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古遺音 琴學分享——元白往事

太古遺音 琴學分享——元白往事

照片上的徐元白氣定神閒,一襲筆挺的長衫,胸口掛著懷錶。他雙手反背,拄粉一根木杖,滿腹衰悄壯志。

太古遺音 琴學分享——元白往事

對文人來說,沒有什麼比雲遊四海、彈琴賦詩,醉心於天地間更讓人暢快了。見過徐元白的人都贊他瀟灑。“毫無架子”“待人謙和”是弟子們對他最多的讚譽。深秋清冽,在高醒華家聽老人絮叨往事,時光漫溯。徐元白曾於一九五三年收下這位弟子,當時,高醒華二十五歲,剛從部隊調往杭州。而如今,昔日的白衣少年已然成了清癯老人,每講幾句話,他都會激動一問:“《今虞琴刊》見過了嗎?我去找出來?”“《天風琴譜摘抄》看見過嗎?既然來了,有緣分就看看吧!”語畢,他略徽弓著腰,扶著老花眼鏡,又顫顫巍巍走幾步路,打開櫃子,取二一餅乾盒,拿出泛黃的琴譜。

太古遺音 琴學分享——元白往事

這是幾十年前的舊物,紙張輕薄如蟬翼,首頁是”星(醒)華老弟審正——徐元白贈”幾個墨字,乃當年徐公親筆所書,氣韻不凡。“為何是以‘老弟’相稱呢?"“因為當時老一輩的琴家稱呼自己的學生時候都會強降一輩,叫“老弟”,表示自謙,親近。”高醒華雖已年邁.記性卻很好。 高醒華第一次去徐元白家上課,便是學的《鳳求凰》。爾後,他每每聽別人彈,才發現徐先生彈奏的最特別,也最動聽。

太古遺音 琴學分享——元白往事

繼高醒華之後,徐元白又收了徐曉英、章家琪、鄭雲飛等弟子。那時候,徐元白的身體不錯,高醒華回憶道:“出門從來不坐公共汽車,跟元白先生一起走路。”

太古遺音 琴學分享——元白往事

徐夫人黃雪輝亦是當時有名的女琴人,但很多弟子初次去甚至都不知曉。只知道她是一個賢內助,每每做好可口豐富的飯菜就送上樓給他們吃,並說:“時間緊,這樣可以節約你們的時間。”閒暇時光,徐元白又嗜丹青、書法,他所畫的蘭花,備受推崇。徐元白也擅長研琴,還曾為汪莊主人汪自新修繕數張古琴,凡經過他手‘動過手術’的琴,無不如枯木逢春一般,再現生機。

太古遺音 琴學分享——元白往事

查阜西與徐元白私交甚篤,他甚至戲稱徐元白為“琴霸”,他們首次相逢是在大休上人的禪房中。那日交談甚歡,兩人互為知音,並許下終身為古琴事業而付出的諾言。有些人覺得聽琴就好,亦不必拘泥於流派之說。在古代,一個地區的琴人彼此交流,有了傳世的琴譜、常彈的曲目、風格,就會形成流派。而如今交通、網絡如此發達,整個環境都非常開放。對於流派一說,徐元白的弟子鄭雲飛是如此看待的,他說:“《容草堂琴譜》並不以地域來劃分,而是將琴人分為三類:江湖派、山林派、儒派。成玉澗在《琴論》又說過,京師過於剛勁,江西失於輕浮,唯兩浙質而不野,文而不史。而元白先生彈琴的風格確實也符合”質而不野,文而不史’。”

太古遺音 琴學分享——元白往事

其實當時,徐元白的弟子們彼此倒是不常相見,但各自對徐先生的感情都很深厚。彼時他們尚且年輕,並沒體會到外表開朗的徐元白其實內心很惆悵。有一天徐元白曾對高醒華說:我覺得現在的音樂都不好聽,好聽的只有兩首。“哪兩首呢?"《義勇軍進行曲》,這個也可以彈成古琴的,不信我彈給你聽聽看。另一首是賀綠汀的《秋水伊人》,我希望你能把它找來,我來打成譜。”但還沒將高醒華找到《秋水伊人》這首曲子,徐元白就重病在床。徐元白比較要強,誰勸他他都不肯住院。他的弟子中有位叫做章家琪,深受他喜愛。有人對章說:“徐先生不聽別人的勸告.他平素非常喜愛你,要不你去試試看?"果然,章家琪出面很管用。巧的是,住院後遇到的護士還是當年徐元白在重慶的一位學生。徐曉英與章家琪、黃雪輝一直陪伴著徐元白,而最後一帖藥也是章家琪買的,“我記得渭清楚楚,是七十三塊。”

太古遺音 琴學分享——元白往事

“那一晚,師孃用勺子給徐先生喂藥,藥剛到嘴邊,還沒嚥下去,徐先生就去了。”徐元白的追悼會.人並不多.不隆重對外開追悼會,是他的遺願。如今,徐元白的弟子們仍舊念念不忘當年的恩師,尤其徐曉英,提及會頻頻落淚。高醒華如今很少教琴,空閒了就整理關於徐元白的文章,七十多歲的他還會用網絡發表文章,懷念那個徐元白住在勾山裡的年歲。有琴有酒,有詩有裡,就已然足夠,辰光長且富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