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年时髦姿势速成指南



猪年都来了,提起猪,你会想到怎样的形象?

是童年经典暑期档里的猪八戒,还是二次元中的麦兜、彭彭,或者最近大热的社会小猪佩奇?

还是,东坡肘子红烧肉,豆豉小排烤乳猪?

醒醒,该涨点更时髦的姿势了!

佩奇喊你去蹦迪

猪在我们心目中大约总是肥头大耳、白白胖胖、吃吃睡睡的慵懒形象,作为我们人类的一种重要家畜,这个形象自然是来自家猪。也难怪,在驯化过程中,能吃能胖肯定是人们进行选择时的优良性状(微笑脸)。

但是实际上,说起家猪的野生亲戚,那可真是哺乳动物中的杀马特——莫西干的、烟熏妆的、爆炸头的、络腮胡的、罗圈儿牙的……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些形象拉风的野生猪类吧。

西猯:拥有三个胃

自带标枪,挺爱吃素

从分类学上来看,各种猪都属于哺乳动物中的鲸偶蹄类,这个吃过猪脚的你一定不难理解。

在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陨石撞击等一系列灾难性事件使得地球气候发生了剧变,中生代统治地球的爬行类——恐龙绝大部分遭到了毁灭性打击。由此,恐龙消失后生态系统中空缺的资源为新物种的演化提供了空间。今天五花八门的各个哺乳动物门类,就是从那时起逐渐兴盛了起来。

远古的哺乳动物们 图片来自:Latest Stories - National Geographic

早在恐龙灭绝之前,鲸偶蹄类动物的祖先就已经出现,而所有的猪都归属于鲸偶蹄类下一个古老的分支——猪形亚目。

这个分支的祖先就出现在白垩纪末那次大灭绝之后,与鲸偶蹄类的牛、鹿、河马和鲸等其它类群的祖先分道扬镳——没错,各种鲸和海豚都是河马的近亲。到三千多万年前的始新世,猪形亚目的祖先分化成了西猯科和猪科。

偶蹄类的演化谱系图。制图:卢平

不少人可能对“西猯(tuān)”这类“猪”不太了解。所有属于猪科的“真正”的猪都生活在欧亚非,也就是生物地理学上所谓“旧世界”。

而西猯科虽然祖先起源于旧世界,但现存的物种都生活在美洲“新世界”。从外形来说,西猯与“猪”相差无几——浑圆的身材,粗长的毛发,胖胖的大脸盘上长着猪鼻子。

但西猯科物种的体型比猪科的亲戚们要小,哪怕最大的草原西猯(Catagonus wagneri )也不过体长一米左右,40公斤重。

草原西猯 图片来源见水印

它们有许多跟猪科不同的特点,比如胃有点儿像鲸偶蹄类里的大家族——反刍动物,分成三个囊;而大部分猪科物种和我们一样只有一个单一的胃。与此相应的是,西猯的食谱中植物的比例比猪科更高,比如沙漠里的仙人掌和雨林中的棕榈果实。

猪科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上犬齿向嘴外侧横向生长,甚至向上弯曲;西猯们的上下犬齿则是相对生长,咬合时严丝合缝,还有长期使用磨出的锋利齿刃,十分锐利可怕,因而英语俗名有“标枪”之意。

领西猯的牙齿示意图。图片来源:Knight's Sketches in Natural History

野猪的獠牙,前方的是下犬齿,后面的上犬齿也向上弯。图片来源见水印

野猪(左)和领西猯(右)的牙齿对比。

图片来源:By Klaus Rassinger and Gerhard Cammerer, Museum Wiesbaden

西猯科只有三个现存物种。

分布最为广泛的是领西猯(Pecari tajacu ),肩部有着标志性的V字白领,生活在从美国西南边境直到阿根廷北部的广大区域中,适应了美墨边境的巨人柱仙人掌沙漠、中南美洲热带雨林等等多种生态环境。

领西猯 图片来源见水印

比领西猯略大一些的白唇西貒(Tayassu pecari )顾名思义有着白色的脸颊,主要分布在墨西哥南端到中南美洲的热带雨林里。

白唇西猯 图片来源见水印

而第三种是神秘的草原西貒(Catagonus wagneri ),头部的毛发长长,好似络腮胡和爆炸头,曾一度被认为是个灭绝了的化石物种,直到人们在玻利维亚、巴拉圭和阿根廷三国交界的大查科(Gran Chaco )地区发现了活体,生活在干热的落叶林生境中。

草原西猯 图片来源见水印

鹿豚:最古老的支系

热带岛民,水性超好

目光转回我们旧大陆上,猪科的分布范围十分广泛,从东南亚的群岛到非洲的最西端,都有猪的身影。

在这个范围的最东端,生活着猪科现存最古老的一个支系——鹿豚。鹿豚亚科(Babyrousinae )的祖先在一千多万年前的中新世晚期就与其它的猪产生了分化,今天,四个鹿豚物种分别生活在印尼的苏拉威西岛和周边的布鲁、苏拉、托吉安等岛屿上,偏安一隅。

西里伯斯鹿豚(Babyrousa celebensis)

图片来源:By Masteraahat German Wikipedia

鹿豚的外形绝对令人难忘:它们身上光滑少毛,看起来倒有几分像小号的河马;最神奇的还是那四颗长长弯弯的犬齿,好似军刀一样。正如前面所说,猪科的上犬齿都不“按常理”向下生长。而在四种鹿豚中,上犬齿在发育过程中根本就避开了口腔,向上生长,如雨后春笋一样从面部钻出来,这哪怕在猪当中也是独树一帜。

马鲁古鹿豚的头骨,注意上犬齿的发育

图片来源:By Klaus Rassinger und Gerhard Cammerer, Museum Wiesbaden

古老的鹿豚也有相对复杂的胃,由于口鼻部分的骨骼结构不同,它们不像其它猪一样喜欢掘土觅食。生活在热带岛屿上的鹿豚有着很好的水性,游泳横穿河流不成问题。

在与鹿豚“分家”之后,现存于非洲的猪和亚洲的猪形成了两个演化分支。演化出了巨林猪、两种疣猪和两种非洲野猪。

疣猪:最帅的猪

低配版的马,长腿长脸,跪着吃饭

疣猪可能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动物,长相奇特的它们因为面部突起的“疣”而得名,也是动物园里的常客。细看的话,疣猪外表还挺帅气:它们长腿长脸,脸上有两对疣,弯弯的獠牙从嘴角伸出,野性的长鬃披在脑后和背部,竟有些类似低配版的马。

普通疣猪(Phacochoerus africanus)广泛分布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草原上。

纳米比亚的普通疣猪母亲和幼崽 图片来源:By Caelio

而荒漠疣猪(Phacochoerus aethiopicus)只生活在“非洲之角”埃塞俄比亚、索马里和肯尼亚的低地荒漠中。

荒漠疣猪 图片来自 WildSolutions.nl

长腿可能为疣猪在开阔地形中的运动提供了便利,也给予了它们独特的进食姿势——跪着吃饭。为此,疣猪的前腿膝盖上还长了厚厚的角质垫子。

而疣猪拉长的马脸也与此相应,不必使劲低头就能够到地面的植物、尸体、鸟蛋等等,一边吃还能一边用长在脸上高处的眼睛观察周围。

喝水时也是跪着的,南非卡拉哈里地区的雄性普通疣猪

图片来源:By Charles J Sharp

巨林猪:体型之王

素食为主,偶尔食腐

疣猪的近亲是巨林猪(Hylochoerus meinertzhageni )。除了远东地区的少数野猪个体之外,巨林猪顾名思义是猪形亚目的体型之王,身长可以超过两米,身高一米,体重200公斤以上。

巨林猪的家庭群体 图片来源见水印

巨林猪浑身披满黑色的长毛,耳朵又大又尖,獠牙可以长达三十厘米。

然而粗犷的外表下藏着一颗主要素食的心,它们的主要食物是植物根茎,偶尔食腐,活跃在赤道附近的非洲丛林中。

巨林猪喜爱灌丛茂密、森林和草地交错的生活环境,对水源和树荫十分依赖。

色彩最丰富的猪

相比巨林猪和上述两种疣猪,假面野猪(Potamochoerus larvatus)和红河猪(Potamochoerus porcus)的獠牙就没那么明显了。

红河猪 图片来源:By Rufus46

但是非洲野猪属的这两个物种大概是色彩最丰富的猪:红河猪一身橘黄色的短毛,背上有一道白线,额头、面颊和耳朵是黑色的,但有着长长的白色耳毛和络腮胡,眼周围还有一圈白,口鼻则是灰色的。

南非地区的假面野猪 图片来源:By Bernard DUPONT from FRANCE

假面野猪长相类似,但毛发更长,鼻梁和额头更白,令人想起《幽灵公主》中的野猪。这两个都涂着“烟熏妆”的物种亲缘关系很近,可以杂交,但红河猪是典型的雨林物种,只生活在非洲西部海岸的阔叶林和刚果盆地的雨林中;假面野猪则活动于从索马里到非洲南端的广大地区中,能适应森林、灌丛甚至是农田环境。

亚洲猪精:最极危和最兴盛的都在这里

说完非洲,我们再来说说亚洲的猪。

东南亚是欧亚大陆上猪科物种多样性最高的地区,在这里的森林中,生活着多达七个猪属的物种,包括须猪(Sus barbatus)、爪哇疣猪(Sus verrucosus)、卷毛野猪(Sus cebifrons)、民都洛疣猪(Sus oliveri)、巴拉望须猪(Sus ahoenobarbus)、菲律宾疣猪(Sus philippensis)和苏拉威西疣猪(Sus celebensis)。

这一个演化分支也有着独特的外貌特征,比如两种须猪都长着络腮胡子;

婆罗洲峇哥国家公园的须猪。

图片来源:By Quinet - Took the photo on a trip to Borneo

而菲律宾疣猪则顶着一个“爆炸头”,又黑又长的鬃毛从头顶向外辐射而出,向下披散。

“爆炸头”菲律宾疣猪 图片来源:By Lsj

卷毛野猪的头顶到背部也有浓密的鬃毛,算是“莫西干”发型,它们只分布在菲律宾的米沙鄢群岛上,饱受人类活动和栖息地退化的影响,目前已经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单上的“极危”物种。

“莫西干”卷毛野猪 图片来源见水印

在相同的威胁下,爪哇疣猪也成为了濒危物种,目前只剩下了几百头个体。

另外,在中印边境的阿萨姆邦,还生活着现存最小的猪——姬猪(Porcula salvania),只有50-70厘米长,体重10公斤左右。

这个物种曾经遍布印度、不丹和尼泊尔,然而如今的种群数量大约只有150只。

小巧玲珑的姬猪 图片来源见水印

说了这么多,肯定有人想问:我们最熟悉的野猪(Sus scrofa)呢?实际上,猪属的野猪无疑是猪科中最为兴盛、分布最广泛的物种,也并不能算非洲猪或者亚洲猪。

野猪 图片来源见水印

除了我国西部的高寒和沙漠地区,以及俄罗斯北部的寒冷地区之外,东起东南亚岛屿、日本,西至欧洲大西洋沿岸、英伦三岛都是野猪的分布范围,甚至包括北非的摩洛哥、埃及和尼罗河流域。

野猪家庭 图片来源见水印

像其它亲戚一样,野猪是杂食性的,几乎什么都能吃,又是猪科中唯一同时适应了热带和亚寒带气候的物种,生存能力极强。

山西的野猪家庭 图片来源见水印

体型硕大的野猪天敌不多,狼和虎是主要的捕食者。人类狩猎曾导致野猪从欧洲很多地区消失,但二战之后,顽强的野猪数量又逐渐重新回归。甚至在美洲和澳大利亚,由人类活动引入当地的野猪已经形成了入侵物种,对当地原生的动植物产生了不小的威胁。

野猪 图片来源见水印

在更新世时代,哺乳动物类群十分繁盛,那时的欧亚大陆上其实存在着不少猪属的物种,比如我国的裴氏猪(Sus peii )、小猪(Sus xiaozhu)和欧洲的斯氏猪(Sus strozzi )等等,这还不算猪亚科的其它属。

随着野猪从亚洲东南部兴起和向外扩散,这些物种都逐渐灭绝,形成了野猪在欧亚大陆上一家独大的局面。

野猪 图片来源见水印

现如今,分布在天南海北的野猪相互之间也在发生变异和分化:从基因组角度来看,东亚和欧洲的野猪亚种之间,分化程度相当于东南亚群岛上那些猪属的物种。

也许,在几千数万年后,散居各地的野猪又将演化形成新的物种,延续猪这个哺乳类家族的生命故事。

最后,还有两天,预祝大家猪年快乐!

PS:

沿着分化树一路捋下来,再提起猪,希望你脑海里有更多的故事,和更丰富的情感。

没有一个物种天生濒危,也没有一个物种生来成灾,它们的存在,早已经历了千万年的演进,写满了迷人的生命密码,合情合理。

对我们的森林来说,它们恰如底线。你是否愿意和佩奇一起,为它们代言?

再提一句,北京动物园科普馆举办的生肖展已经火热开展了,闭展日期是2月20日,放假以后,别忘了去动物园哦。

这个是作者,快伸出你们的手指!

- END -

.........更多关于猪猪,你还可以读.........

这篇是正宗的佩奇十八代祖宗

猪年快到了,我们为你把小猪配齐啦!

比起吃庄稼,种森林才是野猪的正经事

更多:

金猫| 云豹 | 老虎 | 豹猫 | 宠物豹猫 |黄喉貂|香鼬|猛禽| 毒蛇 | 救助 | 北京华北豹 | 荒野 | 西双版纳 | 山西马坊 |新龙| 猫盟 | 长耳鸮 | 刺猬 | 长耳鸮 | 狍子 | 鬣羚 | 带豹回家 | 豹吃人吗 | 乔治·夏勒 | 个体识别 | 寻豹启事 |猫盟周边 |

长按二维码关注猫盟,记得给我们标星哦

还有一天,就能放假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