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这样把握书法的“韵味”,你也可以成为书法家

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韵味。

黄庭坚曾说:”书画以韵为主“ ”书者以韵观之当得仿佛“

我们在欣赏一幅书法作品的时候,常会情不自禁地赞美道”好!有韵味“

我们会发觉,”韵“似乎很神秘,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五代时候,有个叫荆浩的写了一本《笔法记》中有”韵者隐迹之行,备遗不俗"之说。

中国的书,画,诗歌等艺术,逐渐从技法的探讨,到自觉的艺术风格韵味的追求。

最早在国画中提出“韵”的,是六朝谢赫的《古画品录》他提出品评人物画六条标准,称为“六法”首先标出“一,气韵生动是也”将气韵视为六法之首。

在诗歌领域最先提到韵味的是唐代司空图,他认为好的诗必须有“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要“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味在酸咸之外” 意思是韵必须从迹象以外的空处求得,从不著一字的虚处去领会,从感官味蕾之外的灵感处去品味。

宋代范温对韵的解释为“有余意之为韵”“不足而有韵”

明代王世贞同样强调“清远”“空灵”乃有神韵。

可见,韵是通过“虚”来表达的,故有“虚以成韵”的说法。

庄子说:“虚室生白”“唯道集虚”

笪重光在《画筌》中说:“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高日甫在《论画歌》中说:“即其笔墨所未到,亦有灵气空中行”

书法的虚,就黑白对比而言,是指在布局中的空白。就实中之虚而言,指用笔上的不着力处和笔法的虚笔处。还包括“萧散”“天真”“简淡”“生拙”的风格追求。

我们拿唐代书法家杨凝式来举例。要增加书法的韵味,首先要着眼于空白的变化,如杨凝式的字从欧阳询,颜真卿入手而加以纵逸,他的《韭花帖》用笔出于颜而入于王。其实他的秘密武器就是在空白上下了功夫,颜真卿写得行距宽,字距窄,空白排的较匀整。杨凝式一反常态,故意拉大字距和行距的空白,字中的空白也有意拉大,如”实“字宝盖头与下部拉开距离,留下一段空白,顿时给人以疏朗的感觉,而引起人们新的想象,韵味便也由此而生。他的行草书如《夏热帖》《神仙起居帖》写得错落有致,参差斜正。排行如横风斜雨,行间布白如雨后泉水勃发。故杨凝式的字可以由天真烂漫处见到神韵。

学会这样把握书法的“韵味”,你也可以成为书法家

增加側锋,飞白等虚锋也可以体现笔画的韵味,如米芾的”刷字“

我们常说的”字贵熟后生“即是因”生“而产生的韵味。

当代很多书法家尤其是国展获奖高手,都是会把握书法韵味的高手。学起来吧!你也行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