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兩千年來的王朝危機,有的化解了,有的造成滅亡,值得一看

柏楊在《中國人史綱》曾說:“我們發現一項歷史定律,即任何王朝政權,當它建立後四五十年左右,或當它傳位到第二第三代時,就到了瓶頸時期——所謂若干年和若干代,只是為了加強印象而設,當然不會有人機械地去解釋。在進入瓶頸的狹道時,除非統治階層有高度的智慧和能力,他們無法避免遭受到足以使他們前功盡棄,也就是足以使他們國破家亡的瓶頸危機。歷史顯示,能夠通過這個瓶頸,即可獲得一個較長期的穩定。不能夠通過或一直膠著在這個瓶頸之中,它必然瓦解。”

當初讀到這句話的時候,深深為之震撼,自秦至清,這個瓶頸危機似乎始終成為皇朝的魔咒。秦二世而亡,果然是亡秦者胡也;西漢初呂氏干政,幾危劉氏江山;西晉二世晉惠帝傻子皇帝,發生“八王之亂”,一波自相殘殺之後,永嘉之亂,西晉滅;隋朝亦是如此,二世皇帝隋煬帝十來年時間就折騰亡國;唐初玄武門之變,兄弟相殘,喋血宮門;宋初燭影斧聲,宋太祖之祚移於宋太宗一支;明朝靖難之役,叔叔搶了侄兒的皇位。

如此等等,似乎都在告訴我們這樣一個事實:皇朝建立初期確實遇到了瓶頸危機。但我又不得不質疑:“所謂的瓶頸危機,看似是歷史定律,但未必就是一個定律。”當我們將皇朝建立初期所遇到的問題做一個梳理,就會發現這些問題性質很不一樣。

秦二世而亡,亡於秦法的嚴酷。西漢初的呂氏干政,只是政治鬥爭而已,雖外有強大的匈奴,但還不至於讓西漢走向亡國的地步。東漢初,經過王莽新朝改制後重新走入正軌,初期算是平平安安,沒有什麼大亂,反而是後來一代不如一代。曹魏亡於司馬氏,只是改朝換姓而已,老百姓還是那個老百姓。

中國兩千年來的王朝危機,有的化解了,有的造成滅亡,值得一看

西晉初八王之亂,亡於司馬氏之間的爭權奪利,亡於外族的乘虛而入。東晉初之亂,是王氏門閥大族與司馬氏之間的權力分配不均,經過王敦之亂後,門閥與皇權達成平衡,危機也算安穩下來。南朝宋齊梁陳,這個危機不是什麼瓶頸危機,而是“大盜不息,動亂不止。”不過是改朝換姓罷了。這個時候真正的危機應該是北朝南侵,這個危機沒有解決,任何時候都有可能亡國。

隋初天下重歸一統,外無強敵,內無戰亂,這個“開皇之治”倒是名副其實。隋煬帝繼位,大修宮室,開運河,修長城,伐高麗,折騰的天下大亂,這個亂來自於煬帝自身的問題,其亡是應該滴。唐初兄弟相殘,這個亂其實並不嚴重,只是皇帝由誰當的問題,此時真正的危機來自突厥,所幸突厥內亂,唐太宗派李靖橫掃漠北,徹底解決這個問題。


中國兩千年來的王朝危機,有的化解了,有的造成滅亡,值得一看

隋煬帝

唐高宗死後,武則天稱帝,這也只是一個改朝換姓,與老百姓干係不大。五代十國時期,“大盜不息,動亂不止。”外有契丹,內有十國爭衡,此時的危機就是“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問題,沒啥瓶頸。宋初宋太祖與宋太宗之間,只是皇位的移位而已,真正的危機來自契丹南侵,澶淵之盟之後,這個問題算是得到解決。

南宋,可就不是瓶頸的問題,而是分分鐘有可能滅國的問題,北方強盛政權迭出,金國之後是蒙古,哪一個他都打不過。明朝初期靖難之役只是皇權爭奪問題,危機來自於北方,不過除了明英宗這個不爭氣的,這個危機倒不嚴重。明朝少了一段時間的明英宗,不也好好的嘛。[不要問我為什麼說不寫元、清,這個時候國都沒了,還談啥瓶頸危機?]

中國兩千年來的王朝危機,有的化解了,有的造成滅亡,值得一看

明成祖劇照

所以總體看來,所謂的歷史定律瓶頸危機只是由現象推論原因,這是一個本末倒置的提法。王朝建立初期,危機是或多或少存在滴,這是一個現象,談不上定律。我覺得倒是可以把“瓶頸危機”換成“危機”比較好,因為危機不僅僅是存在於王朝建立初期,其實是始終伴隨直到覆滅。

危機有時候會導致王朝很快覆滅,有時候被很好的化解。不管怎麼說,舊的危機被化解,新的危機又會出現;有的危機程度輕,有的危機很嚴重;有的危機當時看起來不是危機,過了十幾二十年就會成為危機。危機並不可怕。所謂危機危機,危中有機也。只要化解危機,比如西漢出解決了匈奴南侵的問題,唐初解決了突厥南侵的問題,漢唐都贏得一個新的高度發展。

其實對於王朝最為可怕的是沒有危機,或者有危機的時候反而認為沒有危機。前者漢成帝是也,後者隋煬帝是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