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和现身《学而思大师课》讲台,讲述建筑大师的人才培养观

讲台上的张永和说话慢慢悠悠,带着北京人特有的儿化音,听起来让人倍感亲切。当观众问到"您平时如何运用中国的建筑智慧"时,他明显兴奋起来,语调升高,"我从小是在四合院长大的,院落式建筑是中国文化里的宝贵财富。"

张永和现身《学而思大师课》讲台,讲述建筑大师的人才培养观

他在北京四合院里住了十来年,无论是作为建筑师还是居住者,张永和都对这种院落式建筑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经过再创造和设计,他将传统四合院搬到山林间,创造了坐落在长城脚下的开放式院落"二分宅",让建筑不再闭合,而是与山壁合抱。

在第八期广东卫视《学而思大师课》上,著名建筑大师张永和亲临现场,为观众带来与众不同的人才培养观,讲述建筑世家"放养"而不失独特的家庭教育故事。

"散养"的第一代赴美留学生

张永和现身《学而思大师课》讲台,讲述建筑大师的人才培养观

如今的张永和,之所以能够成为建筑界的大师,得益于他成长环境里,父母的开放式教育。张永和两兄弟一直"散养"长大,这使他从小便学会独立思考和自主决定。"我习惯自己学习,习惯自己做判断,其实和幼年时的成长经历很有关系。"

张永和的父亲是中国著名的第二代建筑大师张开济,母亲则是辅仁大学家政系的高材生。在节目现场,张永和分享了一个少时的故事:一天早上,他发烧了,上午没去上学。下午退烧后,他便打算去游泳。其他家长可能会劝导孩子,但他妈妈只是淡淡地问,"你觉得自己身体可以吗?"然后就让张永和自己做决定。

但这不代表着父母不教育他们。父母对他们有个很高的要求是不能放松英语学习,希望两兄弟能通过英语学习扩大视野,看到更大的世界。也正因从小打好了英语基础,他才能成为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代赴美留学生。

张永和选择学习建筑也是由于受到父亲的影响。在他高考的紧要关头,父亲看到张永和喜欢画画,就给他建议"你就去学建筑吧"。在父亲的引导和循循善诱下,张永和选择了建筑行业,这成为他真正改变命运的机会。

美国学成归国后,无论中西文化差异,还是和父亲两代建筑人的理念革新,他始终不断探索前进。"他们的这种抚养方式,让我有比较多的幸福感。" 张永和在《学而思大师课》如是感慨。

"手脑并用"找到一生所爱的行当

张永和现身《学而思大师课》讲台,讲述建筑大师的人才培养观

2005年,张永和成为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的第一位中国主任。分享伊始,他便和观众分享了这所世界顶尖学府的校训:既学会动脑,又学会动手。在教与学精神的指导下,张永和始终坚持用"动手加动脑"的理念去教育学生。

为了让学生们了解砖的性质与砌法,他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用一块块微缩版的砖头"砌"出壁炉烟囱的模型。"壁炉的烟囱砌一遍,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建筑其实基本上就是盖房子,不懂盖房子就没法当建筑师。"这与麻省理工校训上"手脑并用"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

聊到教育,从1985年就开始从事教学工作的张永和有很多感悟。他一直鼓励孩子们动手加动脑地实践,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全面而均衡发展的人。同时他也鼓励家长细心观察,和孩子一起探求适合孩子发展的领域,让孩子有机会接触行业,而不是一味地迷信排名,追逐潮流进名校。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行当。

回想起父亲张开济与自己为数不多的几次"谈人生",父亲告诉他,"人一辈子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工作,一定要找一个自己喜欢的行当,那样你的生活会幸福很多。"

张永和现身《学而思大师课》讲台,讲述建筑大师的人才培养观

在观众互动环节,当孩子们用简单的积木搭建出心目中的房子,张永和告诉他们搭建房子第一考虑的就是坚固。当孩子们用画笔画出最想住的房子时,张永和也一起画了栋最简单的房子。他希望孩子们看到简单的房子已经被画出来,就会想着画更有创意的房子。

不以成为大师为目的的人生志向

对于"中国建筑大师"这个称呼,张永和是受之无愧的。他是麻省理工建筑系第一位中国主任,普利兹克建筑奖第一位中国评委,改革开放后第一代赴美留学生,还创办了"非常建筑工作室"。在一场张永和的展览上,曾有一面墙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字,而这些小字都是曾在他门下学习过的建筑师的名字。

但他从不以此为傲,他希望自己能成为推动行业向前发展的人。在他看来,年轻人不应只一心想着成为大师,更应想着如何用自己的力量让行业变得不一样。

张永很喜欢"意匠"这个词,"意匠"指既有想法又善于动手的匠人。建筑行业需要既有艺术创造力,又真正对行业感兴趣的人才,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坚持不懈在这个行业深耕。

建筑设计早已成为了张永和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也一直从建筑师的视角观察着这个世界。"动手加动脑,做当代意匠",这句他在《学而思大师课》讲台上送出的金句,不仅是对自身事业的高度概括,更是他对未来建筑师们的希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