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傳承——碗底“鋪戶借辦”:啥意思


盛世傳承——碗底“鋪戶借辦”:啥意思


明代民窯瓷器中的一些盤、碗,內底寫著“鋪戶借辦”四個字,這是什麼意思?本文來說說這個話題。

“鋪戶借辦”,簡單說,是明代城市商戶的一種差役名目。欲知詳情,我們首先要了解,什麼是“鋪戶”?

據《客座贅語》卷二記載,明初朱元璋定都南京後,實施了一項重要的人口遷移政策。先把南京原有的住戶悉數遷往雲南安置,然後陸續將蘇州、浙江一帶的富裕上戶四萬五千多家遷到南京落戶。這些新編戶大多數從事手工業和商業,故沒有田賦,但有各種官府差役。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時,將南京的工商戶帶走二萬七千家,在北京也實行相似的差役制度。

在城市裡從事商業活動的行業稱“鋪行”,商戶稱“鋪戶”。明代時除了兩京,其他重要的城市也都有“鋪戶”存在。

“鋪戶”應該怎樣應差役?在明代這是個令人頭痛的大問題。因為官府需要辦的事很多。據《宛署雜記》記載,皇城北京常規要辦的官府事務主要有壇場祭祀、拜謁祖陵、皇帝行幸、皇室婚嫁、內府開支、衙門雜役、鄉試會試等,內容和規模各有不同。

龐大的人力和物資消耗,是向“鋪戶”直接徵用好呢,還是花銀子購買好?是官府出面收取好呢,還是承包給人辦理好?每一種差役方法出來後,用一段時間就會產生弊端,不是官府不便,就是傷民太甚。因此需要不斷改革、調整。

明中期,南京實行了這樣一種差役制度:將鋪戶按貧富分成九個等級,上等戶出錢用於購買物資,下等戶則是出力應役。

此外還有一種特別的差役,是專門“供應器物等用者,名‘借辦’。”所謂“借辦”,也就是把一些耐用物品借給官府使用,用後再還回來。

“辦”是明代差役的常用詞彙,意思是官府有什麼公事要下面“辦”。讓專人辦理,叫“承辦”;派多人分頭辦理,叫“分辦”;花錢購買,叫“買辦”;出很少的錢租借,叫“借辦”。“借辦”的好處是花錢少,用後歸還不浪費。

“鋪戶借辦”就是由“鋪戶”承擔的一項負責租借物品的差役任務。

官府辦事,有哪些東西需要“借辦”?舉個皇帝去拜謁祖陵的例子:據《宛署雜記》卷十四記載,“借辦”的用品有運水車、轎子、燈籠、麻繩、桌椅、板凳、茶壺、盤碗、酒盅、水缸、爐灶、蒸籠、鐵鍋、馬槽、燈杆、蘆蓆、砍刀、切刀、鐵钁、鐵鍁、鍘刀、竹篩、籮筐、刷帚等等,至少也有幾十種。

瓷器盤、碗或許是“借辦”物品中數量最大的項目。

比如鄉試、會試,各位考官大人以及來自各地參加科舉考試的考生,都要由當地官府負責招待。開考前吃上馬宴、考試結束吃下馬宴、考中的舉人吃鹿鳴宴等,需要使用大批瓷器盤、碗,其中很大部分是向鋪戶借用的。在個別盤、碗的內底寫上“鋪戶借辦”四個字,目的是可以識別這一批瓷器是從鋪戶那裡借來的,便於用後歸還。

同樣的道理,明代後期瓷器盤、碗的內底,還有許多寫著“某某置辦”“某某齋”“某某佳器”等字樣,也是為了方便識別誰是它們的主人,防止有意無意的拿錯。

盛世傳承——碗底“鋪戶借辦”:啥意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