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襲》:抗戰題材就得這麼拍

《夜襲》:主旋律題材的轉型微光

在“抗日神劇”荼毒視聽的當下,對描述同一歷史時期的優質影視作品的打撈,在以往是件為人忽略的命題。

批判自然是有批判的價值,但只知道什麼是“壞的”,並不會直接使得“好的”浮出水面。“去偽存真”其實是兩件工作,不能想當然地混為一談。稍作敷衍,標準便要混淆,矛頭便要誤傷,民智便要遲開。


《夜襲》:抗戰題材就得這麼拍


2007年由八一電影製片廠聯合央視電影頻道、山西電影製片廠拍攝的電影《夜襲》是眾多抗日題材中極為特殊的一部。作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80週年的獻禮片,由安瀾執導的《夜襲》雖是正經八百的“主旋律”之作,卻未在同類型題材的短板上做過多停留,轉型與突破的銳意反倒時隱時現。

1

《夜襲》的另一個名字叫《戰地潛龍》,故事取材於民國二十六年(1937)忻口會戰中的“陽明堡大捷”,王挺在片中飾演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129師385旅769團團長陳錫聯,劉天佐飾演的是在那場夜襲戰中犧牲的三營營長趙崇德。


《夜襲》:抗戰題材就得這麼拍


▲戰鬥英雄趙崇德

陳錫聯的769團是全面抗戰初期的“四大名團”中唯一一支屬於我黨(八路軍)領導的部隊,剩下三支分別是“盧溝橋事變”時奮起反擊的陸軍第29軍37師219團(西北軍、團長是吉星文,吉鴻昌之侄,1958年炮擊金門時陣亡)、南口戰役中“誓死不退”的陸軍第13軍89師529團(中央軍,團長是羅芳珪,徐州會戰中陣亡)、淞滬會戰末期堅守四行倉庫的陸軍第72軍88師524團(中央軍德械師,團長是謝晉元,民國三十年被漢奸刺殺)。

裝備最差的769團之所以名列“四大名團”之中,是因為他們在忻口會戰最艱難的時刻炸掉了日軍停留在陽明堡機場的24架飛機。此舉既有利地支援了空中力量貧弱的山西正面戰場的戰事,又鞏固了“兄弟鬩牆而外禦其侮”的國共兩黨聯合抗日的統一戰線。


《夜襲》:抗戰題材就得這麼拍


▲王挺飾演的陳錫聯

2

這部電影之所以值得關注,主要原因在於創作者對待歷史的態度是相對客觀的。

《夜襲》作為一部“主旋律”電影,它當然要承載一部分政治宣傳的職能,但相較於以往那些習慣於“誇張”、“虛構”的同類項,這部電影明顯更腳踏實地、更尊重觀眾。它既沒有醜化、矮化侵略者,也沒有挖苦、編排友軍,不僅史實細節豐滿,對戲劇衝突的勾勒也頗具要領。

開頭搶奪車皮的那場戲,體現的便是剛剛開赴第二戰區的第十八集團軍同山西本地武裝晉綏軍的矛盾衝突,它同時也表現了“十年內戰”背後對立已久的國共政黨之間的綿長積怨。


《夜襲》:抗戰題材就得這麼拍


一腔山西口音的晉綏軍中校要強佔二戰區調給769團的專列,他說自己是南下忻口的主力部隊,趙崇德跟他吵了起來,強調自己北上也是去打鬼子。互相信不過的兩撥人吵到最後就打成一團,這時候趙崇德又趕緊勸自己人別打了,鼻子上也捱了拳頭,直到團長陳錫聯與晉綏軍團長一齊趕到,才中止了這場毆鬥。

這場戲好就好在“不虛偽”,它惟妙惟肖地刻畫出昔日仇敵間那種擰巴和糾結的狀態,同眾多立場先行的抗戰題材那種“敵我不分”的演繹對比,《夜襲》的尺度拿捏得已經難能可貴。饒有意味的是,兩軍剛剛在深明大義的長官意見中和解,日本人的飛機就例行低空掃射,八路軍、晉綏軍統統死傷一片,“敵我矛盾”徹底打醒了還在“內部矛盾”中糾纏不清的兩撥人。


《夜襲》:抗戰題材就得這麼拍


3

眾所周知,八路軍(創立一個月後番號更名為第十八集團軍)隸屬國軍(國民革命軍,非國民黨軍)戰鬥序列,這支部隊最初的槍械、服裝、給養、餉銀都是由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提供的,並佩戴統一的青天白日帽徽,高級軍官亦被授予正式軍銜。

我的意見是,如果一部抗日劇裡八路軍的頭上是沒有帽徽的,它基本是不必看的,至少不必當作歷史正劇去看。凡是對歷史有敬畏之心的創作者,都不會忽略乃至抹殺這一細節,它並非體現著什麼“政治正確”,反倒恰恰印證出了誰身上還保有一份落後於時代口徑的狹隘與迂腐。


《夜襲》:抗戰題材就得這麼拍


▲第八路軍山西奮戰圖

以前的影視作品不過多體現這些,是因為年代的客觀原因,算是“不允許”;而今天的影視作品沒有體現出這些,則是因為主創本身才疏學淺,簡稱“不知道”。

當然,前者在某種程度上批量造就了後者,但這個過程不是必然的。要怪,只能怪後人自己太懶惰、對知識太缺乏求證精神。

而《夜襲》中的八路軍,確鑿是有帽徽的。要說尺度與紅線,八一電影製片廠自然最清楚,但人家就是這麼拍的。正所謂“內行一出手,便知有沒有”,這裡面的彎彎繞,外行人永遠搞不清,藝術、歷史、政治的結合,對那些“抗日神劇”的生產者而言實在過於複雜。

《夜襲》:抗戰題材就得這麼拍

▲十八集團軍的正副總指揮

5

“中央軍”所扮演的角色同樣值得考量。

一處是電影女主角的設計,一位掛著中尉軍銜的《中央日報》隨軍記者跟隨著769團北上開拔。她的性別優勢無形中消解了階級對抗的宿怨,鏡頭中的中立視角更能表現八路軍隊伍的素質與理念,女記者在電影中無疑是一個巧妙的點。


《夜襲》:抗戰題材就得這麼拍


另一處則堪稱《夜襲》的點睛之筆,769團的電臺修好後,參謀長向陳錫聯等人彙報了129師師部發來的電報——“16日凌晨兩點,日軍派出幾十架次飛機對我陣地輪番轟炸,戰鬥異常激烈,我軍傷亡慘重,第9軍軍長郝夢齡中將以下已有四位將軍殉國。”

副團長在一旁念道:“打得這麼慘!”

參謀長補充了一句:“師部在問,769團在哪裡?陳錫聯在幹什麼?”

“對我陣地、我軍傷亡慘重、已有四位將軍殉國”,當參謀長在唸這段內容的時候,陳錫聯等第十八集團軍指戰員們所流露出的身體語言,是真正的衛國軍人該體現的神情,那裡面是對敵人的憤怒與對友軍的惋惜,而不是黨同伐異的政客們的幸災樂禍。


《夜襲》:抗戰題材就得這麼拍


▲忻口會戰中殺身成仁的郝夢齡

這是《夜襲》中最具進步性的一處橋段,它配得上如今這個時代對於歷史的挖掘與正視。

  • 更多精彩原創內容,請關注 微信:蘭闍(qdlanshe):為萬物講好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