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记事-不受欢迎的小朋友

幼儿园记事-不受欢迎的小朋友

放学后,朵朵妈妈通过微信跟我联系,“老师你好,能不能在幼儿园不要让大宝挨着朵朵坐,朵朵说大宝经常破坏她的东西。”这已经是从小班到现在第三个家长跟我提出不让孩子挨着大宝坐了。

为什么大宝不受小朋友欢迎?不受小朋友欢迎的幼儿都具有哪些特点呢?

自制力较差——自制是意志的重要方面,即在行动过程中抑制干扰性因素,一直保持有效的行为。有些幼儿自控力比较差,总是会不分场合的叫嚷跑跳。老师在室内组织活动,他在椅子上根本坐不住,一会站起来,一会趴在桌子上,还会转头、抠手抠脚,总要弄出一点不一样的动静来。户外排队时也总爱踢踢前面的小朋友,摸摸旁边小朋友,总是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

道德感较低——道德感是由自己或别人的举止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引起的情感。中班的幼儿就比较明显地具备了一些概括化的道德标准,他们可以因为在行动中遵守了教师的要求而产生快感,他们不仅会关心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还会关心同伴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而有些幼儿却对自己的行为不以为然,当受到老师批评时也不能改正自己的行为,反而会和老师产生对峙。

不会分享——分享指幼儿在活动中能与别人共同享用和使用某些物品。有些不懂分享的幼儿,在遇到自己喜爱的、想要的物品时,总是想方设法独占,即便是在别人手中的物品也要用暴力抢夺,或者去破坏。

具有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指任何形式的有目的的伤害另一生物而为该生物体所不愿接受的行为。包括一些拍、抓、推、咬、踢等动作,也包括侮辱性的语言和破坏性的行为。有些幼儿会在其他幼儿无意的触犯了自己一点利益时,就采取攻击性行为;在自己某种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就对别人的物品进行争夺和破坏。比如画画时当一名幼儿的水彩笔更好,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就会去抢夺,抢夺不得就会在对方的绘画纸上乱涂画,进行破坏。

作为家长,没有谁希望自己的孩子被其他小朋友嫌弃,那如何避免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不受欢迎的小朋友呢?

树立规则意识——家长要帮助幼儿从小树立规则意识,明白什么场合,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可以做。作为家长不要总是以“他还是个孩子”这样的话作为借口。教育家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提到,孩子小,做什么事情随心所欲可以理解,但父母不该不分对错、不分是非地迁就孩子,而应该给孩子制定一些准则,有意识地让孩子学会约束自己、控制自己。有些幼儿在超市购物时跑来跑去,大声喧哗,什么物品都要好奇摸一摸、捏一捏,这时候家长不应该让孩子任性胡为。而最好是在入超市前就告诉孩子需要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尤其是作为家长更要以身作则,遵守超市购物的各种规章制度。这样孩子慢慢的会明白,超市有超市的规则,餐厅有餐厅的规则,幼儿园也有幼儿园需要遵守的规则。

增强自制力——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四岁左右幼儿能够通过有意的自我控制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有时甚至能长达一个小时。幼儿每一次的自制力情况都受到许多具体条件的影响,但有些具体的策略可以帮助幼儿增加自制力的时间。例如幼儿在进行自制力训练时,要减少其他的干扰因素;成人为幼儿提供的活动类型要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具有趣味性、操作性强的特点;同伴之间进行比较;成人要为幼儿提出要求、提示、建议、称赞或责备,有利于幼儿自制力的训练;幼儿还可以利用一些自我暗示、提示的方法帮助自己抗拒干扰,增强自控力。

学会分享——分享是幼儿从小就会面对的一种情境。例如家里的食物,最好全家共享,不要什么好吃的都先给孩子,大人不舍的吃。李玫瑾老师在她的教育讲座中曾讲了一个让女儿分橘子的故事,一个橘子掰开,给爷爷、奶奶、姑姑、爸爸、妈妈各分一块,最后自己再享用,我觉得这是很好的分享和延迟满足的示范。当然孩子的分享行为必须要在尊重孩子的物权基础上,可以跟孩子商量,你的某某东西可以跟其他小朋友分享吗?可以分享的可以带出去玩,不可以分享的就留在家里玩。当自己想玩别人的玩具时也要先询问征求别人的同意,不可以去抢。如果孩子早期有了这样的意识和分享策略,到了幼儿园,幼儿自然懂得如何与小朋友进行分享和共享。

不攻击孩子——幼儿的攻击行为很多是一种模仿行为。他们可能模仿一些动画人物的动作、模仿身边较大幼儿的行为,或者模仿父母对待自己的行为。所以家长首先要以身作则,把幼儿看作一个独立的个体,以尊重的文明的方式对待他们。其次家长对于幼儿阅读的读物、观看的视频,以及周围的玩伴都要有足够的观察和判断,杜绝不良的模仿对象。心理学家研究表明,那些看过历时两分半钟,内容为成人欺侮及抽打儿童的电影片段的被试,比没有看过电影的幼儿,更倾向于侵犯别人。父母的体罚实际成为了儿童侵犯行为的坏榜样。

没有哪位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里成为不被欢迎的小朋友,每个孩子生来都是一张白纸,需要家长从小培养幼儿具备良好的习惯和教养,这样幼儿在进入幼儿园后才能够更加健康快乐的成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