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爺的“三趣人生”

作者 衡水中學

姥爺的“三趣人生”

本人作者河北省衡水中學789班付林蔚同學


在我考入衡水中學讀書的前夕[1],姥爺送給我一份珍貴的禮物。是姥爺自己寫作出版的一本書,由北京團結出版社出版,全國新華書店經銷的《三趣集》。何為“三趣”?細讀之,方有所悟:詩、書、畫也。姥爺一生與詩、書、畫結緣,有著濃厚的興趣和痴迷的愛好,並卓有成就。《三趣集》以格律詩詞為主,並配有書法和繪畫作品,全都是姥爺的精心之作,詩、書、畫渾然一體,相得益彰。

《三趣集》共收入姥爺的詩詞近300首,書法24幅,繪畫43幅,多是姥爺退休後的創作。有姥爺寄情山水田園、詠物言志的抒情之作;有熱愛祖國、景仰革命先烈、歡呼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取得的偉大成果、謳歌人民生活發生巨大變化的讚頌緬懷;也有自述自勉、生活寫照、歲月回首的人生感悟。同時,這本集子在內容和形式上也有創新,詩書並茂、詩畫並茂,詩詞配書法,詩詞配繪畫,自作詩詞,自配書畫,水乳交融、珠聯璧合、形式新穎、生動活潑,不僅給人以思想的回味,藝術的欣賞,而且還有視覺上美的享受。這本集子是姥爺幾十年在詩書畫藝術天地裡筆耕不綴的結晶,是他心血的凝聚,是情趣的集合,是成果的融會,是他一生的積澱,更是他人生的記錄和總結。

讀到姥爺的一首詞《沁園春 自述》:家境貧寒,自幼圖強,竭盡磨難。縱劍鋒砥礪,梅香映雪,少年立志,戰勝辛酸。刻苦攻堅,懸樑刺股,學業優良感浩天。如何是,今生心識渴,莫負青山。求書極致深軒。學師範從軍爭跨鞍。到熔爐錘鍊,痴迷耕筆,得心應手,教育宣傳勤奮遨遊,才思廣泛,誓比天高浪漫看。今回首,有真誠溢世,坦蕩欣然。(摘自《三趣集》第六篇.歲月感悟《沁園春 自述》)

悉心閱讀和細細品味後,我不禁對姥爺的“三趣”人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對姥爺進行了進一步的採訪和深入瞭解。

一、少年才子出寒門

有言道:高山出俊鳥,寒門出才子。姥爺的人生經歷,恰好印證了這一說法。

--祖籍。姥爺1947年6月16日出生在河北省臨西縣呂寨鄉西夏莊村。臨西縣原屬山東省臨清縣的一部分,有著悠久的歷史。抗戰時期,臨清縣曾隸屬冀南四專屬,建國後劃歸河北省邯鄲地區,1953年初又轉屬山東省聊城地區行政公屬管轄。1964年經國務院批准,以衛運河為界,將衛運河左岸的部分劃歸河北省邢臺地區所轄,因居臨清縣西部,故取名臨西縣。西夏莊村位於臨西縣西北部的邊緣地帶,鄰縣界和原來省界,是一個耕地千餘畝、人口不足千人、非常貧窮的小村。因其夏姓居多,原稱夏莊。為與村東四公里的東夏莊區別,故更名為西夏莊。姥爺家是鴉片戰爭前後隨祖妣夏氏遷至孃家西夏莊。家族數輩,皆因貧困潦倒而人丁不旺。至姥爺的父親這一輩,在村子裡已是單門獨戶。

--解放前。“在那萬惡的舊社會,農民面前路三條,逃荒要飯做監牢。想想過去,我家這三條道路都走過了,但是,條條道路通向死亡。”這是姥爺上初中時,學校進行階級教育,姥爺在訴苦會上痛說革命家史和階級教育展覽廳解說家史時的一段話。姥爺也多次講給我聽。舊社會,姥爺家世代受窮,祖輩給地主家當長工、打短工,經常衣不蔽體,食不裹腹。姥爺的父親,我的曾外祖父,曾經三次逃荒要飯到石家莊,在那裡扛長活、做雜役、當小車伕、賣苦力,什麼樣的苦也吃過,什麼樣的罪也受過。曾外祖父推木製獨輪小車幫人拉貨,有時一裝就是八、九百斤,甚至上千斤。有時走泥路,趟冰河,水冷刺骨。有時因飢餓和疲勞,眼冒金花,栽倒路旁。由於勞累過度和趟冰涉水,曾外祖父的兩腿靜脈曲張,滿腿上象是老鼠疙瘩似的。舊社會的窮人,不但受苦受累,而且沒有地位,經常受到富人和外國侵略者的欺負和凌辱。有一次,兩個日本兵讓曾外祖父把兩麻袋煤用小車從火車站給他們推到炮樓去,曾外祖父用力推了十多里路,又累又餓,當推到他們指定的地方,給他們要腳力錢時,他們非但不給,還張口罵人,曾外祖父堅持要錢,他們就放出狼狗咬人,曾外祖父的腿被咬傷,鮮血直流,至去世時仍然留下狗咬的傷疤。當時,曾外祖父年輕氣盛,抽出推車用的車襻,向狼狗掄去,狗是被打跑了,但是麻煩也就來了,日本兵把曾外祖父帶進他們的監獄,關了好幾天才放出來。

--解放後。解放後,窮人翻了身。姥爺家雖然分得了土地和部分財產,但由於家庭基礎差,底子薄,在姥爺的童年記憶裡,仍然生活非常貧困。家裡住著幾間土房,曾外祖父母日復一日的在田間勞動,還要起早摸黑的割草拾柴。高粱紅薯面的窩窩頭摻著野菜,算是好的。姥爺小時候經常去地裡挖野菜,什麼刺兒菜、兔兒菜、野莧菜,還有叫不上名的野菜。有時候爬到樹上勒榆錢、扒榆葉、鉤槐花、摘槐葉,把這些拿回家摻拌到少量的糧食裡熬粥喝或者蒸窩窩頭吃。有的時候,家裡沒有一粒糧食,就煮野菜糰子吃。三年自然災害時,家裡更是艱難。曾外祖母經常去西鄉十幾里路的地裡,揀拾頭年遺落在地裡已經腐爛風乾的紅薯,回家磨成面蒸窩窩頭充飢,吃起來苦似黃連。

家庭的艱辛和生活的貧困,使得曾外祖父母養成了吃苦耐勞、勤奮儉樸、性格淳厚、生活儉廉的高貴品質和良好習慣。接物待人,和藹可親,鄰里鄉親,謙恭禮讓,深受村民和鄰舍的好評和愛戴。曾外祖父母都沒有讀過書,深受其害,因此他們省吃儉用,千方百計地供姥爺上學。在大躍進的年代,他們在食堂裡分了飯,自己捨不得吃,留給姥爺放學回來吃。曾外祖母白天下地幹活,晚上還要熬夜紡棉花、編席子、擰蒲團貼補家用。碾米磨面時,曾外祖母經常一個人推碾子、推磨。怕耽誤姥爺學習,從來不讓姥爺幹活。他們發誓就是砸鍋賣鐵也要供姥爺上學。特別是三年自然災害期間,同齡的孩子家庭條件都比姥爺家好,大多因生活困難而輟學了。但是曾外祖父母硬是勒緊腰帶,咬緊牙關,堅持讓姥爺讀書。

貧寒的家境,父母的艱辛和付出,姥爺看在眼裡,記在心裡。激發了他從小立志,刻苦學習,靠知識和奮鬥改變命運的意志和毅力。

圖1:姥爺年輕時僅有的一張全家福

姥爺的“三趣人生”

前左:姥爺的母親;前右:姥爺的父親;

後左:姥爺的妹妹;後中:姥爺;後右:姥爺的弟弟(攝於1972年4月姥爺從部隊探家時)

二、艱辛曲折求學路

姥爺的求學之路,在當時的歷史年代和條件下,是艱辛曲折的,充滿了坎坷,充滿了困難,充滿了奮鬥,也充滿了歡欣和自豪,給姥爺的“三趣”人生帶來了重大影響。

--小學。姥爺從1954年7週歲時,開始在本村上初級小學。當時學校非常簡陋,一個老師同時教4個年級的學生,都在一個教室,為複式班。兩個用土坯壘起來的垛柱,架上一條大長木板,就是課桌。凳子都是學生從家裡自帶的。姥爺勤奮好學,上完一年級便直接跳到三年級。但是學習剛剛起步,便遇上了天災人禍。1956年家鄉遭遇特大洪澇災害,洪水波濤洶湧,漫野一片汪洋。國家撥派救援船隻,把村民接到高地上,用飛機空投鍋餅、餅乾、雜糧、蘆蓆和衣被等救災物資,充分體現出“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社會主義優越性。洪水過後,莊稼顆粒無收,村莊夷為廢墟,學校教室校舍全部倒塌。災後,姥爺村和緊鄰的陸村合併蓋了一所新學校。姥爺又從三年級開始學起。初小畢業後,姥爺又考上了呂寨完全小學上高小。家裡沒錢買書包,姥爺就用包袱皮包著書上學。有一次在路上因為沒有包好,書撒了一地。買不起鋼筆,就用鉛筆記筆記,用蘸水筆寫作業。筆記本都是用黑草紙,寫滿正面寫反面。有一次,曾外祖父推著小車步行二百多里到邢臺賣自家種的紅蘿蔔,賺了幾個錢,給姥爺買回兩本白紙的作業本,姥爺高興得不得了。學校離姥爺村足有四里多地,一天三晌上學,一天來回要跑六趟,每天要步行二十多里路。早晨起床,沒有鐘錶,專門惦記著時間,一是由父母叫醒,二是聽公雞打鳴,三是看屋頂的房梁。有一次,姥爺一覺醒來,看到屋頂的房梁亮了,就一骨碌爬起來,跑到學校,只見大門緊閉,仰望天空,皎月當空,環視四周,靜寂無聲。姥爺在外面等了好長時間,不見一人來校,就連愛起早拾糞的老頭兒也不見蹤影。這時才猛然想到,是明朗的月亮照得大地如同白晝,使姥爺摸不清時候了。那時的教室都是土平房,冬天只在黑板旁邊的牆角處生一個小煤火爐,教室裡很冷。有一次下大雪,姥爺僅有的一雙棉鞋怕踏溼了,就穿著曾外祖母的一雙單膠鞋上學去了,上課時腳凍得象貓咬一樣,就把一隻鞋脫下來,綣起腿來把腳伸進另一條褲腿裡,稍暖和了再換另一隻腳。條件雖然艱苦,但是姥爺學習刻苦,成績很好。

臨近畢業時,附近沒有照像的,山東臨清縣的一家照像館來為畢業生照畢業照片,單人照片是四人一組一塊照,分開沖洗。說來也巧,唯有把姥爺的照片給照壞了。沒辦法,姥爺只能帶上學校的介紹信,找了同村的兩個夥伴,揹著乾糧,步行去離家四十多里的臨清去補照。這是姥爺第一次出遠門進城,就象劉姥姥進了大觀園一樣,啥都覺得新鮮。老遠看見臨清先鋒大橋,一路小跑的上到橋上,細細觀察這座宏大的橋樑,趴在橋欄杆上看橋下打著旋渦的流水。橋下是隋唐時期開鑿的京杭大運河。當年,有多少皇戚貴族乘船途經這裡南下游玩,有多少商賈遊客的船隊南來北往。明清時期修建故宮和十三陵時,所用木料和磚石就是用船從這裡經過運往京城的。據記載,這裡的土質結構特別適合燒製金磚,修建十三陵的磚大都是在臨清州建窯燒製的。直到現在,臨清市還保留著用當時燒製的大城磚建造的一些古建築。走下橋,便到了臨清縣城。等照完像再步行走回家時,已經是滿天星斗了。

--初中。1960年姥爺小學畢業,報考了離家較近的臨清第十五中學--呂寨中學。呂寨中學可能是當時大躍進的產物,按照上級的要求,每個公社都新建一所中學。這一年是建校的第一屆,共兩個班,教室是在蔣莊村借用的一座舊祠堂和生產隊的一所舊場院,學生除本村的大都是寄宿,分別住在老百姓家裡,吃飯在學校食堂,定量分餐,多是粗糧,一個星期改善一次伙食,饅頭或包子。每次改善生活姥爺都節省下來拿回家給奶奶和父母吃。上課之餘,還要勤工儉學,組織去地裡拔草、助民勞動,一邊上課,一邊參加新學校的建設。誰知初二隻上了一個學期,剛搬進新校舍不久,上級又一聲令下,剛建立的學校被撤消了。姥爺懷著無限的遺憾和無奈,領到一張“肄業證”,輟學回家務農了。勞動間隙裡,姥爺仍不忘學習功課。但是,形勢很快又有了新的轉機。可能是哪位領導發現把那麼多新建的中學一下子砍掉有失公允,會埋沒和浪費人才,決定在臨清四中--童村中學招一個插班,便通知他們這些撤消學校的輟學者,前去考試,擇優錄取。姥爺又被順利錄取。當姥爺帶著行囊去學校報到時,班主任看到姥爺的名字時大為驚訝。因為,見姥爺穿著土布舊衣,身材矮小(姥爺那會兒個頭特別矮,可能是營養不良的緣故),面黃肌瘦,其貌不揚,實在與老師想像的頭名“狀元”的形象不相符,故為吃驚。姥爺才知道原來他考了個第一名。姥爺就從初二插班開始了繼續的求學之路。這段時間,國家仍然處在困難時期,農村更加貧困,學校生活非常艱苦。吃飯全是自帶的黑窩頭,宿舍睡的是大通鋪木板。姥爺每個星期天下午揹著一竹籃二十幾個紅薯面窩窩頭,算計著吃一個星期,星期六再回家拿。那時候看到家庭好的同學吃玉米麵的窩窩頭,就饞得直流口水。姥爺說,那時候最大的奢求,就是能夠飽飽地吃上一頓玉米麵窩窩頭。儘管條件艱苦,姥爺學習非常刻苦,白天用心聽課,晚上在用墨水瓶自制的小煤油燈下自習,第二天早晨洗臉,兩鼻腔裡全是黑鼻涕。姥爺的學習成績在班裡一直名列前茅。數學老師,多次表揚姥爺的幾何在全年級首屈一指;語文老師,經常把姥爺的作文當範文在班裡朗讀,在學校的黑板報上登載。初中畢業時,老師和同學們都動員姥爺考高中,以後上大學。但是,姥爺實在抗拒不了家庭的困難,實在不忍心父母為他付出的辛勞,就選擇了報考臨清師範。因為,上高中,全部由家庭負擔;上師範,國家每個月供給9元5角生活費。實際姥爺在師範讀書時,還經常從生活費中省下來一部分,用於買學習用具和必要的生活用品。姥爺初中的班主任一度很為姥爺的選擇惋惜。

--臨清師範。1964年9月,姥爺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山東臨清師範。這時國家經濟形勢有了好轉,師範學校又是國家供給,每月定量29斤糧食,9.5元的生活費。這對姥爺來說可謂是享福了。由於生活的提高,姥爺身體得到很快的發育。過去因為經常吃不好、吃不飽,影響了身體發育,姥爺初中畢業時,身高僅1.46米,在班裡排隊總站在最後面,到臨清師範只一年時間,就長高了20釐米,到畢業時就已經長到1.73米了。在臨清師範期間,是對姥爺的“三趣”人生影響最大的時期,使姥爺在德、智、體、美、勞方面得到了全面的發展。師範是以培養小學教師為目標的,在課程設置上,除了語文、數學、政治、物理、化學、生物、地理等主要學科外,很重視音、體、美的學習。也正是這樣的環境和條件,培養了姥爺喜歡文藝、美術、體育的興趣,使他在文藝、美術方面學到不少東西,打下了較好的基礎。姥爺五音不全,但擅長編導,每次學校文藝匯演時,都少不了姥爺自編自演的相聲、山東快書和演唱節目;歌詠比賽,姥爺擔當指揮;體育方面姥爺喜歡乒乓球,在一次學校乒乓球比賽中獲得了亞軍;美術方面猶愛書畫,著名書法家薛鴻群老師,當時任學校的教導主任,姥爺深受其薰陶和感染。姥爺的美術作業,經常在學校櫥窗裡展覽,在宿舍裡懸掛。正因為如此,1968年初部隊來本地徵兵,發現了姥爺的畫,聽到了姥爺文藝方面的擅長,要求帶姥爺去當兵。當時姥爺面臨分配工作,並沒有想到去當兵,曾外祖父母也不願意讓姥爺去。帶兵的領導步行40裡到姥爺家做曾外祖母的工作,一再說明部隊是所毛澤東思想大學校,需要各方面的人才,同時部隊也培養人,不虧才。結果姥爺以文藝美術骨幹應徵入伍。

姥爺的“三趣人生”

圖2:姥爺小學畢業照片


姥爺的“三趣人生”

圖3:姥爺師範畢業照片


姥爺的“三趣人生”

圖3:姥爺師範畢業照片

前左一:姥爺

三、從戎從政皆精彩

姥爺不管是從戎,還是從政,甚至退休後,都與文字、美術有著不解之緣,也一步步成就著姥爺的“三趣”夢。

--從戎。1968年3月18日,姥爺穿上了軍裝,坐著悶罐列車南下到達江蘇省徐州市,開始了長達12年之久的部隊生涯。姥爺所在的部隊,當時是軍委裝甲兵坦克獨立二師第三團。後來改編為坦克五團。姥爺自豪的說,他們部隊是我軍裝甲兵最早成立的坦克部隊,有著光榮的歷史傳統。曾經參加過淮海戰役、濟南戰役、抗美援朝等多次戰鬥。有許多光榮戰績和英雄人物。著名的英雄模範人物--王傑,就出自姥爺部隊工兵營。初到部隊,姥爺先後從事電臺報話員、團部放映員、通訊報道員,寫會標、畫幻燈、寫新聞、寫通訊、寫詩歌。入伍兩年就入了黨、提了幹,先後任政治處書記、新聞幹事、宣傳幹事,在實踐中姥爺受到很大鍛鍊和提高。猶在文字上有了長足的進步。曾在《人民裝甲兵》雜誌、《解放軍報》、《大眾日報》、《山東人民廣播電臺》、《江蘇人民廣播電臺》、《前衛報》、《人民前線》報、《徐州報》、《徐海報》等各級報刊和電臺發表稿件百餘篇,撰寫了大量的總結報告、典型經驗、領導講話、宣傳資料、形勢報告講稿、戰鬥演練文書。還組織部隊理論小組編寫了一本《學習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一書,1975年9月由山東人民出版社出版,山東省新華書店發行,使姥爺在部隊成為知名的筆桿子,深得領導的賞識和器重。由於工作成績突出,於1972、1973、1974、1975、1977年先後五次受到團黨委的通令嘉獎,得到了部隊的重點培養。

姥爺在積極參加部隊訓練和軍事技術學習的同時,也積極參加連隊組織的各項文體活動,編導文藝節目。有一次,團政治處抽調姥爺參加毛澤東思想文藝宣傳隊,姥爺創作和編導了許多文藝節目,當時整個演出節目有三分之二都是姥爺編的,有的節目還是姥爺自編自演,獲得了創作獎。期間,姥爺還被派去濟南軍區參觀學習“三忠於”展覽。展覽內容是各個部隊運用繪畫、拼圖、木刻、刺繡等形式設計製作的紀念和歌頌“忠於黨、忠於毛主席、忠於毛澤東思想”的美術作品。目的是學習回來在部隊推廣。回到部隊,按照首長要求,大搞“紅海洋”,把姥爺抽去在營房滿牆上刷制的紅色標牌上,用美術字書寫毛主席語錄和革命標語口號。因為字寫的漂亮,受到首長的肯定和表揚。

同時,部隊緊張、艱苦的生活也鍛鍊了姥爺的堅強意志。特別是野營訓練,長途跋涉,攀山涉水,冷練三九,夏練中伏。令姥爺記憶最深的一次野營拉練,時值隆冬臘月,正值最冷的時候,姥爺部隊到達山東沂蒙山區,那時山區還很窮,姥爺住的老百姓的房子,是用石頭壘起來的,連石縫也沒有堵,門和窗都是敞開的,晚上睡覺時在門窗上掛個布簾,根本沒有床,戰士們都睡在地鋪上,晚上凌冽的寒風加著飄舞的鵝毛大雪,吹進屋裡,被子上都蓋上了白雪。野營訓練不允許帶更多的東西,睡覺時就在地下鋪的稻草上鋪一床單,身上蓋一個薄被和一個軍用大衣。早晨緊急集合,4點鐘起來,到河裡砸開有一尺厚的冰,用臉盆端來冷水刷牙洗臉、生火做飯。

姥爺的“三趣人生”

圖5:姥爺入伍照片


這張照片是姥爺自己染的



姥爺的“三趣人生”

在部隊時的照片


--從政。正當姥爺在部隊一帆風順快步發展之時,天有不測風雲。1976年7月28日,唐山發生大地震,大地擅抖,一片哀鳴。姥爺的弟弟當時就讀於唐山陶瓷工業美術學校,即將畢業離校之際遭遇地震蒙難。由於姥爺家人丁單薄,幾代單傳,曾外祖母深受打擊,每天以淚洗面,眼睛差點哭瞎了,並且著魔般的找到部隊,非要姥爺轉業不可。姥爺不得已,為了照顧家庭,轉業分配到邢臺地區日化廠工作,並把曾外祖父母接到身邊照顧。之後,也是因為姥爺文字的緣由,筆桿子聞名,被下企業調研的人事局領導發現,調入邢臺地區人事局[2],後又調入邢臺市委組織部工作。到地方几十年的從政生涯中,姥爺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文字寫作能力,寫了大量的文字材料、調研文章和詩詞歌賦。為了進一步提高學識水平,姥爺又考入了廣播電視大學,先後取得大學專科和本科學歷。1992年,姥爺在人事局工作期間,組織撰寫了《獎懲工作指南》一書,得到了國家人事部領導的高度評價,考核獎懲司的司長還親自寫序,由河北省人民出版社出版。

姥爺的“三趣人生”

圖6在人事系統做先進典型的事蹟報告


(邢臺地區人事局工作期間,1988年攝於邢臺地委大禮堂)

--退休。2002年,在又一次機構改革中,邢臺市委提出科級52歲、副處54歲可以提前離崗。當時55歲的副處姥爺積極響應市委號召,第一個報名申請提前離崗。退休後,姥爺離開工作崗位,又立即參加了邢臺市老年大學的學習,詩書畫方面在原有基礎上又有了更系統、正規的學習和探討。2004年,姥爺、姥姥搬遷至現在的新居,170多平方米,三室二廳二衛,姥爺終於有了自己的書房。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學書法、學繪畫、學詩詞、學攝影、學太極、學電腦、學上網、發博客……,忙的不亦樂乎。姥爺還挑選佳作、編輯整理成冊,印刷出版了《吳長春書法集》、《吳長春國畫集》等著作。退休後,姥爺恣意享受著他的“三趣”生活。

姥爺的“三趣人生”

圖7:姥爺退休後練習書法


姥爺的“三趣人生”

圖8 左一:小姨;左二:姥姥;左三:我; 左四:姥爺;左五:媽媽

姥爺的“三趣人生”

圖8:姥爺、姥姥2005年珍珠婚紀念

左前一:小姨;前中:我;前右一:媽媽 後左一:姥姥;後右一:姥爺

四、“三趣”人生譜華章

瞭解了姥爺的人生經歷,再來說說姥爺的“三趣”:詩、書、畫,就會對這個“三趣”老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敬佩!

--滿池香墨潤詩章。這是姥爺《三趣集》中一首轆轤體詩中的主題句。也是姥爺一生酷愛詩詞的寫照。姥爺從小喜歡詩詞,在上學時對語文課本上的詩詞情有獨鍾。在理解詩意的情況下,多能背誦。至今有的詩詞還熟記能背。有次和我閒聊時,背誦了他當年學過的納蘭性德的《木蘭詞》和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背誦的朗朗上口。我都感到自愧不如。

姥爺在上學期間和在連隊當兵時,經常自編自演文藝節目,所創作的《相聲》、《對口詞》、《快板》、《山東快書》等,都有詩詞的元素,期間寫過不少現代詩,散見於多家報刊,有時也寫一些格律詩。1974年姥爺從部隊探家,在提前歸隊的途中經過泰安,同戰友一起徒步登上泰山,寫下了《泰山遊記》的散文,後又補寫了七律《登泰山》:“巡山奪路徑盤旋,凌頂巍峨峭石巔。煙霧繞峰遮壑谷,青松立壁傲雲天。遙望旭日騰東海,放眼懸崖灑瀑泉。五嶽獨尊由我上,心潮澎湃賦詩篇。”

退休後,對格律詩詞產生了極大興趣。特別是2006年,應隆堯縣詩詞協會的邀請,參加了隆堯縣詩詞協會成立五週年的慶祝活動,結識了中華詩詞學會副會長、《中華詩詞》常務副主編趙京戰,全國《對聯》雜誌社高級編輯張常鴻,河北省詩詞協會常務副會長、原河北省作協主席、著名詩人堯山壁,聽取了他們關於詩詞寫作的專題講座。同時,還結識了全國各地的一些詩人朋友,收到他們不少的詩集。從此一發不可收拾,每次旅遊、爬山、戰友同學聚會、各個節日,以及所見所聞,都要寫上一首。近年來,姥爺的詩詞,曾在邢臺市《百泉詩詞》、邢臺市《新詩大觀》、聊城市《魯西詩人》、隆堯縣《堯鄉詩詞》、臨城縣《山荊》等詩刊上刊登詩詞百餘首。有十首詩入選在由中國國際作家協會編輯,中國團結出版社出版的《中華當代好詩詞》(第三卷),並獲一等獎。撰寫的新詞《清麗雙臻·草原情緣》登載在香港風采出版社出版的《中原風頌》一書。創作的七律《詠風箏》,在濰坊市“鳶都之邀——首屆國際詩書畫風箏文化主題雙年展”中展出,並編入“鳶都之邀——首屆國際詩書畫風箏文化主題雙年展作品集”。六首七律入選在《中華百家傳世經典》一書,二十首詩詞登載在《鳳來儀詩社詩選》一書。

--自默書耕學意悠。“崗離隱退不須休,自默書耕學意悠。禿筆塗鴉殘墨亂,一張白紙孕春秋。”這是姥爺《三趣集》中的一首七絕《書法雜詠》,我對這首詩的理解是:姥爺雖然退休離開了工作崗位,但是,人並不休息,不甘寂寞,自己還堅持苦練書法,在一張白紙上留下自己一生的春秋歲月。表現了姥爺酷愛書法,筆耕不綴的刻苦精神。不論是在校就學,還是到部隊從軍,還是轉業到地方從政,書法習練從未間斷,執著追求,鍥而不捨,逐年積累,時有長進。這種對祖國傳統瑰寶的酷愛和痴迷,作為一種高品位的愛好,是難能可貴的。

特別是在山東臨清師範讀書時,受學校教導主任,著名書法家薛鴻群的影響和薰陶,更加喜愛上書法藝術。“文化大革命”前夕的“破四舊,立四新”時期,臨清縣城建局要把縣城所有的街牌路標換掉,曾經抽調姥爺前去書寫,還寫了懸掛在臨清先鋒大橋兩側 ,橫跨衛運河的兩個巨幅大字標語。1986年10月,為紀念邢臺地震20週年,在籌建邢臺地震紀念館時,姥爺受行署領導之命,以書法的形式和要求,書寫了向國家主席李先念,時任全國政協主席鄧穎超和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方毅請求為“邢臺地震資料陳列館”題詞的函件。退休後,還堅持學理論、臨名帖,先後學習了中國曆代四大書法名家王羲之、孫過庭、懷素、張旭的草書,學習了劉炳森、張又棟等名人的隸書,學習了當代著名書法家大康、楊再春等人的行草,還參加了邢臺市東籬書社,從理論到實踐,都有了很大提高。

從他所出的《吳長春書法集》一書,可以看到,他的書法,楷、行、隸、篆、草,諸體皆有,均有涉獵,多方吸取,博取眾長,有的則下了一番功夫,略得真諦。作為一名國家幹部,一個書法業餘愛好者,能寫成拿得出手的,滲透著文人氣息的諸體書法,實在是難能可貴。他的書法作品,有許多收入到《邢臺市書法繪畫攝影集》、《邢臺市敬老孝親書畫攝影集》、《邢臺市青山綠水美麗邢襄書畫攝影集》、《邢臺市工傷保險杯書畫大賽作品集》和《臨西縣書畫作品集》等書集中。

--丹青弄彩筆生輝。姥爺第三個愛好,就是喜歡繪畫藝術,在繪畫方面有著較高的造詣。上小學時,孩子們最喜歡看《西遊記》的小畫書、連環畫,姥爺比照著畫孫悟空、牛魔王、豬八戒,惟妙惟肖,小夥伴們看著愛不釋手。特別是在山東臨清師範讀書時,得到美術教師、全省著名畫家藝群老師的親手指點和教誨,由此與繪畫藝術結下了不解之緣。在一次美術人物肖像寫生時,全班都對著坐在教室前面的一個同學,進行肖像寫生。姥爺畫的眉目傳神、惟妙惟肖,受到美術老師的表揚,並在全校美術櫥窗裡進行了展示。從此,許多同學都請他畫肖像,還用碳粉給同學畫照片。在課餘時間,他臨摹了一些山水畫,花鳥畫,人物畫。至今,他還保存著那時候自己畫的畫冊。在他出版的《吳長春國畫集》一書中,還收錄了在臨清師範讀書時的四幅作品。退休後,姥爺又馬不停蹄的參加了邢臺市老年大學,學習山水畫、花鳥畫,經常跟隨老師去太行山、公園寫生。由於他有深厚的書法功底,一開始學畫就表現出很好的天賦,在花鳥方面有獨到的探索。我見到他畫的一副長卷《百雞圖》,足有十米長,畫中形態動作各異的大雞、小雞、公雞、母雞、黑雞、白雞、褐雞、花雞、苯雞、洋雞,只只惟妙惟肖,並配有他自己的詩作和書法,形成了一幅完整的佳作。在慶祝建黨九十週年之際,他創作了一幅12米的長卷,畫了九十隻形態各異的仙鶴,象徵中國共產黨九十年來的風雨歷程和騰飛發展的壯舉。該長卷還參加了邢臺市 “黨旗飄揚。魅力邢襄——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九十週年邢臺市大型書畫攝影作品展”。

姥爺的山水畫,也畫的非常好。姥爺家客廳,我們家客廳,小姨家客廳,以及許多親戚,姥爺的朋友、同事、同學家的客廳裡,都掛著姥爺畫的兩米多長的巨幅山水畫。姥爺對太行山有著深厚的感情,他的山水畫不僅筆墨細膩,而且充分展示出了太行山獨有的雄厚陽剛之氣。姥爺的畫作已開始引起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和收藏者的關注。其作品先後獲邢臺市喜迎十七大書法繪畫攝影展二等獎,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七屆“德藝雙馨”邢臺評選獲銅獎,邢臺市老年大學“敬老孝親”書畫展,獲一等獎。

去年姥爺慶賀七十壽誕之際,省內外許多著名詩人、方家為姥爺寫來賀壽詩詞和壽聯20多首,有40多名著名書法家,美術家贈送了44幅賀壽作品,姥爺裝裱成55米的書畫長卷,在姥爺生日和他書畫團體活動時進行了展示,蔚為壯觀。《牛城晚報》和邢臺電視臺都對姥爺別開生面的生日和55米的書畫長卷做過專題報道。邢臺電視臺《生活七日秀》專欄,以“三趣老人”為專題,報道了姥爺在詩書畫方面的經歷和成就。

圖9:姥爺的作品參展獲獎證書

姥爺的“三趣人生”


圖10:姥爺退休後寫作、出版的書集

姥爺的“三趣人生”


其實,姥爺的興趣愛好非常廣泛。不只是“三趣”。他還喜歡跳交誼舞、爬山、旅遊、游泳、打乒乓球、打太極拳、攝影、錄像、照片後期處理等。生活豐富多采,別人都誇他多才多藝。姥爺有著農村出身、學校就讀、部隊成長、黨政機關供職、文人圈裡交往的豐富閱歷,因而他具備著農民的質樸、軍人的剛毅、幹部的規範、文人的儒雅等等諸多氣質。長期的修養、磨鍊、悟道,凝鑄了他平和的心態,打造了他牢固的精神支柱。他淡定人生、誠實做人、心態平和、精神充實、意志堅定、生活有趣。老有所學,老有所樂。以“三趣”為載體,通過詩、書、畫作品陶冶情操、頤養身心,表現了姥爺開闊的胸襟情懷、豁達的處事態度、向上的精神風貌、永不止步的藝術追求。在我國逐步進入老齡社會的今天,不正是代表了離退休人員應該效仿和努力的方向嗎?

附錄

我,2002年出生於邢臺市。對姥爺的家鄉以及生活的艱辛,原本是沒有什麼概念的。姥爺所經歷的歷史時代,以及所描述的生活環境,我大多是從書本以及電影中瞭解的。這次,通過燕雲杯歷史寫作大賽這個活動,使我能有機會當面更加深入細緻的聆聽姥爺講述那個時代的故事,瞭解那個時候的歷史,對於我,是有很深的觸動的。好像那些事兒、那些場景離我越來越近、越來越清晰了。

報名參加了燕雲杯第二屆歷史寫作大賽之後,我驀然想起姥爺送給我的一本書《三趣集》。這是姥爺集畢生的精華作品於一體,集姥爺一生的愛好:詩、書、畫於一體的精品著作。讀完後,掩卷深思,不禁深深佩服姥爺的才情,同時又對姥爺的歷史積澱、人生故事產生濃厚的興趣。是什麼樣的歷史時代和家庭環境,造就瞭如此豐富多彩、底蘊深厚、才情並茂、趣味實足的姥爺呢?又是什麼樣的原因,使姥爺在同時代、同齡人中事業有成、脫穎而出、出類拔萃呢?

於是,我決定以姥爺為題,以《三趣集》為引,深入地翻開姥爺人生的篇章。決定好寫作題目後,我就開始著手進行了大量的準備工作。

一、蒐集資料

1.祖籍資料。祖籍資料文中有述。另,據吳氏族譜記,始祖聰早年從曲周[3]孫河村遷至威縣棗元鄉牛寨村,至六世祖青梅由於弟兄頗多,家境貧寒,生活所迫,於1840年鴉片戰爭前後隨祖妣夏氏遷至孃家西夏莊。所傳七世祖福利、福禎,福禎又傳毫和玉。玉所傳貴明,早年歿於外地;貴欽(曾外祖父)生於1915年,卒於1983年,傳長春(姥爺)、長會(1976年卒於唐山地震)。

2.時代背景資料。姥爺出生時值建國前兩年,經歷了許多重要的歷史時期,有很深的時代烙印。涉及到解放前後、建國、人民公社、生產隊、大躍進、三年自然災害、破四舊、文化大革命、改革開放等具有時代特徵的詞語。通過上網查詢,蒐集各個時期的時代背景資料,以幫助瞭解姥爺各個時期的生活學習境況。

人民公社(五十年代後期),是黨在全面開展社會主義建設中,為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所作的一項重大決策。有利有弊。1958年6月開始建立並逐步在全國推向高潮,特點是規模大、公有化程度高、無償調撥。大量基礎設施建設有了較大改變和質的飛躍。但是,期間出現大辦食堂,所謂的“平均主義”,吃大鍋飯,農民生產積極性不高,一定程度上農業生產受到限制。同年11月,中央開始逐步糾正人民公社化運動中的錯誤。1961年制定了《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草案)》,進一步明確了現階段人民公社實行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制度。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農村工作中“左”傾錯誤,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積極性,對促進農業的恢復和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生產隊,大多數最初由高級農業社過渡而來。之後進入大躍進階段的生產隊組織,以人民公社大食堂為標誌,即所有農戶及其家庭成員在生產隊所設“公共食堂”就餐,勞動不計報酬。食堂建立之初,吃飯不記賬、不受定量限制,也就是當時人們開始想像的“共產主義”。期間,由於出現全國性的饑荒,之後食堂於1961年解體(稱為下放食堂)。1962年,國家主席劉少奇開始推行“三自一包”、“四大自由”,分過一部分土地給農戶的政策,未經推廣即破產;後來生產隊成為基層農業生產單位和行政編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特別是1980年以後,很多地區的生產隊農戶自發地拆分為“生產小組”或類似組織,規模、制度和組織方式類似於之前的“初級農業社”。

三年自然災害(1959年至1961年),由於大躍進運動的負面效果顯現,以及犧牲農業、發展工業的政策,加之蘇聯逼債、償還債務,再加之連續三年的自然災害,導致的國內有些地區階段性、暫時性的糧食短缺和饑荒。在農村,經歷這一時期的農民稱之為過苦日子。正是姥爺上小學、初中的階段。

破四舊(1966年至1968年),指破除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提出“破除幾千年來一切剝削階級所造成的毒害人民的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的口號。後來又提出“破四舊”、“立四新”是文革的重要目標。紅衛兵走上街頭“破四舊”,把基於意識形態政治領域的思想文化上的破舊立新,簡單化為對“四舊”的一系列物化形態的破壞行動。一時間,街道、工廠、公社、老字號商店、學校都改成“反修路”、“東風商店”、“紅衛戰校”等革命名稱;揪鬥學者、文學家、藝術家、科學家;大量寺院、文物古蹟、圖書字畫等文化遺產被損壞。姥爺、姥姥現在回想並談及當時的境況和人們的瘋狂舉動時,都覺得不可理解。

文化大革命(1966年至1976年),即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前後歷時十年。是新中國成立後的一段特殊的政治歷史時期。發動“文革”的動機和出發點是好的,但沒有達到原來的設想和目的。給後人留下了難忘的記憶和政治經驗及教訓。

3.姥爺文稿。我還查看了姥爺歷年來留存的珍貴文稿資料。包括姥爺在部隊以及參加工作時期撰寫的業務論文、調查報告、典型經驗、刊稿摘選、授課講義等;還有姥爺在部隊時期的文藝創作,有朗誦劇、山東快書、演唱劇、快板,以及姥爺親自譜曲填詞的歌曲等;還有姥爺當年寫給姥姥的書信、詩詞習作、繪畫手稿以及出版的各類書籍等。還有姥爺寫的一本自傳《我一輩子的這些事兒》,也給我起到了很大的參考作用。

二、正面採訪

從我上小學一直到高中,每個寒、暑假我都會住在姥爺家,和姥爺接觸很多。姥爺經常帶著我游泳、旅遊、爬山,和我聊天,就多次聊起過姥爺小時候的趣事。報名參加這次歷史寫作大賽後,我利用放假回家的機會,又多次與姥爺促膝長談,聽姥爺講他當年的歷史和故事。對姥爺幼年的艱苦生活、求學之路、童年拾趣、從戎生涯、轉業工作、退休生活等各個階段的生活情況、時代背景、社會經濟發展等都有了進一步詳盡的瞭解。

同時,姥爺還講起他小時候幹農活、和小夥伴嬉戲的情景。文中沒有贅述,權在這裡作為補充吧:

1.農活。姥爺從小就學著幹一些力所能及的活,拾柴禾,摟樹葉,割青草,喂小兔,放山羊。有時還幫著父母幹一些簡單的農活。稍大些時,經常天剛放亮,就推著小車,帶著乾糧,跑七、八里路去西鄉坡地裡去割草,餓了啃口乾糧,渴了喝口河水,累了在樹底下歇一會,直到傍晚才推著滿滿的一車青草回家。雖然條件艱苦,和小夥伴們做些淘氣的趣事也很多。在地裡割草餓了,就扒幾塊紅薯,在地裡挖道溝,把紅薯擺在上面,在下面燒火烤,等快熟的時候,把紅薯埋在碳灰裡,就繼續割草去,一會回來,那紅薯就熟透了,既不糊又柔軟,又面又甜,好吃極了。口渴的時候,有時沒有水喝,就採些蓖麻葉子,用草編成繩子,拴成口帶狀,順到井裡打水。在父母和鄉鄰的影響下,姥爺逐漸學會了不少的農活。放學後以及星期天、節假日都幫著父母或者到生產隊裡勞動。割麥子、拾棉花、拔花柴、打農藥、砸坷拉、鋤玉米、耘穀子、掰棒子、釺高梁、種蔬菜、拉車運肥、挖溝掘地等等,幾乎什麼農活都幹過。姥爺說,最難忘又最難學的就是用牲口犁地、耙地了。在上初中時的一個秋假裡(那時農村學校不放暑假,秋天農忙時放秋假),姥爺跟生產隊的夥伴一塊去犁地,學會了如何安裝犁,如何安置牲口的轡頭,如何吆喝和使用牲口,姥爺和夥伴各用一套犁具,各使兩頭牛,一個在前面犁,一個在後面犁。更難掌握的就是耙地了,地犁完後,為了把坷拉碾碎,使土地平整,需要用齒耙把地耙平。這活可真要個功夫,必須眼睛盯著前方,掌握方向,一隻手拿鞭子,對牲口發號施令,一隻手牽著綱繩,還要不斷的松、緊、抖、拽,給牲口傳遞著不同的信號,嘴裡也不斷的吆喝,兩隻腳站在耙間的兩根樑上,兩條腿還要輪換著輕抬輕放,身體隨之有節奏的擺動,使耙體扭動著前進,如果稍不注意,就會掉下來,甚至會被耙齒劃傷。開始,牛也不聽使喚,姥爺也心怯腿軟,經常往下掉,經過幾天的學習和實踐,終於掌握了要領,學會了使用牲口犁地、耙地、耮地的本領。

2.衣著。上學時,姥爺一直穿母親親自縫製的鞋襪和衣衫,初中畢業照相時還穿著母親縫製的用紅磚面染制的醬赭色紫花粗布衣。

3.遊戲。姥爺的童年,雖然生活艱苦,但是也留下許多美好的回憶。那些天真無邪的童貞,無拘無束的玩耍,幼稚可笑的調皮,不會因為環境的艱苦而遜色。在姥爺的眼裡,他的家鄉處在華北平原的一個僻靜的小村莊,風景優美,景色宜人。春天,楊柳吐綠,野花遍野;夏天,蟬鳴蛙噪,溪水流潺;秋天,棗紅棉白,地闊天藍;冬天,白雪皚覆,大地靜寂。在這片黃土地上,小夥伴們高興的捉迷藏、做遊戲,盡情的玩耍,好不愜意。當時,姥爺常玩的,印象最深的有以下幾項:

(1)粘知了。就是先把麥粒放到嘴裡俎嚼,把澱粉和雜物淋出,剩下面筋,粘東西特別牢靠,用木棍粘上面筋再捆在長竿上,尋著樹上知了的叫聲,悄悄地用麵筋拈住知了的翅膀,這樣就把知了逮住了。

(2)捉魚。一是用網抬魚,有一次姥爺和一個鄰家表哥,拿著抬網,下到大坑裡,兩人分兩頭,抬拉著一張魚網,從坑的南邊趕到北邊,抬起來就撈出不少魚,這樣反覆打撈,竟撈了半盆魚,兩個人分開美美地吃了一頓;二是掏魚,在一條小溪溝裡,把魚趕到一個地方,用土堰圍堵起來,把裡面的水掏淨,再用手抓或者用盆子舀。

(3)打瓦。在前方立兩塊小瓦片,在一方大約2米、4米的位置各畫一條線,夥伴們用破瓷缸做成的園形瓦片,按照規定輪流照準小瓦片投去,把小瓦片一個一個地打倒,再改變姿勢和動作,誰打得多,則為勝。

(4)滾鐵球。夥伴們各拿出一枚銅錢,豎立在一條線上,在一定的距離,按照先後次序,投滾鐵球,誰把銅錢軋倒,銅錢就歸誰。

(5)投杏核。夥伴們各出一枚杏核,放在一個小坑裡,畫個圓圈,大家輪流用一枚特製的大杏核往外投,誰將裡面的杏核投出來就歸誰。

(6)游泳。姥爺村的兩個水坑裡常年有水,特別是下了大雨,坑裡的水就滿了,夏天夥伴們經常在大水坑裡游泳,所謂游泳,就是在水裡狗刨式的亂撲通,有時互相戲鬧、打水仗,那時,沒有游泳圈,不敢往深水裡去,就想土辦法,用自己的褲子(農村自己做的前面沒有開口的大通褲),把兩條褲腿紮起來,把褲腰猛地往水裡扎,貫進空氣成為一個氣帶,墊在脖子下面就可以漂浮著往深水裡去了。由於有這個基礎,後來姥爺當兵在部隊游泳訓練時就學的特別快。

(7)跳繩。小夥伴們一起跳繩,姥爺學會了很多花樣,單腳跳、雙腳跳、雙腿蹦,正跳、反跳、插花跳、兩人跳、多人跳、一次跳高同時將繩子繞兩圈的跳。

(8)走石子棋。在地上畫上各種棋盤,用石子,也可以用磚塊、木條等代替,按照規則輪流執走,決出輸贏。

另外,姥爺還和小夥伴們一起捉迷藏、丟手絹、壘雪人、打趟子(滑冰)、做遊戲等等,每次都玩得非常開心。

三、側面瞭解

姥爺的母親,我的曾外祖母,1923年農曆2月23日出生於臨西縣呂寨鄉小劉莊,2012年農曆4月11日卒於邢臺市,享年90歲。對於曾外祖母,我是有印象的,小的時候,她時常領著我玩兒,也向我和媽媽多次講述過姥爺小時候的事情。不過那時候年齡小,對於她的講述,印象不深。這次重溫起來,越發覺得體會深刻起來。

姥姥,1948年9月29日出生於威縣邵固鄉(現合併為棗元鄉)寺前村。與姥爺家僅4公里。高中畢業當民辦教師。1972年,被推薦為工農兵大學生,上了設在天津的河北工學院,即現在的河北工業大學。她向我饒有興致地講起,姥爺家境的貧窮,學習的刻苦,還講到了自己上小學、上初中、高中時的情景。以及,上高中期間,紅衛兵、學生搞大串聯,座火車去北京的情景。回憶起來,歷歷在目。

媽媽,1977年3月5日出生於江蘇徐州,是在姥爺部隊出生的。之後隨著姥姥、姥爺一直在邢臺市生活、上學,直至參加工作。對於以前的故事,媽媽也都是聽長輩們談起的。不過也可以對我作一些補充。

四、體會感悟

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生命何其短暫。但是,它留給我們的,是珍貴的財富,是真摯的感悟,是澎湃的歌曲,是斑斕的畫卷,是可映鑑的鏡子,是明亮的路燈,照著我們繼續前行!通過參與這次活動,以及採訪和蒐集資料的過程,使我獲益良多,覺得歷史在我心中鮮活起來。透過姥爺一生的奮鬥路程和“三趣”人生,我感悟最深的是以下幾點:

一是一個人不可能選擇他所處的歷史時代,但是卻可以選擇自己所要走的人生之路。像姥爺,在他人生的關鍵時刻所做出的重大選擇,現在看來都是正確的。例如,當時不報考高中,選擇讀師範,是因為在當時讀師範國家包供糧食,還補助錢,畢業包分配,工作有保證,可以立時減輕家庭和父母的負擔,這是他有孝心的表現;選擇從軍去部隊,因為部隊是個大鎔爐、大學校,培養人、不虧才。事實也證明,姥爺在部隊當兵,雖然吃苦,但是鍛鍊了堅強的意志,同時也提了幹,改變了一生的命運。

二是一個人的成長進步和藝術修養、個人修為,天賦固然重要,但是更關鍵的是堅韌、毅力和勤奮。正所謂,一勤天下無難事,天才自古苦中修。就像姥爺,在那個特殊的艱苦時代,如果沒有堅韌、毅力和刻苦,如何能夠如此艱辛的完成學業,成績還如此優異呢?退休後,若非苦中修,勤中練,多方拜師,堅持不懈,痴迷“三趣”,何以取得如此成就呢?

三是每一代人都有每代人的時代環境和奮鬥之路,但是有一點是共通的,那就是每代人都有自己的歷史責任。因此,我們要肩負責任,敢於擔當,為自己、為國家、為社會,奮鬥乃至貢獻一生!我們這一代人,就是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無論走多遠,都不要忘本,不要忘記歷史,不要忘了自己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作為一名零零後,衡水中學的學生,我要以姥爺和祖輩的基因傳承和精神弘揚為己任,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刻苦求學、勤奮讀書、立志成才!

我於2017年8月考入河北衡水中學。(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