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編自文革後第一本譯著《先人祭》展現波蘭民間祭祀中的反抗精神

“霍拉旭,天地間有許多事情

是你們的哲學裡所沒有夢想到的呢。”

——莎士比亞

(《先人祭》原題辭)

1968年1月,波蘭人民共和國,冰霜覆蓋首都華沙。市中心的廣場上,華沙民族劇院,正在上演波蘭戲劇史上的經典之作《先人祭》。這部波蘭最偉大的詩人亞當·密茨凱維奇的代表作,一經公映,讓整個華沙為止震動,場場爆滿。

改編自文革後第一本譯著《先人祭》展現波蘭民間祭祀中的反抗精神

1901年《先人祭》第一次在舞臺上演,導演為波蘭劇作家、畫家、詩人斯坦尼斯瓦夫·韋斯皮安斯基。圖為海報。

“鐵幕時代”讓前蘇聯大使

觀看途中退場的波蘭戲劇

《先人祭》是波蘭詩人亞當·密茨凱維奇的代表作。這位十九世紀最偉大的詩人,是浪漫主義代表性戲劇家,亦是散文家、翻譯家、文學教授和政治活動家。他1798年生於立陶宛,進入大學後組織並領導學社爭取波蘭的民族解放,之後經歷了逮捕、監禁、五年的流放和二十六年的流亡,1855年因染瘟疫卒於土耳其 。在歐洲和波蘭,他被視為與拜倫歌德並駕齊驅的人物,其影響力超越文學,覆蓋文化和政治。

改編自文革後第一本譯著《先人祭》展現波蘭民間祭祀中的反抗精神

亞當·密茨凱維奇

Adam Mickiewicz

1798年12月24日生於立陶宛諾伏格羅德克附近的查阿西村,1855年11月26日卒於土耳其的君士坦丁堡。

密茨凱維奇在波蘭文壇的地位究竟如何?這麼說吧——中國為了傳播中國文化而設立了“孔子學院”,而不少西方國家,為了傳播本國文化也設立了類似的文化機構,如西班牙有“塞萬提斯學院”,德國有“歌德學院”,波蘭則有“密茨凱維奇學院”。

改編自文革後第一本譯著《先人祭》展現波蘭民間祭祀中的反抗精神

由於受俄國沙皇的血腥壓迫,當時東歐國家的浪漫主義文學常兼具啟蒙意識和革命精神,密茨凱維奇就是東歐浪漫主義文學的集大成者之一。另外一位集大成者,中國的讀者和觀眾則更為熟悉,他就是創作出“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的匈牙利詩人裴多菲。

而早在1907年,魯迅先生在《摩羅詩力說》中,評價其為“叛逆者”,認為他“是在異族壓迫之下的時代的詩人,所鼓吹的是復仇,所希求的是解放”。

改編自文革後第一本譯著《先人祭》展現波蘭民間祭祀中的反抗精神

亞當·密茨凱維奇,《詩集》,第二卷,1823. 其中包括長詩《格拉席娜》和詩劇《先人祭》第二、第四部等重要作品。

“我不用劍,它會在廝殺中折斷

不用詩,它成熟太慢

不用科學,它很快凋謝

不用奇蹟,它過於喧鬧,令人不安。”

密茨凱維奇作品的靈魂,本質上是叛逆的。在《先人祭》中,密茨凱維奇用浪漫熾熱的抒情,集中反映了沙俄當局的暴戾恣睢和詩人對民族叛徒的極端蔑視。這部戲成為某種意義上的民族神聖戲劇。

被周恩來點名的“文革”期間

發行的第一本外國譯著

《先人祭》在華沙的震動,也被同屬社會主義陣營裡的中國感知。文革期間,在一次各駐外使節參加的外事工作會議上,周恩來問在場的外交官們,有誰讀過引起巨大反響《先人祭》?在座無人應答。周恩來當即表示此書應有中文版。

1976年初冬,中文版《先人祭》付梓。它成為“文革”期間第一本發行的外國譯著。時任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所長的何其芳讀後發出感慨:“這是一隻報春的燕子,是一朵報春花!”

竟是如此巧合,在波蘭,《先人祭》用自己的深度和廣度,激起自己民族同胞的精神震盪,而在同一陣營的東方,《先人祭》也同樣成為春江水暖鴨先知的報春燕。有人說,戲劇,尤其是經典戲劇,是對一個時期人們的公共精神狀況的測量與勘察。被魯迅稱之為“復仇者”的《先人祭》,成為兩個國家時代前夜裡探測的路徑。

改編自文革後第一本譯著《先人祭》展現波蘭民間祭祀中的反抗精神

亞當·密茨凱維奇《先人祭·第三部》

易麗君譯,四川文藝出版社,2015年出版

一部具有波蘭民族性的劇

先人祭與《先人祭》

先人祭起源於異教時期,是立陶宛、普魯士和庫爾蘭(現屬拉脫維亞)許多鄉鎮的鄉民在每年11月1日掃墓節期間紀念死者的祭奠儀式。“先人祭的虔誠目的、隱蔽的地點、夜晚的時間、怪異的儀式,有段時間曾給我的想象力以巨大的影響”,密茲凱維奇在《先人祭》的開篇如此寫到。劇中,詩人以“相近的精神”創造出戲劇的場景。

全劇不按劇目順序創作,四部分獨立成篇又暗含關聯。儘管密茲凱維奇本人對古希臘戲劇很感興趣,他也認為東歐人在精神上繼承了古希臘的傳統,然而所謂悲劇的核心包含了活人與先人的關係,而先人是權威、歷史與傳統的象徵,這個意義上說,這部戲的主題更接近民俗文化,而非高雅文化。

“ 它是浪漫主義最複雜和最豐富的作品之一,

把夢與殘酷的、現實主義的諷刺糅合起來,

被戲劇導演尊為對他們的技能的最高考驗。”

——波蘭詩人切斯瓦夫·米沃什

改編自文革後第一本譯著《先人祭》展現波蘭民間祭祀中的反抗精神

現在,波蘭現代舞《往事如煙》改編自波蘭詩人亞當·密茨凱維奇詩作《先人祭》(英文劇名同名)。用舞蹈展現

個人與社會。生與死。個人的死與社會的生。

改編自文革後第一本譯著《先人祭》展現波蘭民間祭祀中的反抗精神

我們醒來,離開床,去工作,工作,吃,喝,休息,無聊,娛樂自己,合得來,又分開;我們出生,成長,孕育生命,變老,死亡。我們的故事——同時在世界上發生的千萬故事中的一個——結局總是相同。我們都知道這結局是什麼。

改編自文革後第一本譯著《先人祭》展現波蘭民間祭祀中的反抗精神

改編自文革後第一本譯著《先人祭》展現波蘭民間祭祀中的反抗精神

在人生擺出的無數挑戰中,我們時常偶然發現某一人的死亡。其他人的死亡對我們到底有何分量?我們,作為個人。我們,作為社會。這兩種角度的交叉誘導著我們去問另一個問題——一個我們想在觀眾與舞臺中拋出的問題:我們,活著的人,能對死亡有什麼瞭解呢?

趁如今到處是沉默,到處是黑暗,

讓我們匆匆趕去參加祭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