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小提琴怎麼這麼難?

學小提琴怎麼這麼難?

因為小提琴有寵大的作品庫,有寵大的訓練曲,有幾百年來流傳下來的人們熟悉的經典作品。

當人們欣賞這些作品時無不為這些作品所傾倒,再加上這些作品演奏者的經歷,更是讓人們感覺深不可測。再加上我們身邊沒有出現過幾個像他們那樣的演奏家,身邊又沒有什麼敬佩的老師,所以就認為難呀、難呀、難。

其實一個非常熱愛學小提琴的人,只要他勤奮、勤于思考,在老師的正確指導下,學好小提琴也並不是一件什麼難事。學好小提琴我的看法是:首先要遵循小提琴的學習規律,那麼小提琴的學習規律是什麼呢?具體說就是:科學的訓練方法,合理的安排教程,必要的訓練手段。

什麼是科學的訓練方法,我們想今天訓練目的就是為了今後的發展,就是要能演奏出一些高難度的作品,如果要達到這個目標,那麼我們現在所訓練的每一步都很重要。這個問題老師在教學生練琴之前就要弄清楚,也就是說為什麼要讓學生這麼做,如果不這樣就不會達到這個目的。

要讓學生都明白這個道理,比如說我們左手手型的固定,大母指在琴頭位置究竟擺在哪裡正確,什麼調性用什麼樣的手型,為什麼要這樣。老師一定要講清楚,我們說左手的上下動作、左右動作、前後動作,手指定位究竟是為了什麼?小提琴弓法訓練的七個平面,究竟如何訓練?為什麼要用七個平面動作去訓練?

如果學生弄不明白,那他就不會主動有意識的按老師的方法去做,你告訴他學琴初期就是要把左手手指的自然手型,改變成我們固定把位的音準手型,這個過程是艱難的過程,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小提琴難學。比如說人走路,你是兩條腿向前走,如果叫你把腿劈開走路,那你感覺很不自然,很難走,如果你長期這樣走,習慣了,不讓你這樣走,也許你就會自然這樣走,我們訓練手指的彈性,手指的張力,手指的前後移動不就是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嗎?

學琴就是這樣,解決了這個習慣問題,下面學起琴來就簡單多了。因為很多高難度的小提琴作品,作者在創作時,他已經就考慮了小提琴演奏指法弓法的難易程度問題,考慮了要達到目的的可行性,因此作品的指法弓法安排是非常有規律的,科學的,你沒有經過那樣的訓練就不可能演奏好這些作品,也就是一般人常說的沒有達到這種程度。

一個老師如何對學生合理的安排好教程呢?這就是一個合理的問題和科學的問題,如果說一個很有智慧又很勤奮的學生,你如果按步就班根據練習曲教材一曲一曲讓學生往下練,這樣就會把學生引向歧途,變成一個呆板的無創造性激情的練琴人。所以說教材的選用要因人施教,因人選材,不要墨守成規,這就是好老師與一般老師的差別。

當初盛中國的父親盛雪教授,教他的女兒盛中華時,開塞練習曲只選練了十幾首,克萊採爾練習曲也選用了十幾首,羅德也只選用了十幾首,巴格尼尼也練了幾首,只經過五年的學琴道路,就考上了上海音樂學院。

我們經過了合理的科學的教程安排,必需要有科學的訓練手段去實施,這是學琴與教琴過程中非常重要環節。比如說各種弓法技術,如何訓練才能達到目的?如何避免走彎路?如何縮短訓練時間?就能獲取理想效果,這就是老師與學生在教與學過程中共同默契配合的問題。

比如說:小提琴弓毛貼弦問題,在學琴初期的時候老師就要告訴他如何把弓毛貼緊弦把聲音拉出來,什麼樣的聲音是貼緊弓毛拉出來的?什麼樣的聲音是弓在弦上飄出來的?如果到後期再去強調這個問題,那每個問題都擺在後期解決,這不就拉長了學生的學琴時間嗎?如果你的學生學五年都沒有成效,而別的老師教的學生教三年就有了成效,這不就是顯而易見的教學失敗嗎?老師要學會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指導學生、把握學生的前進過程。

喜歡就關注我們吧:

微博搜索(拉小提琴的滷蛋)/(博陽提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