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了李廣的悲劇和林彪的陣痛,你還會懼怕人工智能取代你嗎?

近來,關於人工智能將取代大量崗位,導致大量失業的說法沸沸揚揚。許多人都焦慮不已。

看懂了李廣的悲劇和林彪的陣痛,你還會懼怕人工智能取代你嗎?

有好些朋友和我提到這個焦慮時,我都和他們分享了“李廣難封”和林彪的陣痛的例子,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歷史上,有許多能力超群的人,終究沒有取得與他們實力相匹配的成績。後人論及此時,多抱憾不已。

漢李廣,就是這樣一個人物。他武藝高強,征戰一生,威名遠揚。

歷來後人也多以李廣為良將。“但使龍城飛將在,不叫胡馬度陰山”,後人每遇邊患,都會想起這位“飛將軍”。而在歷代帝王給古代名將修廟時,李廣也常常位列其中。

可惜的是,他在世之時,征戰一生,卻斬獲不多,無法達到漢朝的封候標準,在最後的漠北之戰中,甚至迷途失期,最後含恨自盡而死。

對於自己的際遇,李廣自己也疑惑不解,他曾經問過星象學家王朔。王朔和他探討後,得出的結論是,他曾經殺過降服的羌人,所以折了福氣。

那麼,我們以今天的眼光來看,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美國曾經有過類似的問題。美國在二戰時,曾經招募了很多在其他行業表現卓越的人才加入政府,幫助政府加強戰時管理。可是效果非常差。

在美國政府進行調查後,得出的結論是,絕大多數人在加入政府後,一直都執著於自己已有的技能,而政府的工作,又必然有他特殊的地方。而這些人,都不願意從業績要求出發,重新塑造自己的能力,從而無法發揮出自己的才幹來。

因此,德魯克指出,在時代、崗位變化時,一個管理者,不應該只是思考自己已有的技能和特長,而應該考慮,自己在所在的組織中,如何保持有效性?

看懂了李廣的悲劇和林彪的陣痛,你還會懼怕人工智能取代你嗎?

不能只仰仗自己已有的技能,而應考慮自己對組織的貢獻

這正是李廣難封的原因。

我們看看李廣的軍事生涯,所處的時代。

在李廣軍事生涯的前期,漢朝和匈奴處於局部衝突的狀態。所有的衝突規模都不大,因此,李廣的個人勇武,以及臨陣經驗可以幫助他贏得很多堪稱經典的戰鬥。而李廣將軍的威名,也就是在這一時期樹立起來的。

後人最津津樂道的李廣將軍的一次戰鬥,就發生在這一時期。

匈奴有勇士,射殺了很多漢軍和官員。李廣判斷這是匈奴中的射鵰者,於是帶一群勇士出去追殺這群射鵰者。在持續追殺後,俘虜了這些射鵰者。這時,遇到了匈奴數千軍隊,大家都很害怕,想要掉頭逃走。李廣制止了逃跑,反而不慌不忙地坐下來休息。匈奴人以為李廣是在誘敵,不敢輕易發起追擊。李廣還利用個人勇武,射殺了匈奴的一個軍官,匈奴人更以為是誘敵了,更不敢發起追擊。就這樣,李廣帶領軍隊走走停停,一直平安回到了自己的地盤。

在這個事例中,李廣充分展現了自己的個人勇武和善於料敵的謀略,因此,始終把握著主動,玩弄匈奴大軍於鼓掌之間。這時的李廣,堪稱是世間絕無僅有的良將。

可是,在漢匈全面開戰之後,李廣卻迎來了自己武運的轉折點。

看懂了李廣的悲劇和林彪的陣痛,你還會懼怕人工智能取代你嗎?

李廣難封,總是讓人唏噓不已

隨著戰爭規模的擴大,戰爭越來越轉為大兵團作戰。在這種戰爭形態中,個人勇武的作用大大降低,軍隊的組織性、紀律性的作用越來越大。

遺憾的是,李廣並沒有因為這個變化而調整自己。

事實上,很早就有人指出李廣的缺點了。李廣治軍,身先士卒,愛惜士卒,每次行軍時,都安排好了崗哨,讓士卒休息得很好。而程不識將軍,則是嚴謹治軍,士卒休息時,都要睜著一隻眼睛睡覺。因此,當時就有很多人比較過兩個風格。所幸的是,在當時,兩隻軍隊都還沒有吃過虧,因此,在同等業績的情況下,大家普遍都認為李廣的治軍風格略好。

問題是,當全面戰爭爆發,戰爭的規模越打越大,戰爭的突發狀況也越來越高。在這種情況下,治軍不嚴的後果,就越來越嚴重了。

千年後的司馬光,就曾對這個比較發表過評論“效不識,雖無功,猶不敗;效李廣,鮮不覆滅”。這就是很有道理的一個評論。

可惜的是,李廣將軍一生都沒有調整過這種問題。一直到他生命的最後一刻。在解釋他為何迷路失期時,都在強調“校尉無罪”。對於一個領導來說,願意承擔一切責任的勇氣,是難得的。但是,對於一個軍隊來說,如果出了迷路失期這樣的問題,還是隻有領導一個人出來承擔責任,那就有些爛好人領導了。畢竟,當時李廣所帶的已經不是一支小部隊,即使真如太史公所說的沒有嚮導,軍中也應該設立相關的職能部門來應對這個不容有失的問題!

李廣將軍的悲劇,是一個時代變化時,有能力者無法適應變化的悲劇。

而林彪,也曾經經歷過這樣的陣痛。

林彪,這位和紅軍共同成長起來的將領,在取得了平型關大捷後不久,去了蘇聯療養。在抗戰勝利前後,回到了國內,領導東北解放戰爭。

可是,林彪回國後,戰爭的形態已經截然不同了。當年,他可以從容地選擇地點伏擊,可以從容地大踏步進退。可是,到了解放戰爭時期,戰爭的規模與當年完全不可同日而語了。他不但要指揮更大規模的部隊,而且,還要考慮重點城市保衛的政治意義。在早期的四平保衛戰和後面的撤退中,林彪遭遇了人生中罕見的大失敗,以至於手下的將領們都有怨言”喝了幾年洋墨水,不會打仗了”。

面對變化,林彪沒有自怨自艾,沒有像李廣將軍一樣,只去尋找運氣上的原因。他觀察戰鬥,反思戰術,調整練兵辦法,總結出了戰術原則和練兵辦法。最終,度過了陣痛期,重新成了那個被人信任的指揮官。

這,正是林彪、粟裕,和李廣將軍的區別。

我並非說林彪、粟裕,比李廣將軍優秀。但是,我們若有空去看看這些軍事家們的文集,就能看到,一個以結果為導向的,從勝利走向勝利的軍事家,都是無時無刻不在反思、改進自己的。

當你看到粟裕每天坐在地圖前做宅男的時候,你又如何會聯想到當年他曾是一個衝鋒陷陣的敢死隊長?

時代變化了,崗位變化了。不是問題,問題是,你能否始終保持自己對組織的有效性?

看懂了李廣的悲劇和林彪的陣痛,你還會懼怕人工智能取代你嗎?

戰爭形態的轉變,最優秀的將軍都要經歷反思、學習來適應變化

從游擊戰到運動戰到攻堅戰。人民軍隊的指揮官和人民軍隊一起,一課一課的補上,成就了時代最偉大的軍隊。

同時,我們又發現,在戰爭形態改變後。林彪、粟裕,在之前戰爭中的經驗,又沒有白白積累。

當我們拿著林彪早期的《怎麼做好一個師長》和《論短促突擊》,與後來的幾項戰術基本原則比較時,我們會發現,精細管理、細緻計算的基本原則和邏輯一直沒有變,只是高手學會了怎麼把這些原則在新的環境下運用。

當我們看到抗美援朝戰爭中,後路收到威脅時,志願軍的淡定從容時,我們也意識到,游擊戰沒有白打,我們不必發出”傘兵天然要被包圍“的豪言壯語,就能非常適應地在敵人的包圍圈裡英勇奮戰。

今天,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的發展,帶來的變化比當年李廣將軍所面臨的問題只會更大。

也許你在報社很多年,積累了很多經驗,可是,一轉眼,大家都不買報紙了;

也許你在電視臺很多年,積累了很多經驗,可是,一轉眼,大家都不看電視了;

也許你現在的工作好好的,可是,你真的很擔心,什麼時候一轉眼,自己的行當就落伍了。

報社不行了,可是報社出身的咪蒙給助理都開五萬的月薪了;電視臺的跨年演講看的人少了,電視臺的老油條老羅自己一個人開跨年演講了。

被替代,是因為失去了對組織的有效性。如果我們能重視自己的有效性,重視自己的貢獻,不自怨自艾,更新自己的能力,應該就能無懼人工智能,或者任何新科技對我們的取代了吧。

這是我的看法,歡迎大家拍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