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學位論文匿名評審中存在的問題

博士學位論文評審經歷了署名評審,即論文由博士生本人直接送給導師指定的校內、校外專家;到抽查部分論文進行匿名評審,由研究生院在全校範圍內統一抽查,抽查到的論文由研究生院統一寄送;再到全部實現匿名評審,論文由各院系教學秘書統一寄送。

抽查階段的匿名評審,墓本上是名副其實的,論文由研究生院統一寄送,院系、導師和博士生以及評審專家之間不知道任何相關信息,匿名評審全面鋪開之後,具體操作下放到各院系,操作越來越不規範,使得匿名評審形式化傾向越來越明顯,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導師欽定評審專家名單。研究生院下發的博士答辯具體通知中明確要求:匿名評審過程中,導師應迴避。按規定,院系應組成匿名評審工作小組,評審專家應從專家庫中隨機抽取。一些院系並沒有建立匿名評審工作小組,具體事宜交由教學秘書去完成。評審專家也不是隨機抽取,而是導師在專家庫中親自圈定。有的導師甚至直言不諱,說某篇論文水平太差,要找溫和一點的專家來評。一些導師確定名單後.還要親自聯繫評審專家。

導師隨意增補校外專家人專家庫。最早研究生院給各院系一個基本的專家庫,導師不經過任何程序增補新的專家人庫,增補的專家都是導師的熟人,等到評審時導師再圈定這些熟人。增補專家的理由多是,論文專業性太強,不適合庫中的專家評審;還有的導師直言,人家請我們,我們也要請人家。更有甚者,個別博士生自己確定評審專家,導師完全認可,這些專家多不在專家庫中,基本上就是一次性聘用。這也是變相的隨意增補專家。隨意增補專家為友情評審、溫情評審提供了溫床。能自己確定評審專家的多是單考班官員.官員把自己的特權伸展到了學校。然而這還不是匿名評審有名無實的最大障礙.因為這僅僅是極少數特權人士享有的特權,而且也是經由教學秘書寄送的,也算是在匿名的氛圍中進行的,對整個匿名評審構不成實質性的損害,導師的全程參與是匿名評審工作名存實亡的根本所在。

匿名評審究竟有多大的匿名度。由於導師沒有迴避,從導師這個角度,匿名度為零。匿名評審在一定程度上阻斷了博士生與評審專家的直接聯絡,但是博士生要想知道是哪些評審專家也並非難事,因為每年導師圈定的總是那幾位熟人,從師哥師姐那裡也能知曉一二,或者旁聽一次師哥師姐的答辯會,心裡也就有數了。一部分博士生的的確確不知道評審專家是誰或者即使知道專家是誰也不會貿然去聯絡專家,從這個角度而言,匿名評審的匿名度有25%左右。而這25%的匿名度除了給博士生帶來一點壓力和緊張感之外,對實現匿名評審的宗旨沒有任何實質效用。導師的層層鋪墊已經決定了評審的大團圓結局。匿名評審到底匿在何處?只是論文封皮上和自評表上沒有署名而已?

答辯高峰期,論文堆在辦公室,教學秘書望論文興嘆,等待導師欽定專家名單,電話聯繫校外專家,確定具體寄送地點,聯繫快遞公司,一週時間,要寄送大約30本論文,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而匿名度幾乎為零,又使這些工作前功盡棄,簡直是巨大的浪費。匿名評審全面鋪開三年多來,學院送出論文近千本.到目前為止,沒有一位校外專家否決掉一篇論文,是形勢一片大好,還是匿名評審已走人怪圈?導師欽定專家名單,親自聯絡專家,從一開始就為零淘汰率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專家呢,想槍斃,如何下得了手?一旦槍斃,日後如何面對老熟人,將來在學術界若以苛刻聞名,誰還會請你?有的專傢俬下里說,論文寫的太差,真想斃了,可最終還是手下留情了。只要該槍斃的論文沒有槍斃,匿名評審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形式上的繁瑣操作與幾乎為零的匿名度形成巨大的反差!友情評審照顧了導師的面子,遷就了劣質論文,卻砸了導師的牌子,也砸了學院和學校的牌子,更使得學位授予工作喪失莊嚴性、神聖性。長此以往,爭創世界一流大學,從何談起?

博士學位論文匿名評審中存在的問題

博士學位論文匿名評審中存在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