倉頂看滿滿一片,底下卻空空如也。漕運總督潘世貴等人,接受賄賂,與各層官吏勾結,讓國家糧庫的糧食被大批吞噬,造成巨量虧空。當皇帝派員巡查糧庫時,眼看掩蓋不住的潘世貴為消滅罪證,令人一把火將糧庫燒了。

《天下糧倉》演的是乾隆年間的事,史有所本。有清一代,這種侵吞國家糧庫的“倉鼠”,可謂前赴後繼。皇帝嚴刑厲法處罰一批貪官,但很快又春風吹又生。

光緒十六年(1891),北京城內存放官員口糧的祿米倉爆出了虧短案。欽派大臣經過盤查,統計出這一個倉庫就虧短——即與賬面上的記載少了十五萬五千五百三十五石七斗六升五合米。清代一石米大約是160市斤。虧短的米大約總計2400萬斤,這麼多的米糧被倉鼠侵貪,絕非幾個人、短時間內能做到的,肯定是窩案。

案子最後是典型的“葫蘆僧判葫蘆案”,不了了之,基層的臨時工處罰最嚴重。花戶(即糧倉管理人)郭泰、張增祿、王得海、馬德山,倉書(負責登記造冊的)陶斌、何桂林被抓獲,交給刑部判罰,用現在的話,這幾人受到了司法懲處。倉監督容恩、孟守箴革職。倉監督是戶部總督倉場侍郎所屬官員,京師十一倉每倉有滿漢監督各一人。倉場侍郎興廉、遊百傳革職留任。清代的倉場侍郎共兩名,其中滿、漢各一人,駐在通州。

可見,這種處罰是越到上面越輕。革職留任是免去官職但仍留任所辦事,也就是職位暫時去掉了,但乾的差事還在,這種處分許多人受過,包括曾國藩。革職留任彈性很大,接下來被革職者只要不犯事,到一定時候就會官復原職,和“留黨察看”有些類似。

這一處分出來後,輿論譁然。光緒十七年御史洪良品上疏彈劾倉場積弊太深,應該嚴厲追究責任人。於是滿、漢兩位倉場侍郎從“革職留任”變成“革職”,但沒有“永不敘用”一說,還有機會復出的。

這一年,距離甲午之戰只有三年了。當時大清經過“洋務運動”,似乎呈現出一些生機,清廷的軍事、經濟諸方面有所成就。可從一群小小的倉鼠就能看出,大清的“同光中興”只是為臉面抹了一些油彩而已,病在肺腑之中,敗給日本,有何奇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