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爷的“三趣人生”

作者 衡水中学

姥爷的“三趣人生”

本人作者河北省衡水中学789班付林蔚同学


在我考入衡水中学读书的前夕[1],姥爷送给我一份珍贵的礼物。是姥爷自己写作出版的一本书,由北京团结出版社出版,全国新华书店经销的《三趣集》。何为“三趣”?细读之,方有所悟:诗、书、画也。姥爷一生与诗、书、画结缘,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痴迷的爱好,并卓有成就。《三趣集》以格律诗词为主,并配有书法和绘画作品,全都是姥爷的精心之作,诗、书、画浑然一体,相得益彰。

《三趣集》共收入姥爷的诗词近300首,书法24幅,绘画43幅,多是姥爷退休后的创作。有姥爷寄情山水田园、咏物言志的抒情之作;有热爱祖国、景仰革命先烈、欢呼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取得的伟大成果、讴歌人民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的赞颂缅怀;也有自述自勉、生活写照、岁月回首的人生感悟。同时,这本集子在内容和形式上也有创新,诗书并茂、诗画并茂,诗词配书法,诗词配绘画,自作诗词,自配书画,水乳交融、珠联璧合、形式新颖、生动活泼,不仅给人以思想的回味,艺术的欣赏,而且还有视觉上美的享受。这本集子是姥爷几十年在诗书画艺术天地里笔耕不缀的结晶,是他心血的凝聚,是情趣的集合,是成果的融会,是他一生的积淀,更是他人生的记录和总结。

读到姥爷的一首词《沁园春 自述》:家境贫寒,自幼图强,竭尽磨难。纵剑锋砥砺,梅香映雪,少年立志,战胜辛酸。刻苦攻坚,悬梁刺股,学业优良感浩天。如何是,今生心识渴,莫负青山。求书极致深轩。学师范从军争跨鞍。到熔炉锤炼,痴迷耕笔,得心应手,教育宣传勤奋遨游,才思广泛,誓比天高浪漫看。今回首,有真诚溢世,坦荡欣然。(摘自《三趣集》第六篇.岁月感悟《沁园春 自述》)

悉心阅读和细细品味后,我不禁对姥爷的“三趣”人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对姥爷进行了进一步的采访和深入了解。

一、少年才子出寒门

有言道:高山出俊鸟,寒门出才子。姥爷的人生经历,恰好印证了这一说法。

--祖籍。姥爷1947年6月16日出生在河北省临西县吕寨乡西夏庄村。临西县原属山东省临清县的一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抗战时期,临清县曾隶属冀南四专属,建国后划归河北省邯郸地区,1953年初又转属山东省聊城地区行政公属管辖。1964年经国务院批准,以卫运河为界,将卫运河左岸的部分划归河北省邢台地区所辖,因居临清县西部,故取名临西县。西夏庄村位于临西县西北部的边缘地带,邻县界和原来省界,是一个耕地千余亩、人口不足千人、非常贫穷的小村。因其夏姓居多,原称夏庄。为与村东四公里的东夏庄区别,故更名为西夏庄。姥爷家是鸦片战争前后随祖妣夏氏迁至娘家西夏庄。家族数辈,皆因贫困潦倒而人丁不旺。至姥爷的父亲这一辈,在村子里已是单门独户。

--解放前。“在那万恶的旧社会,农民面前路三条,逃荒要饭做监牢。想想过去,我家这三条道路都走过了,但是,条条道路通向死亡。”这是姥爷上初中时,学校进行阶级教育,姥爷在诉苦会上痛说革命家史和阶级教育展览厅解说家史时的一段话。姥爷也多次讲给我听。旧社会,姥爷家世代受穷,祖辈给地主家当长工、打短工,经常衣不蔽体,食不裹腹。姥爷的父亲,我的曾外祖父,曾经三次逃荒要饭到石家庄,在那里扛长活、做杂役、当小车夫、卖苦力,什么样的苦也吃过,什么样的罪也受过。曾外祖父推木制独轮小车帮人拉货,有时一装就是八、九百斤,甚至上千斤。有时走泥路,趟冰河,水冷刺骨。有时因饥饿和疲劳,眼冒金花,栽倒路旁。由于劳累过度和趟冰涉水,曾外祖父的两腿静脉曲张,满腿上象是老鼠疙瘩似的。旧社会的穷人,不但受苦受累,而且没有地位,经常受到富人和外国侵略者的欺负和凌辱。有一次,两个日本兵让曾外祖父把两麻袋煤用小车从火车站给他们推到炮楼去,曾外祖父用力推了十多里路,又累又饿,当推到他们指定的地方,给他们要脚力钱时,他们非但不给,还张口骂人,曾外祖父坚持要钱,他们就放出狼狗咬人,曾外祖父的腿被咬伤,鲜血直流,至去世时仍然留下狗咬的伤疤。当时,曾外祖父年轻气盛,抽出推车用的车襻,向狼狗抡去,狗是被打跑了,但是麻烦也就来了,日本兵把曾外祖父带进他们的监狱,关了好几天才放出来。

--解放后。解放后,穷人翻了身。姥爷家虽然分得了土地和部分财产,但由于家庭基础差,底子薄,在姥爷的童年记忆里,仍然生活非常贫困。家里住着几间土房,曾外祖父母日复一日的在田间劳动,还要起早摸黑的割草拾柴。高粱红薯面的窝窝头掺着野菜,算是好的。姥爷小时候经常去地里挖野菜,什么刺儿菜、兔儿菜、野苋菜,还有叫不上名的野菜。有时候爬到树上勒榆钱、扒榆叶、钩槐花、摘槐叶,把这些拿回家掺拌到少量的粮食里熬粥喝或者蒸窝窝头吃。有的时候,家里没有一粒粮食,就煮野菜团子吃。三年自然灾害时,家里更是艰难。曾外祖母经常去西乡十几里路的地里,拣拾头年遗落在地里已经腐烂风干的红薯,回家磨成面蒸窝窝头充饥,吃起来苦似黄连。

家庭的艰辛和生活的贫困,使得曾外祖父母养成了吃苦耐劳、勤奋俭朴、性格淳厚、生活俭廉的高贵品质和良好习惯。接物待人,和蔼可亲,邻里乡亲,谦恭礼让,深受村民和邻舍的好评和爱戴。曾外祖父母都没有读过书,深受其害,因此他们省吃俭用,千方百计地供姥爷上学。在大跃进的年代,他们在食堂里分了饭,自己舍不得吃,留给姥爷放学回来吃。曾外祖母白天下地干活,晚上还要熬夜纺棉花、编席子、拧蒲团贴补家用。碾米磨面时,曾外祖母经常一个人推碾子、推磨。怕耽误姥爷学习,从来不让姥爷干活。他们发誓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供姥爷上学。特别是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同龄的孩子家庭条件都比姥爷家好,大多因生活困难而辍学了。但是曾外祖父母硬是勒紧腰带,咬紧牙关,坚持让姥爷读书。

贫寒的家境,父母的艰辛和付出,姥爷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激发了他从小立志,刻苦学习,靠知识和奋斗改变命运的意志和毅力。

图1:姥爷年轻时仅有的一张全家福

姥爷的“三趣人生”

前左:姥爷的母亲;前右:姥爷的父亲;

后左:姥爷的妹妹;后中:姥爷;后右:姥爷的弟弟(摄于1972年4月姥爷从部队探家时)

二、艰辛曲折求学路

姥爷的求学之路,在当时的历史年代和条件下,是艰辛曲折的,充满了坎坷,充满了困难,充满了奋斗,也充满了欢欣和自豪,给姥爷的“三趣”人生带来了重大影响。

--小学。姥爷从1954年7周岁时,开始在本村上初级小学。当时学校非常简陋,一个老师同时教4个年级的学生,都在一个教室,为复式班。两个用土坯垒起来的垛柱,架上一条大长木板,就是课桌。凳子都是学生从家里自带的。姥爷勤奋好学,上完一年级便直接跳到三年级。但是学习刚刚起步,便遇上了天灾人祸。1956年家乡遭遇特大洪涝灾害,洪水波涛汹涌,漫野一片汪洋。国家拨派救援船只,把村民接到高地上,用飞机空投锅饼、饼干、杂粮、芦席和衣被等救灾物资,充分体现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社会主义优越性。洪水过后,庄稼颗粒无收,村庄夷为废墟,学校教室校舍全部倒塌。灾后,姥爷村和紧邻的陆村合并盖了一所新学校。姥爷又从三年级开始学起。初小毕业后,姥爷又考上了吕寨完全小学上高小。家里没钱买书包,姥爷就用包袱皮包着书上学。有一次在路上因为没有包好,书撒了一地。买不起钢笔,就用铅笔记笔记,用蘸水笔写作业。笔记本都是用黑草纸,写满正面写反面。有一次,曾外祖父推着小车步行二百多里到邢台卖自家种的红萝卜,赚了几个钱,给姥爷买回两本白纸的作业本,姥爷高兴得不得了。学校离姥爷村足有四里多地,一天三晌上学,一天来回要跑六趟,每天要步行二十多里路。早晨起床,没有钟表,专门惦记着时间,一是由父母叫醒,二是听公鸡打鸣,三是看屋顶的房梁。有一次,姥爷一觉醒来,看到屋顶的房梁亮了,就一骨碌爬起来,跑到学校,只见大门紧闭,仰望天空,皎月当空,环视四周,静寂无声。姥爷在外面等了好长时间,不见一人来校,就连爱起早拾粪的老头儿也不见踪影。这时才猛然想到,是明朗的月亮照得大地如同白昼,使姥爷摸不清时候了。那时的教室都是土平房,冬天只在黑板旁边的墙角处生一个小煤火炉,教室里很冷。有一次下大雪,姥爷仅有的一双棉鞋怕踏湿了,就穿着曾外祖母的一双单胶鞋上学去了,上课时脚冻得象猫咬一样,就把一只鞋脱下来,绻起腿来把脚伸进另一条裤腿里,稍暖和了再换另一只脚。条件虽然艰苦,但是姥爷学习刻苦,成绩很好。

临近毕业时,附近没有照像的,山东临清县的一家照像馆来为毕业生照毕业照片,单人照片是四人一组一块照,分开冲洗。说来也巧,唯有把姥爷的照片给照坏了。没办法,姥爷只能带上学校的介绍信,找了同村的两个伙伴,背着干粮,步行去离家四十多里的临清去补照。这是姥爷第一次出远门进城,就象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一样,啥都觉得新鲜。老远看见临清先锋大桥,一路小跑的上到桥上,细细观察这座宏大的桥梁,趴在桥栏杆上看桥下打着旋涡的流水。桥下是隋唐时期开凿的京杭大运河。当年,有多少皇戚贵族乘船途经这里南下游玩,有多少商贾游客的船队南来北往。明清时期修建故宫和十三陵时,所用木料和砖石就是用船从这里经过运往京城的。据记载,这里的土质结构特别适合烧制金砖,修建十三陵的砖大都是在临清州建窑烧制的。直到现在,临清市还保留着用当时烧制的大城砖建造的一些古建筑。走下桥,便到了临清县城。等照完像再步行走回家时,已经是满天星斗了。

--初中。1960年姥爷小学毕业,报考了离家较近的临清第十五中学--吕寨中学。吕寨中学可能是当时大跃进的产物,按照上级的要求,每个公社都新建一所中学。这一年是建校的第一届,共两个班,教室是在蒋庄村借用的一座旧祠堂和生产队的一所旧场院,学生除本村的大都是寄宿,分别住在老百姓家里,吃饭在学校食堂,定量分餐,多是粗粮,一个星期改善一次伙食,馒头或包子。每次改善生活姥爷都节省下来拿回家给奶奶和父母吃。上课之余,还要勤工俭学,组织去地里拔草、助民劳动,一边上课,一边参加新学校的建设。谁知初二只上了一个学期,刚搬进新校舍不久,上级又一声令下,刚建立的学校被撤消了。姥爷怀着无限的遗憾和无奈,领到一张“肄业证”,辍学回家务农了。劳动间隙里,姥爷仍不忘学习功课。但是,形势很快又有了新的转机。可能是哪位领导发现把那么多新建的中学一下子砍掉有失公允,会埋没和浪费人才,决定在临清四中--童村中学招一个插班,便通知他们这些撤消学校的辍学者,前去考试,择优录取。姥爷又被顺利录取。当姥爷带着行囊去学校报到时,班主任看到姥爷的名字时大为惊讶。因为,见姥爷穿着土布旧衣,身材矮小(姥爷那会儿个头特别矮,可能是营养不良的缘故),面黄肌瘦,其貌不扬,实在与老师想像的头名“状元”的形象不相符,故为吃惊。姥爷才知道原来他考了个第一名。姥爷就从初二插班开始了继续的求学之路。这段时间,国家仍然处在困难时期,农村更加贫困,学校生活非常艰苦。吃饭全是自带的黑窝头,宿舍睡的是大通铺木板。姥爷每个星期天下午背着一竹篮二十几个红薯面窝窝头,算计着吃一个星期,星期六再回家拿。那时候看到家庭好的同学吃玉米面的窝窝头,就馋得直流口水。姥爷说,那时候最大的奢求,就是能够饱饱地吃上一顿玉米面窝窝头。尽管条件艰苦,姥爷学习非常刻苦,白天用心听课,晚上在用墨水瓶自制的小煤油灯下自习,第二天早晨洗脸,两鼻腔里全是黑鼻涕。姥爷的学习成绩在班里一直名列前茅。数学老师,多次表扬姥爷的几何在全年级首屈一指;语文老师,经常把姥爷的作文当范文在班里朗读,在学校的黑板报上登载。初中毕业时,老师和同学们都动员姥爷考高中,以后上大学。但是,姥爷实在抗拒不了家庭的困难,实在不忍心父母为他付出的辛劳,就选择了报考临清师范。因为,上高中,全部由家庭负担;上师范,国家每个月供给9元5角生活费。实际姥爷在师范读书时,还经常从生活费中省下来一部分,用于买学习用具和必要的生活用品。姥爷初中的班主任一度很为姥爷的选择惋惜。

--临清师范。1964年9月,姥爷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山东临清师范。这时国家经济形势有了好转,师范学校又是国家供给,每月定量29斤粮食,9.5元的生活费。这对姥爷来说可谓是享福了。由于生活的提高,姥爷身体得到很快的发育。过去因为经常吃不好、吃不饱,影响了身体发育,姥爷初中毕业时,身高仅1.46米,在班里排队总站在最后面,到临清师范只一年时间,就长高了20厘米,到毕业时就已经长到1.73米了。在临清师范期间,是对姥爷的“三趣”人生影响最大的时期,使姥爷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师范是以培养小学教师为目标的,在课程设置上,除了语文、数学、政治、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主要学科外,很重视音、体、美的学习。也正是这样的环境和条件,培养了姥爷喜欢文艺、美术、体育的兴趣,使他在文艺、美术方面学到不少东西,打下了较好的基础。姥爷五音不全,但擅长编导,每次学校文艺汇演时,都少不了姥爷自编自演的相声、山东快书和演唱节目;歌咏比赛,姥爷担当指挥;体育方面姥爷喜欢乒乓球,在一次学校乒乓球比赛中获得了亚军;美术方面犹爱书画,著名书法家薛鸿群老师,当时任学校的教导主任,姥爷深受其熏陶和感染。姥爷的美术作业,经常在学校橱窗里展览,在宿舍里悬挂。正因为如此,1968年初部队来本地征兵,发现了姥爷的画,听到了姥爷文艺方面的擅长,要求带姥爷去当兵。当时姥爷面临分配工作,并没有想到去当兵,曾外祖父母也不愿意让姥爷去。带兵的领导步行40里到姥爷家做曾外祖母的工作,一再说明部队是所毛泽东思想大学校,需要各方面的人才,同时部队也培养人,不亏才。结果姥爷以文艺美术骨干应征入伍。

姥爷的“三趣人生”

图2:姥爷小学毕业照片


姥爷的“三趣人生”

图3:姥爷师范毕业照片


姥爷的“三趣人生”

图3:姥爷师范毕业照片

前左一:姥爷

三、从戎从政皆精彩

姥爷不管是从戎,还是从政,甚至退休后,都与文字、美术有着不解之缘,也一步步成就着姥爷的“三趣”梦。

--从戎。1968年3月18日,姥爷穿上了军装,坐着闷罐列车南下到达江苏省徐州市,开始了长达12年之久的部队生涯。姥爷所在的部队,当时是军委装甲兵坦克独立二师第三团。后来改编为坦克五团。姥爷自豪的说,他们部队是我军装甲兵最早成立的坦克部队,有着光荣的历史传统。曾经参加过淮海战役、济南战役、抗美援朝等多次战斗。有许多光荣战绩和英雄人物。著名的英雄模范人物--王杰,就出自姥爷部队工兵营。初到部队,姥爷先后从事电台报话员、团部放映员、通讯报道员,写会标、画幻灯、写新闻、写通讯、写诗歌。入伍两年就入了党、提了干,先后任政治处书记、新闻干事、宣传干事,在实践中姥爷受到很大锻炼和提高。犹在文字上有了长足的进步。曾在《人民装甲兵》杂志、《解放军报》、《大众日报》、《山东人民广播电台》、《江苏人民广播电台》、《前卫报》、《人民前线》报、《徐州报》、《徐海报》等各级报刊和电台发表稿件百余篇,撰写了大量的总结报告、典型经验、领导讲话、宣传资料、形势报告讲稿、战斗演练文书。还组织部队理论小组编写了一本《学习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1975年9月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山东省新华书店发行,使姥爷在部队成为知名的笔杆子,深得领导的赏识和器重。由于工作成绩突出,于1972、1973、1974、1975、1977年先后五次受到团党委的通令嘉奖,得到了部队的重点培养。

姥爷在积极参加部队训练和军事技术学习的同时,也积极参加连队组织的各项文体活动,编导文艺节目。有一次,团政治处抽调姥爷参加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姥爷创作和编导了许多文艺节目,当时整个演出节目有三分之二都是姥爷编的,有的节目还是姥爷自编自演,获得了创作奖。期间,姥爷还被派去济南军区参观学习“三忠于”展览。展览内容是各个部队运用绘画、拼图、木刻、刺绣等形式设计制作的纪念和歌颂“忠于党、忠于毛主席、忠于毛泽东思想”的美术作品。目的是学习回来在部队推广。回到部队,按照首长要求,大搞“红海洋”,把姥爷抽去在营房满墙上刷制的红色标牌上,用美术字书写毛主席语录和革命标语口号。因为字写的漂亮,受到首长的肯定和表扬。

同时,部队紧张、艰苦的生活也锻炼了姥爷的坚强意志。特别是野营训练,长途跋涉,攀山涉水,冷练三九,夏练中伏。令姥爷记忆最深的一次野营拉练,时值隆冬腊月,正值最冷的时候,姥爷部队到达山东沂蒙山区,那时山区还很穷,姥爷住的老百姓的房子,是用石头垒起来的,连石缝也没有堵,门和窗都是敞开的,晚上睡觉时在门窗上挂个布帘,根本没有床,战士们都睡在地铺上,晚上凌冽的寒风加着飘舞的鹅毛大雪,吹进屋里,被子上都盖上了白雪。野营训练不允许带更多的东西,睡觉时就在地下铺的稻草上铺一床单,身上盖一个薄被和一个军用大衣。早晨紧急集合,4点钟起来,到河里砸开有一尺厚的冰,用脸盆端来冷水刷牙洗脸、生火做饭。

姥爷的“三趣人生”

图5:姥爷入伍照片


这张照片是姥爷自己染的



姥爷的“三趣人生”

在部队时的照片


--从政。正当姥爷在部队一帆风顺快步发展之时,天有不测风云。1976年7月28日,唐山发生大地震,大地擅抖,一片哀鸣。姥爷的弟弟当时就读于唐山陶瓷工业美术学校,即将毕业离校之际遭遇地震蒙难。由于姥爷家人丁单薄,几代单传,曾外祖母深受打击,每天以泪洗面,眼睛差点哭瞎了,并且着魔般的找到部队,非要姥爷转业不可。姥爷不得已,为了照顾家庭,转业分配到邢台地区日化厂工作,并把曾外祖父母接到身边照顾。之后,也是因为姥爷文字的缘由,笔杆子闻名,被下企业调研的人事局领导发现,调入邢台地区人事局[2],后又调入邢台市委组织部工作。到地方几十年的从政生涯中,姥爷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文字写作能力,写了大量的文字材料、调研文章和诗词歌赋。为了进一步提高学识水平,姥爷又考入了广播电视大学,先后取得大学专科和本科学历。1992年,姥爷在人事局工作期间,组织撰写了《奖惩工作指南》一书,得到了国家人事部领导的高度评价,考核奖惩司的司长还亲自写序,由河北省人民出版社出版。

姥爷的“三趣人生”

图6在人事系统做先进典型的事迹报告


(邢台地区人事局工作期间,1988年摄于邢台地委大礼堂)

--退休。2002年,在又一次机构改革中,邢台市委提出科级52岁、副处54岁可以提前离岗。当时55岁的副处姥爷积极响应市委号召,第一个报名申请提前离岗。退休后,姥爷离开工作岗位,又立即参加了邢台市老年大学的学习,诗书画方面在原有基础上又有了更系统、正规的学习和探讨。2004年,姥爷、姥姥搬迁至现在的新居,170多平方米,三室二厅二卫,姥爷终于有了自己的书房。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学书法、学绘画、学诗词、学摄影、学太极、学电脑、学上网、发博客……,忙的不亦乐乎。姥爷还挑选佳作、编辑整理成册,印刷出版了《吴长春书法集》、《吴长春国画集》等著作。退休后,姥爷恣意享受着他的“三趣”生活。

姥爷的“三趣人生”

图7:姥爷退休后练习书法


姥爷的“三趣人生”

图8 左一:小姨;左二:姥姥;左三:我; 左四:姥爷;左五:妈妈

姥爷的“三趣人生”

图8:姥爷、姥姥2005年珍珠婚纪念

左前一:小姨;前中:我;前右一:妈妈 后左一:姥姥;后右一:姥爷

四、“三趣”人生谱华章

了解了姥爷的人生经历,再来说说姥爷的“三趣”:诗、书、画,就会对这个“三趣”老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敬佩!

--满池香墨润诗章。这是姥爷《三趣集》中一首辘轳体诗中的主题句。也是姥爷一生酷爱诗词的写照。姥爷从小喜欢诗词,在上学时对语文课本上的诗词情有独钟。在理解诗意的情况下,多能背诵。至今有的诗词还熟记能背。有次和我闲聊时,背诵了他当年学过的纳兰性德的《木兰词》和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背诵的朗朗上口。我都感到自愧不如。

姥爷在上学期间和在连队当兵时,经常自编自演文艺节目,所创作的《相声》、《对口词》、《快板》、《山东快书》等,都有诗词的元素,期间写过不少现代诗,散见于多家报刊,有时也写一些格律诗。1974年姥爷从部队探家,在提前归队的途中经过泰安,同战友一起徒步登上泰山,写下了《泰山游记》的散文,后又补写了七律《登泰山》:“巡山夺路径盘旋,凌顶巍峨峭石巅。烟雾绕峰遮壑谷,青松立壁傲云天。遥望旭日腾东海,放眼悬崖洒瀑泉。五岳独尊由我上,心潮澎湃赋诗篇。”

退休后,对格律诗词产生了极大兴趣。特别是2006年,应隆尧县诗词协会的邀请,参加了隆尧县诗词协会成立五周年的庆祝活动,结识了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中华诗词》常务副主编赵京战,全国《对联》杂志社高级编辑张常鸿,河北省诗词协会常务副会长、原河北省作协主席、著名诗人尧山壁,听取了他们关于诗词写作的专题讲座。同时,还结识了全国各地的一些诗人朋友,收到他们不少的诗集。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每次旅游、爬山、战友同学聚会、各个节日,以及所见所闻,都要写上一首。近年来,姥爷的诗词,曾在邢台市《百泉诗词》、邢台市《新诗大观》、聊城市《鲁西诗人》、隆尧县《尧乡诗词》、临城县《山荆》等诗刊上刊登诗词百余首。有十首诗入选在由中国国际作家协会编辑,中国团结出版社出版的《中华当代好诗词》(第三卷),并获一等奖。撰写的新词《清丽双臻·草原情缘》登载在香港风采出版社出版的《中原风颂》一书。创作的七律《咏风筝》,在潍坊市“鸢都之邀——首届国际诗书画风筝文化主题双年展”中展出,并编入“鸢都之邀——首届国际诗书画风筝文化主题双年展作品集”。六首七律入选在《中华百家传世经典》一书,二十首诗词登载在《凤来仪诗社诗选》一书。

--自默书耕学意悠。“岗离隐退不须休,自默书耕学意悠。秃笔涂鸦残墨乱,一张白纸孕春秋。”这是姥爷《三趣集》中的一首七绝《书法杂咏》,我对这首诗的理解是:姥爷虽然退休离开了工作岗位,但是,人并不休息,不甘寂寞,自己还坚持苦练书法,在一张白纸上留下自己一生的春秋岁月。表现了姥爷酷爱书法,笔耕不缀的刻苦精神。不论是在校就学,还是到部队从军,还是转业到地方从政,书法习练从未间断,执着追求,锲而不舍,逐年积累,时有长进。这种对祖国传统瑰宝的酷爱和痴迷,作为一种高品位的爱好,是难能可贵的。

特别是在山东临清师范读书时,受学校教导主任,著名书法家薛鸿群的影响和熏陶,更加喜爱上书法艺术。“文化大革命”前夕的“破四旧,立四新”时期,临清县城建局要把县城所有的街牌路标换掉,曾经抽调姥爷前去书写,还写了悬挂在临清先锋大桥两侧 ,横跨卫运河的两个巨幅大字标语。1986年10月,为纪念邢台地震20周年,在筹建邢台地震纪念馆时,姥爷受行署领导之命,以书法的形式和要求,书写了向国家主席李先念,时任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和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方毅请求为“邢台地震资料陈列馆”题词的函件。退休后,还坚持学理论、临名帖,先后学习了中国历代四大书法名家王羲之、孙过庭、怀素、张旭的草书,学习了刘炳森、张又栋等名人的隶书,学习了当代著名书法家大康、杨再春等人的行草,还参加了邢台市东篱书社,从理论到实践,都有了很大提高。

从他所出的《吴长春书法集》一书,可以看到,他的书法,楷、行、隶、篆、草,诸体皆有,均有涉猎,多方吸取,博取众长,有的则下了一番功夫,略得真谛。作为一名国家干部,一个书法业余爱好者,能写成拿得出手的,渗透着文人气息的诸体书法,实在是难能可贵。他的书法作品,有许多收入到《邢台市书法绘画摄影集》、《邢台市敬老孝亲书画摄影集》、《邢台市青山绿水美丽邢襄书画摄影集》、《邢台市工伤保险杯书画大赛作品集》和《临西县书画作品集》等书集中。

--丹青弄彩笔生辉。姥爷第三个爱好,就是喜欢绘画艺术,在绘画方面有着较高的造诣。上小学时,孩子们最喜欢看《西游记》的小画书、连环画,姥爷比照着画孙悟空、牛魔王、猪八戒,惟妙惟肖,小伙伴们看着爱不释手。特别是在山东临清师范读书时,得到美术教师、全省著名画家艺群老师的亲手指点和教诲,由此与绘画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一次美术人物肖像写生时,全班都对着坐在教室前面的一个同学,进行肖像写生。姥爷画的眉目传神、惟妙惟肖,受到美术老师的表扬,并在全校美术橱窗里进行了展示。从此,许多同学都请他画肖像,还用碳粉给同学画照片。在课余时间,他临摹了一些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至今,他还保存着那时候自己画的画册。在他出版的《吴长春国画集》一书中,还收录了在临清师范读书时的四幅作品。退休后,姥爷又马不停蹄的参加了邢台市老年大学,学习山水画、花鸟画,经常跟随老师去太行山、公园写生。由于他有深厚的书法功底,一开始学画就表现出很好的天赋,在花鸟方面有独到的探索。我见到他画的一副长卷《百鸡图》,足有十米长,画中形态动作各异的大鸡、小鸡、公鸡、母鸡、黑鸡、白鸡、褐鸡、花鸡、苯鸡、洋鸡,只只惟妙惟肖,并配有他自己的诗作和书法,形成了一幅完整的佳作。在庆祝建党九十周年之际,他创作了一幅12米的长卷,画了九十只形态各异的仙鹤,象征中国共产党九十年来的风雨历程和腾飞发展的壮举。该长卷还参加了邢台市 “党旗飘扬。魅力邢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邢台市大型书画摄影作品展”。

姥爷的山水画,也画的非常好。姥爷家客厅,我们家客厅,小姨家客厅,以及许多亲戚,姥爷的朋友、同事、同学家的客厅里,都挂着姥爷画的两米多长的巨幅山水画。姥爷对太行山有着深厚的感情,他的山水画不仅笔墨细腻,而且充分展示出了太行山独有的雄厚阳刚之气。姥爷的画作已开始引起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和收藏者的关注。其作品先后获邢台市喜迎十七大书法绘画摄影展二等奖,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届“德艺双馨”邢台评选获铜奖,邢台市老年大学“敬老孝亲”书画展,获一等奖。

去年姥爷庆贺七十寿诞之际,省内外许多著名诗人、方家为姥爷写来贺寿诗词和寿联20多首,有40多名著名书法家,美术家赠送了44幅贺寿作品,姥爷装裱成55米的书画长卷,在姥爷生日和他书画团体活动时进行了展示,蔚为壮观。《牛城晚报》和邢台电视台都对姥爷别开生面的生日和55米的书画长卷做过专题报道。邢台电视台《生活七日秀》专栏,以“三趣老人”为专题,报道了姥爷在诗书画方面的经历和成就。

图9:姥爷的作品参展获奖证书

姥爷的“三趣人生”


图10:姥爷退休后写作、出版的书集

姥爷的“三趣人生”


其实,姥爷的兴趣爱好非常广泛。不只是“三趣”。他还喜欢跳交谊舞、爬山、旅游、游泳、打乒乓球、打太极拳、摄影、录像、照片后期处理等。生活丰富多采,别人都夸他多才多艺。姥爷有着农村出身、学校就读、部队成长、党政机关供职、文人圈里交往的丰富阅历,因而他具备着农民的质朴、军人的刚毅、干部的规范、文人的儒雅等等诸多气质。长期的修养、磨炼、悟道,凝铸了他平和的心态,打造了他牢固的精神支柱。他淡定人生、诚实做人、心态平和、精神充实、意志坚定、生活有趣。老有所学,老有所乐。以“三趣”为载体,通过诗、书、画作品陶冶情操、颐养身心,表现了姥爷开阔的胸襟情怀、豁达的处事态度、向上的精神风貌、永不止步的艺术追求。在我国逐步进入老龄社会的今天,不正是代表了离退休人员应该效仿和努力的方向吗?

附录

我,2002年出生于邢台市。对姥爷的家乡以及生活的艰辛,原本是没有什么概念的。姥爷所经历的历史时代,以及所描述的生活环境,我大多是从书本以及电影中了解的。这次,通过燕云杯历史写作大赛这个活动,使我能有机会当面更加深入细致的聆听姥爷讲述那个时代的故事,了解那个时候的历史,对于我,是有很深的触动的。好像那些事儿、那些场景离我越来越近、越来越清晰了。

报名参加了燕云杯第二届历史写作大赛之后,我蓦然想起姥爷送给我的一本书《三趣集》。这是姥爷集毕生的精华作品于一体,集姥爷一生的爱好:诗、书、画于一体的精品著作。读完后,掩卷深思,不禁深深佩服姥爷的才情,同时又对姥爷的历史积淀、人生故事产生浓厚的兴趣。是什么样的历史时代和家庭环境,造就了如此丰富多彩、底蕴深厚、才情并茂、趣味实足的姥爷呢?又是什么样的原因,使姥爷在同时代、同龄人中事业有成、脱颖而出、出类拔萃呢?

于是,我决定以姥爷为题,以《三趣集》为引,深入地翻开姥爷人生的篇章。决定好写作题目后,我就开始着手进行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一、搜集资料

1.祖籍资料。祖籍资料文中有述。另,据吴氏族谱记,始祖聪早年从曲周[3]孙河村迁至威县枣元乡牛寨村,至六世祖青梅由于弟兄颇多,家境贫寒,生活所迫,于1840年鸦片战争前后随祖妣夏氏迁至娘家西夏庄。所传七世祖福利、福祯,福祯又传毫和玉。玉所传贵明,早年殁于外地;贵钦(曾外祖父)生于1915年,卒于1983年,传长春(姥爷)、长会(1976年卒于唐山地震)。

2.时代背景资料。姥爷出生时值建国前两年,经历了许多重要的历史时期,有很深的时代烙印。涉及到解放前后、建国、人民公社、生产队、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破四旧、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具有时代特征的词语。通过上网查询,搜集各个时期的时代背景资料,以帮助了解姥爷各个时期的生活学习境况。

人民公社(五十年代后期),是党在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中,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作的一项重大决策。有利有弊。1958年6月开始建立并逐步在全国推向高潮,特点是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无偿调拨。大量基础设施建设有了较大改变和质的飞跃。但是,期间出现大办食堂,所谓的“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一定程度上农业生产受到限制。同年11月,中央开始逐步纠正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1961年制定了《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进一步明确了现阶段人民公社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制度。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农村工作中“左”倾错误,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对促进农业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生产队,大多数最初由高级农业社过渡而来。之后进入大跃进阶段的生产队组织,以人民公社大食堂为标志,即所有农户及其家庭成员在生产队所设“公共食堂”就餐,劳动不计报酬。食堂建立之初,吃饭不记账、不受定量限制,也就是当时人们开始想像的“共产主义”。期间,由于出现全国性的饥荒,之后食堂于1961年解体(称为下放食堂)。1962年,国家主席刘少奇开始推行“三自一包”、“四大自由”,分过一部分土地给农户的政策,未经推广即破产;后来生产队成为基层农业生产单位和行政编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1980年以后,很多地区的生产队农户自发地拆分为“生产小组”或类似组织,规模、制度和组织方式类似于之前的“初级农业社”。

三年自然灾害(1959年至1961年),由于大跃进运动的负面效果显现,以及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政策,加之苏联逼债、偿还债务,再加之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导致的国内有些地区阶段性、暂时性的粮食短缺和饥荒。在农村,经历这一时期的农民称之为过苦日子。正是姥爷上小学、初中的阶段。

破四旧(1966年至1968年),指破除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提出“破除几千年来一切剥削阶级所造成的毒害人民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的口号。后来又提出“破四旧”、“立四新”是文革的重要目标。红卫兵走上街头“破四旧”,把基于意识形态政治领域的思想文化上的破旧立新,简单化为对“四旧”的一系列物化形态的破坏行动。一时间,街道、工厂、公社、老字号商店、学校都改成“反修路”、“东风商店”、“红卫战校”等革命名称;揪斗学者、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大量寺院、文物古迹、图书字画等文化遗产被损坏。姥爷、姥姥现在回想并谈及当时的境况和人们的疯狂举动时,都觉得不可理解。

文化大革命(1966年至1976年),即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前后历时十年。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特殊的政治历史时期。发动“文革”的动机和出发点是好的,但没有达到原来的设想和目的。给后人留下了难忘的记忆和政治经验及教训。

3.姥爷文稿。我还查看了姥爷历年来留存的珍贵文稿资料。包括姥爷在部队以及参加工作时期撰写的业务论文、调查报告、典型经验、刊稿摘选、授课讲义等;还有姥爷在部队时期的文艺创作,有朗诵剧、山东快书、演唱剧、快板,以及姥爷亲自谱曲填词的歌曲等;还有姥爷当年写给姥姥的书信、诗词习作、绘画手稿以及出版的各类书籍等。还有姥爷写的一本自传《我一辈子的这些事儿》,也给我起到了很大的参考作用。

二、正面采访

从我上小学一直到高中,每个寒、暑假我都会住在姥爷家,和姥爷接触很多。姥爷经常带着我游泳、旅游、爬山,和我聊天,就多次聊起过姥爷小时候的趣事。报名参加这次历史写作大赛后,我利用放假回家的机会,又多次与姥爷促膝长谈,听姥爷讲他当年的历史和故事。对姥爷幼年的艰苦生活、求学之路、童年拾趣、从戎生涯、转业工作、退休生活等各个阶段的生活情况、时代背景、社会经济发展等都有了进一步详尽的了解。

同时,姥爷还讲起他小时候干农活、和小伙伴嬉戏的情景。文中没有赘述,权在这里作为补充吧:

1.农活。姥爷从小就学着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拾柴禾,搂树叶,割青草,喂小兔,放山羊。有时还帮着父母干一些简单的农活。稍大些时,经常天刚放亮,就推着小车,带着干粮,跑七、八里路去西乡坡地里去割草,饿了啃口干粮,渴了喝口河水,累了在树底下歇一会,直到傍晚才推着满满的一车青草回家。虽然条件艰苦,和小伙伴们做些淘气的趣事也很多。在地里割草饿了,就扒几块红薯,在地里挖道沟,把红薯摆在上面,在下面烧火烤,等快熟的时候,把红薯埋在碳灰里,就继续割草去,一会回来,那红薯就熟透了,既不糊又柔软,又面又甜,好吃极了。口渴的时候,有时没有水喝,就采些蓖麻叶子,用草编成绳子,拴成口带状,顺到井里打水。在父母和乡邻的影响下,姥爷逐渐学会了不少的农活。放学后以及星期天、节假日都帮着父母或者到生产队里劳动。割麦子、拾棉花、拔花柴、打农药、砸坷拉、锄玉米、耘谷子、掰棒子、钎高梁、种蔬菜、拉车运肥、挖沟掘地等等,几乎什么农活都干过。姥爷说,最难忘又最难学的就是用牲口犁地、耙地了。在上初中时的一个秋假里(那时农村学校不放暑假,秋天农忙时放秋假),姥爷跟生产队的伙伴一块去犁地,学会了如何安装犁,如何安置牲口的辔头,如何吆喝和使用牲口,姥爷和伙伴各用一套犁具,各使两头牛,一个在前面犁,一个在后面犁。更难掌握的就是耙地了,地犁完后,为了把坷拉碾碎,使土地平整,需要用齿耙把地耙平。这活可真要个功夫,必须眼睛盯着前方,掌握方向,一只手拿鞭子,对牲口发号施令,一只手牵着纲绳,还要不断的松、紧、抖、拽,给牲口传递着不同的信号,嘴里也不断的吆喝,两只脚站在耙间的两根梁上,两条腿还要轮换着轻抬轻放,身体随之有节奏的摆动,使耙体扭动着前进,如果稍不注意,就会掉下来,甚至会被耙齿划伤。开始,牛也不听使唤,姥爷也心怯腿软,经常往下掉,经过几天的学习和实践,终于掌握了要领,学会了使用牲口犁地、耙地、耢地的本领。

2.衣着。上学时,姥爷一直穿母亲亲自缝制的鞋袜和衣衫,初中毕业照相时还穿着母亲缝制的用红砖面染制的酱赭色紫花粗布衣。

3.游戏。姥爷的童年,虽然生活艰苦,但是也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那些天真无邪的童贞,无拘无束的玩耍,幼稚可笑的调皮,不会因为环境的艰苦而逊色。在姥爷的眼里,他的家乡处在华北平原的一个僻静的小村庄,风景优美,景色宜人。春天,杨柳吐绿,野花遍野;夏天,蝉鸣蛙噪,溪水流潺;秋天,枣红棉白,地阔天蓝;冬天,白雪皑覆,大地静寂。在这片黄土地上,小伙伴们高兴的捉迷藏、做游戏,尽情的玩耍,好不惬意。当时,姥爷常玩的,印象最深的有以下几项:

(1)粘知了。就是先把麦粒放到嘴里俎嚼,把淀粉和杂物淋出,剩下面筋,粘东西特别牢靠,用木棍粘上面筋再捆在长竿上,寻着树上知了的叫声,悄悄地用面筋拈住知了的翅膀,这样就把知了逮住了。

(2)捉鱼。一是用网抬鱼,有一次姥爷和一个邻家表哥,拿着抬网,下到大坑里,两人分两头,抬拉着一张鱼网,从坑的南边赶到北边,抬起来就捞出不少鱼,这样反复打捞,竟捞了半盆鱼,两个人分开美美地吃了一顿;二是掏鱼,在一条小溪沟里,把鱼赶到一个地方,用土堰围堵起来,把里面的水掏净,再用手抓或者用盆子舀。

(3)打瓦。在前方立两块小瓦片,在一方大约2米、4米的位置各画一条线,伙伴们用破瓷缸做成的园形瓦片,按照规定轮流照准小瓦片投去,把小瓦片一个一个地打倒,再改变姿势和动作,谁打得多,则为胜。

(4)滚铁球。伙伴们各拿出一枚铜钱,竖立在一条线上,在一定的距离,按照先后次序,投滚铁球,谁把铜钱轧倒,铜钱就归谁。

(5)投杏核。伙伴们各出一枚杏核,放在一个小坑里,画个圆圈,大家轮流用一枚特制的大杏核往外投,谁将里面的杏核投出来就归谁。

(6)游泳。姥爷村的两个水坑里常年有水,特别是下了大雨,坑里的水就满了,夏天伙伴们经常在大水坑里游泳,所谓游泳,就是在水里狗刨式的乱扑通,有时互相戏闹、打水仗,那时,没有游泳圈,不敢往深水里去,就想土办法,用自己的裤子(农村自己做的前面没有开口的大通裤),把两条裤腿扎起来,把裤腰猛地往水里扎,贯进空气成为一个气带,垫在脖子下面就可以漂浮着往深水里去了。由于有这个基础,后来姥爷当兵在部队游泳训练时就学的特别快。

(7)跳绳。小伙伴们一起跳绳,姥爷学会了很多花样,单脚跳、双脚跳、双腿蹦,正跳、反跳、插花跳、两人跳、多人跳、一次跳高同时将绳子绕两圈的跳。

(8)走石子棋。在地上画上各种棋盘,用石子,也可以用砖块、木条等代替,按照规则轮流执走,决出输赢。

另外,姥爷还和小伙伴们一起捉迷藏、丢手绢、垒雪人、打趟子(滑冰)、做游戏等等,每次都玩得非常开心。

三、侧面了解

姥爷的母亲,我的曾外祖母,1923年农历2月23日出生于临西县吕寨乡小刘庄,2012年农历4月11日卒于邢台市,享年90岁。对于曾外祖母,我是有印象的,小的时候,她时常领着我玩儿,也向我和妈妈多次讲述过姥爷小时候的事情。不过那时候年龄小,对于她的讲述,印象不深。这次重温起来,越发觉得体会深刻起来。

姥姥,1948年9月29日出生于威县邵固乡(现合并为枣元乡)寺前村。与姥爷家仅4公里。高中毕业当民办教师。1972年,被推荐为工农兵大学生,上了设在天津的河北工学院,即现在的河北工业大学。她向我饶有兴致地讲起,姥爷家境的贫穷,学习的刻苦,还讲到了自己上小学、上初中、高中时的情景。以及,上高中期间,红卫兵、学生搞大串联,座火车去北京的情景。回忆起来,历历在目。

妈妈,1977年3月5日出生于江苏徐州,是在姥爷部队出生的。之后随着姥姥、姥爷一直在邢台市生活、上学,直至参加工作。对于以前的故事,妈妈也都是听长辈们谈起的。不过也可以对我作一些补充。

四、体会感悟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生命何其短暂。但是,它留给我们的,是珍贵的财富,是真挚的感悟,是澎湃的歌曲,是斑斓的画卷,是可映鉴的镜子,是明亮的路灯,照着我们继续前行!通过参与这次活动,以及采访和搜集资料的过程,使我获益良多,觉得历史在我心中鲜活起来。透过姥爷一生的奋斗路程和“三趣”人生,我感悟最深的是以下几点:

一是一个人不可能选择他所处的历史时代,但是却可以选择自己所要走的人生之路。像姥爷,在他人生的关键时刻所做出的重大选择,现在看来都是正确的。例如,当时不报考高中,选择读师范,是因为在当时读师范国家包供粮食,还补助钱,毕业包分配,工作有保证,可以立时减轻家庭和父母的负担,这是他有孝心的表现;选择从军去部队,因为部队是个大镕炉、大学校,培养人、不亏才。事实也证明,姥爷在部队当兵,虽然吃苦,但是锻炼了坚强的意志,同时也提了干,改变了一生的命运。

二是一个人的成长进步和艺术修养、个人修为,天赋固然重要,但是更关键的是坚韧、毅力和勤奋。正所谓,一勤天下无难事,天才自古苦中修。就像姥爷,在那个特殊的艰苦时代,如果没有坚韧、毅力和刻苦,如何能够如此艰辛的完成学业,成绩还如此优异呢?退休后,若非苦中修,勤中练,多方拜师,坚持不懈,痴迷“三趣”,何以取得如此成就呢?

三是每一代人都有每代人的时代环境和奋斗之路,但是有一点是共通的,那就是每代人都有自己的历史责任。因此,我们要肩负责任,敢于担当,为自己、为国家、为社会,奋斗乃至贡献一生!我们这一代人,就是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无论走多远,都不要忘本,不要忘记历史,不要忘了自己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作为一名零零后,衡水中学的学生,我要以姥爷和祖辈的基因传承和精神弘扬为己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刻苦求学、勤奋读书、立志成才!

我于2017年8月考入河北衡水中学。(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