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思對於小提琴演奏效果的影響

樂思對於小提琴演奏效果的影響

樂思從字面上理解就是音樂所要表達的思想,也被稱為音樂的內涵和靈魂,是音樂的魅力所在。一場小提琴演奏能否取得成功,贏得觀眾的讚許,都是與樂思的表達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然而,對於樂思的忽視卻是現在很多小提琴演奏者存在的問題。因此,本文以樂思對小提琴演奏作為切入點,對這個問題進行了分析與闡述。

樂思的意義

1.樂曲的再創造

雖然樂曲和技法一致,但演奏者能夠將自己對於樂曲的理解表達出來,使樂曲充滿了個性的色彩。由於演奏者有個人的理解,而不同的聽眾群對於音樂的理解會產生明顯的不同,因此,在樂思的表達上就會存在著差異。

樂思最開始是作曲家在創作時想要表達的情感,但在演奏時又經過了表演者的二次加工與再創造,通過小提琴這個媒介傳遞到聽眾的耳朵當中,並在聽眾的腦海裡產生最後的構想。而這些的實現,就需要演奏者對於樂曲的理解要深刻,達到與作曲家同頻的地步。從而將樂曲的魅力和所要表達的內涵,特別是包含個人感情的部分,用小提琴演奏的方式表達給現場的每一人。

2.潛意識的展現

音樂之所以具有特殊的魅力,在某些方面比語言更能打動人,就是因為它能夠喚醒人內心深處的潛意識。無論意識到這點與否,好的音樂可以將許多無法用具體語言所表達的想法與認識傳送到聽眾的耳朵。而這種潛意識表達性正是樂意的非語言性。包含潛意識的音樂,擁有更強的張力,更震撼的表達力,擁有更多的活力,可以讓人擺脫常性的理性思維,而進入自在的感性空間,而感性是音樂區別於其他藝術表現形式最大的魅力。但由於日常的壓抑,人們並不容易擁有自由的氣氛。而音樂可以讓人不受任何拘束,既能夠宣洩內心的情緒,又不會對他人造成任何影響,當然,也不會受到別人的影響。音樂與人是密切相關,而樂思正是音樂存在的基礎,也是音樂的魅力來源。

樂思對小提琴演奏的要求

1.音準的準確把握

音準是樂曲演奏的道德問題,只有準確的演奏才能將所要表達的思想傳遞給臺下的聽眾。這要求演奏者在拉琴時能夠準確地分辨自己的琴聲,尤其是重奏、齊奏和伴奏情況下。在這種演奏模式下,小提琴並不是單一的樂器,而是與很多樂器共同表達同一主題,而聲源的複雜加大了辨別聲音的難度。如果,不能有效地掌握在複雜背景下聲音把握,那也就很難拉出準確無誤的琴聲。

而對於音準的控制,要求演奏者擁有一雙精確的耳朵,對於每一個音符都能準確地識別,能夠第一時間發現演奏中的偏音,發現並找到解決的辦法。因此,平時的練習當中,要刻苦地練習聽音的能力,找到最佳的音律。實際上,音準的質量高低,是樂思第一要求,也是樂思能否表達的前提,也是小提琴演奏的基礎,將這點銘記於心,並在訓練中反覆實踐。

2.熟練的演奏技術

演奏者應嚴格地要求自己的技術,如運弓的力度,手指的速度、手指與琴絃的接觸位置,音樂的好壞程度直接與演奏者的運弓程度有關,越是熟練的小提琴演奏者越能擁有完美的技術,能夠通過控制運弓的速度、力度,手指與弓弦的接觸位置來控制小提琴發出的聲音,這些不同的聲調將樂思逐步地組合起來。而節奏則是情緒起伏的重要載體。要傳達音樂的同時,也要將樂曲所包含的情緒準確而又豐富地表達出來,讓觀眾能夠身臨其境,在情緒上與演奏者、與作曲家達到神意契合的程度,而只有這樣,樂思才能夠真正地進入觀眾的腦中,併產生有益的迴響。小提琴演奏時的揉弦手法是提高小提琴表現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小提琴演奏者通過控制揉弦的幅度和速度來更好地表達樂曲中的樂思。它包括小幅揉弦、中幅揉弦和大幅揉弦。揉弦手法能夠撩人心絃,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和表現力。

3.生活的積累

音樂作為藝術,如果只是單單的練習是很難了解樂曲的內涵,也無法生動地表達樂思。小提琴演奏者從本質上是音樂人,更是精神的追求者。要能夠展現樂思,光依靠技術是遠遠不夠,也是無法實現的。要想準確地把握樂思,就需要生活的積澱,必須超越音樂的範圍,把著眼點放在除音樂以外的世界,如人的日常生活,具有豐富的人文精神。要想成為一名成功的小提琴演奏者應該把音樂放大到生活當中,用心眼來觀察生活,掌握生活,經常性在腦海中思考如何用小提琴來表現生活中的點滴。當能夠自如地把握生活中的亮點時,對於樂思也自然而為,體會到那些奇妙的感覺。平時枯燥的音符,也有了生命的色彩,擁有更多生活的氣息。而音樂這種本源於生活的人為產物,也最終迴歸到了本質。演奏者在表演時,也不再是簡單的彈奏,而是人琴合一,向聽眾表達生活,傳遞人們最想得到的生活信息。

4.豐富的知識結構

思想是非常難把握的,對於被公認為是一門高深學問的小提琴演奏,豐富的知識結構是非常必要的。如俄國小提琴家海菲茨在刻苦學習小提琴演奏外,還刻苦學習法語、德語、歷史、地理、數學,凡是“看了一場戲或參觀了一個博物館,回來都要寫一篇作文。這種勤奮刻苦、持之以恆的求知慾望,海菲茨在整個生命當中都一直堅持,從未間斷。個人的閱歷受到時間,地理位置等原因,必定是受限的。但我們可以藉助於書籍、光盤、網絡等形式來豐富自身的知識結構。腦部儲存的知識結構越豐富,對於不同的作品的理解也更加廣闊,也更加得睿智。

作為小提琴的演奏者,在職業生涯中會面對各式各樣的作品,它們擁有的不同的結構,但最難最大的區別也就是擁有不同的樂思。如不瞭解作曲者的生平、性格特點、曲子創作的來源和目的,很難理解作品的樂思,也更談不上表達了。而這一切,可以通過閱讀大量的相關文獻來實現。

樂思對於曲式的要求

小提琴可以演奏的曲式是多種多樣的,單二部曲式、復二部曲式、變奏曲式、回弦曲式、賦格等。小提琴樂思表達的曲式,可以視為曲作者在為音樂主題思想的表達謀篇佈局,因此,如果表演好樂思,就需要掌握和理解好典式要求的內容。

1.需要充分了解曲式的特點

在對曲目進行演奏時,表演者必須認真分析曲式的特點,如曲式的佈局,所有的轉折之處,每個轉折處的特點,整個曲段所包含的情緒,每段情緒之間的關係。知道每一個情緒收放的分寸和每一個情緒起落的關係。樂曲會有著不同形式的佈局,而每個佈局都有著各自的意義,所有的佈局且成了最好的樂章。例如,樂曲的調性變化,意味著樂思在結構上的起承轉合,演奏者需要對調性變化所對應的情感變化具有相當高的敏感性。假如樂曲從小調轉成大調,可能意味著樂思由陰轉晴,由暗轉明,那麼演奏者需要重點思考,如何才能將這些情緒變化充分表現在小提琴的演奏中,進而傳達給更多的聽眾。

2.感情符號的意義與運用

樂曲是作風家情感與內心的結晶,每一部作品都帶著作家不同的思維情緒在裡面。因此,小提琴演奏者首先要自身充分地去領悟,去感覺作曲家的這種態度和想要表達的中心思想,只有這樣充分的理解,明記於心,並且融入自己的思想,才可能在演奏中完美地表達出樂曲的思想。理解完後,要考慮如何將這些感情符號以何種方式傳遞出來,也就是用小提琴進行演奏,最後以聲音的形式進入觀眾的耳中,進入觀眾的腦海。

樂思對錶達層次的影響

樂曲思想的表達有著層次的差別,一般可分為具體化、抽象化和感性化。具體化指的只是非常簡單,或者是更多的敘述式地將樂曲的中心思想用音樂的形式表述出來。小提琴音域相對較廣,能夠把很多樂曲的思想刻畫描述,這就使得它成為了一種非常普遍的演奏方式。

當演奏者的樂思超越具體化而進入下一個層次時,也就是抽象化,讓聽眾忘記曲子本身的記憶,而在頭腦中形成新的形象。從而真正地融入到表演現場的享受當中,與演奏者建立奇妙的共鳴關係,從心理上隨著聲間的強弱,虛實變化和急緩,從而領悟到樂曲所要表達的思想內容。小提琴演奏能否成功,最重要的是樂思的理解,樂思的表達以及如何從手法上來實現這種想法。

喜歡就關注我們吧:

微博搜索(拉小提琴的滷蛋)/(博陽提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