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發展素質教育,還應從課堂教學中尋求突破

「原創」發展素質教育,還應從課堂教學中尋求突破

發展素質教育已成為當代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性主題與任務。近20年來課堂教學改革的理論研究表明,特別是素質教育實施推進的大量實踐已經充分證明,教學過程的中心環節~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是其他任何實施途徑所無法替而代之的。本文試圖就怎樣在課堂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的問題及策略進行探討。

一、科學定置,實現課堂教學目標多元化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主體在具體教學活動中所要達到的預期結果或標準。素質教育的課堂教學目標應是啟迪學生的學習願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賦予學生髮展潛力,發展發揮才能,把握命運所需要的思維、判斷、想象 、創造的能力。教師在定置課堂教學目標時,不能把教學目標僅作為教師要做的事情,還應陳述學習者活動中期望學生學發生的變化。不能僅闡明教學目標中的有關內容,還用指出學生掌握這些內容的方法,不能僅以知識性內容調定標,還用體現學生的全面發展要求。總之,課堂教學是通過多元化的目標去提高學生素質的,因而所定製的目標,既應有知識目標,又有能力目標;既要面向全體,又要因材施教,促進個性發展的目標;既有激發興趣、動機,培育意志、情感,磨練性格的目標,又有培養協作精神和合作共事的目標。

二、挖掘因素,尋找教育的結合點

課堂教學中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必須透過教材的表層內容,深入挖掘其深層多元教育要素,有機、有序、自然、和諧地滲透於教學之中。教師要認真鑽研課標教材,依據各個學科的特性,圍繞素質教育的主旨和課堂教學既定目標,對所授學科內容進行認真的分析、透視、遴選,特別應在課本中挖掘一些深層次的教育要素。主要涵括以下幾個方面:1.知識的智力因素。即發展學生智力,培養創造思維潛力的教育內容;2.知識的哲理因素。既能夠奠定學生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的根基的內容;3.知識的情感要素。既能夠陶冶學生情操,調整學生心理,激發學生興趣和責任感、義務感、愛國感和具有美感的素材。教師要對所挖掘的教育因素進行科學有效的整合,並尋找好結合點、切入點,以收到“潤物細無聲”之功效。

「原創」發展素質教育,還應從課堂教學中尋求突破

三、優化結構,創構“素質型”和“創造型”課堂教學模式

系統論告訴我們,系統的結構決定著系統的性質和功能,系統的各個要素只有通過結構才能組成一個整體。合理的結構能產生整體大於各部分之和的功能。課堂教學是由多種因素組成的複雜系統,課堂結構就是課堂教學系統內部諸要素的有序集合。為打破以靜態的結構制約動態的教學活動的局面,必須改革課堂教學結構,做到在教學過程中正確處理教師、學生、教材、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等要素的相互關係,合理的安排教學環節,使之從整體上形成最佳的教學組合。教學結構要力求合乎認識規律,循著從已知到未知,從感性到理性,從理解到應用的順序進行。認知領域的教學目標應當堂完成,教學任務儘量在課例解決,以減輕學生過重的作業負擔。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根據各種反饋信息,及時調整和完善教學結構,使之與實際教學活動相得益彰。從而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挖掘學生潛能,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我們認為,目前應引導廣大教育理論工作者和一線教師共同研究創制“素質型”和“創造型”的教學模式,因為,這不僅是發展素質教育的需要,更是迎接現代社會科技發展教育改革及人才培養的要求。這兩種教學模式應體現或突現自主性、活動性和創造性之特點。就是在具體操作中應該做到:1.尋找思維的閃光點,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課堂教學中要努力營造創造性氣氛,提供適宜的外部環境,調動學生思維活動的自覺性,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成為一個積極主動的探索過程。2.教師應該轉變左腦優勢的觀念,改變左腦教育模式,切實重視非語言思維、認識和情感的教育,努力探索和實踐左右腦均衡發展的新型模式。3.堅持傳授知識、培育技能、訓練思維三結合的創造教育導向。

「原創」發展素質教育,還應從課堂教學中尋求突破

四、遴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贊可夫說:”教學方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或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心理需要,這種教學就會變得高度有效”。要遴選科學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我們必須對眾多的教學方法進行研究,因地、因人地選擇和採用,切不可盲目仿效,簡單移植。因此,在遴選教學方法時必須恪守以下原則:1.復活性原則;2.結構性原則;3.協同性原則;4.表層性原則。教學方法改革不僅要面向素質教育的實踐,而且還要面向不斷髮展的現代教育科學和現代教育技術,才可能給現代課堂教學帶來實質性的變化和飛躍。在遵循上述原則、遴選課堂教學方法的同時,我們還必須強調恰當地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多角度地撥動學生的心絃,多方面地調動學生的感官,使學生多渠道的獲取信息,激發興趣,加大教學密度和力度,提高教學效率。除此策略之外,還應把握導向,實現課堂教學評價的科學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