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村裡留守婦女的日常消遣是這樣的,沒有可憐沒有孤寂

說到農村留守婦女,很多人第一印象是可伶、孤寂,贍養老人,照顧孩子,擔子重,生活不容易。

但在我的家鄉,我們那裡的村,卻不是那麼回事。

是不是的冷清孤寂感,卻時會有,畢竟家裡頂樑柱大部分都外出務工了,尤其是當孩子長大也在城市工作時,回到家尤會覺得冷清,但這種感覺卻不伴隨著生活的全部,因為他們很會自己找事。

首先,我印象深刻就是玩牌

除開農忙時候,幾乎我每次回老家,都能碰到村裡志同道合的嬸嬸、大媽、奶奶,聚集在一起玩牌,今天你家,明天我家,總之笑聲不斷。在老家的時候,我經常碰到正在吃飯時候,就有老媽的好姐妹找來湊人湊桌,也經常老遠就聽到一些些嬸嬸奶奶喊老媽:**,三缺一,就等你了。。。

我們村裡留守婦女的日常消遣是這樣的,沒有可憐沒有孤寂

我家也是一個據點,往往一待就是一下午,整個屋子都是說話聲,打牌聲。她們玩的都是很簡單的,最經典的就是鬥地主,有時候也會玩摜蛋,幾個人聚在一起,有上陣的,也有旁觀當軍師指導的,也有微笑不語故作神秘看熱鬧的。不過,她們就是消遣,從來不摻和錢在裡面,即不賭錢,也沒有玩過麻將。

說實話,有時候覺得熱鬧,自己也會旁觀,但有時候會很煩,最起碼我在家的時候會煩,太吵了,私下裡也勸過老媽,別整天打牌,但老媽一句“那幹什麼?大家就是消遣”給頂回來了。想想也是,有樂子總比顧影自憐好。

其次,就是組隊找活幹:組隊插秧、給桃授粉、摘桃子、侍弄草莓秧苗等

他們雖然留守在家,但從不覺得自己沒用。農閒時候,村裡的阿姨嬸嬸們會找點活做,都是附近的,用他們的話說,就是既打發時間,也能賺點錢。我老媽就說過,一個在家,還不如和老姐妹一起幹活,有說有笑。

他們組過插秧隊,一起給別人家插秧。很多人都說現在都是機器插秧了,其實並沒有,手工朝插秧居多。在我們那裡,一般端午節前後,或者更早一點,是插秧的季節。考慮到田裡水的流失和蒸發速度,所以大家都是儘可能地快地完成插秧,所以找人是非常常見的事情。

我們村裡留守婦女的日常消遣是這樣的,沒有可憐沒有孤寂

但大家一般都不找單個人,而是好幾個一起的,長時間下來,我們那就形成了一個個組隊的插秧隊。一開始就是附近一個村子,後來地點越幹越遠,從自己大隊到別的大隊,再到更遠的縣鄉,我記憶裡最遠的一次是其他城市下屬的縣。那時候我很好奇,他們的插秧隊是怎麼將名聲傳出去的,反正他們有專門找活的。

插秧的工資也是越來越高,記得最初不高,插一天秧是50,後來慢慢變成半天50,半天100,甚至更高,一個插秧季,他們可以賺不少錢,有時候到了插秧季節,我們會開玩笑說,在外工作賺的還不如老媽插秧賺的。而且他們的插秧隊是有要求的,比如開工、下工時間,生活供給等,時間很寬鬆,供給也還可以。

我們村裡留守婦女的日常消遣是這樣的,沒有可憐沒有孤寂

我插過秧,很累,考慮到辛苦,有勸過他們不做,但他們都說一起插秧不累,大家說著說著一趟到頭了,一人一趟一塊田插完了。所以也就由著他們了。

他們還做過給桃樹授粉、摘桃子工作。我家一個親戚在幾個地方有桃園,每年到了桃樹發揮的季節,就會請我老媽找些人幫忙做活,然後按天給錢。摘桃子的時候,往往他們工作結束後,我家那親戚不僅會給工資,也會讓大家帶點桃子回家。除了桃子外,他們也幫人摘過辣椒。

再者,他們也弄過草莓秧苗,具體是怎麼弄,我不太清楚。我的家鄉也是草莓之鄉,儘管我們村不種草莓,但附近、整個縣、鄉鎮種草莓的很多。所以向這種零活很多。

還有就是我們那附近林場的工作,也有村裡留守婦女的身影。

再有的消遣就是八卦閒聊、牽線拉媒

三個女人一臺戲,更何況是一個村的。無事聚集在一起,他們會說很多八卦,這家長那家短的,這也是我喜歡聽的,因為可以瞭解很多平時不太知道的事情,從中知道家鄉人事物的變化。有時候他們也會吹噓炫耀,比如誰從城裡女兒女婿、或者兒子家回來,就會說我女婿怎樣好等等。

還有就是大家會聚集在一起,把手頭掌握的良好資源拿出來共享,幫忙牽線做媒,加入催婚行列,勸說大齡剩女剩男,解決個人問題。

……

不管是打牌也好,找活做也好,八卦也好,我覺得能讓自己不寂寞、有價值就很好,最起碼年輕的媳婦沒有坐在家裡苦等丈夫,稍微大點沒有過著帶孫子的日子。

我們村裡留守婦女的日常消遣是這樣的,沒有可憐沒有孤寂

其次,我感官最深的就是,村裡的老少婦女關係變得賊好。我很小的時候,鄰里之間還會有點口角摩擦、背地裡暗說他人壞話,但現在大家和睦,有什麼都想分享,比如地裡的活,自己的幹完了會伸把手幫他人;我家弄的魚蝦會留點給他人,自己種的瓜果蔬菜,別家沒有的,會分享給他人,從外地帶的特產、好吃的,會在回鄉的路上,一邊走一邊散,自家院裡的果樹、開的花朵,突然少了時,會笑著說肯定是誰誰摘了。

我覺得這樣也挺好。

我們村裡留守婦女的日常消遣是這樣的,沒有可憐沒有孤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