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鬆齡和姜登選有哪些恩怨?為何一定要處決了他?理由令人意外

郭松齡和姜登選都是張作霖座下奉系五虎大將,是張作霖在軍閥混戰期間極為信任的人,然而從品行上來說,都不咋地,尤其是張宗昌,那更是一個混世魔王,對於郭松齡,大部分人的印象都來自張學良的評價,縱橫查了很多資料,實際上郭松齡並沒有什麼過人之處,郭松齡機敏狡詐而城府深,還自視清高,狹隘偏執,因此奉軍裡面都管郭松齡叫郭鬼子。在電視劇《少帥》中的郭松齡的形象,也是以張學良為視角刻畫的,主觀性太強,張學良這個人心眼好,識人能力差。

姜登選與郭松齡的為人恰恰相反,是一個為人豪爽,和藹可親的將領,在奉系將領中口碑很好,再加上奉系內部派系林立,郭松齡是陸大派,姜登選是士官派,所以雙方誰也看不上誰。

實際上這兩個人的淵源還挺深,當年在四川保路的時候,兩個人都在朱慶瀾將軍手下共過事,而姜登選的資歷明顯高於郭松齡,到了奉系之後姜登選又為張作霖所倚重,先後擔任奉軍總參議,奉軍懸鏈總監,在第二次直奉大戰期間,奉軍兵分五路,姜登選是其中第一軍的軍長。

郭松齡在四川的時候就不如姜登選資歷高,託人找關係才到奉系謀了個差事,結果還是坐冷板凳,但是郭松齡這個人也很有一套,那就是拉攏張學良,前面已經說了,張學良識人能力差,當然,駕馭能力也差,給了郭松齡一飛沖天的機會。

論資歷、能力、戰績郭松齡可能都不如姜登選,但架不住張學良說你好啊,經過張學良的推薦,在第二次郭松齡擔任第三軍的副軍長,如果不是張學良當正軍長,還真就不知道這個副軍長會是誰。

然而正是山海關大戰,讓郭松齡開始對姜登選恨之入骨,在山海關大戰中,張學良和郭松齡的第三軍負責正面進攻,陷入苦戰,姜登選與韓麟春率第一軍從側面進攻,並且率先傳出捷報,在隨後的作戰會議中,張學良認為從正面戰場抽調精銳部隊讓郭松齡去增援姜登選,從側面突過去。

姜登選本來不希望郭松齡來搶功,但是作戰計劃是少帥下達的,並且十分有道理,也表示同意,在會議結束的時候,姜登選說了一句風涼話,意思是郭松齡跟著他們第一軍沾了光,結果郭松齡就說了一句“我郭某從來不沾別人的光,我還是從山海關正面打過去!”說完掉頭就走。

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而郭松齡作為副軍長,竟然不聽從軍事指揮,除了說明張學良駕馭人的能力不夠外,也說明郭松齡心胸太狹隘。

如此大事,姜登選必然要上報張作霖,隨後二人發生不可調和的矛盾。

在打贏了直系後,奉系迅速佔領了山東、安徽、江蘇等地,原來張作霖打算讓郭松齡去安徽,姜登選去江蘇,結果楊宇霆也想要當個督軍,張作霖就把江蘇給了楊宇霆,把姜登選安排到了安徽,郭松齡啥也沒撈著,自然心生怨恨。

1925年郭松齡倒戈反奉,姜登選前去勸阻,新仇舊恨加一塊,郭松齡立馬將其扣押,郭松齡先是勸姜登選和他一塊反奉,姜登選不同意,於是郭松齡就下來槍殺姜登選。

由此可見,郭松齡殺姜登選是因為前面結下很多矛盾,而姜登選在軍中威望甚高,如果郭松齡不殺姜登選,很可能引起軍心大亂,說到底是姜登選阻擋了郭松齡反奉的道路,郭松齡這個人本來不講什麼江湖道義,所以莫說是姜登選跟他有那麼多的矛盾,就是沒有矛盾,阻礙他上位,他也依然會痛下殺手,這就是小人的本質。

在殺完姜登選後,草草就給埋了,據說後來韓麟春給姜登選遷墳的時候,打開棺材發現棺材內木板上全是爪印,原來姜登選沒有被打死,而是活活悶死在棺材中。

現在研究民國曆史的很多學者都認為,郭松齡殺姜登選是造成他失去軍心,並且最終覆滅的重要因素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