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巴导弹危机,到“搜索引擎百度已死”

从古巴导弹危机,到“搜索引擎百度已死”

1962年10月14日,负责侦查古巴的美军U-2侦察机拍摄到一些不寻常的装备。经过仔细识读,美军确认,这是苏联在古巴部署的、装载核弹头的SS-4和R-14弹道导弹及发射装置。中央情报局同时发现了驻扎在古巴的苏军,这不是小事。导弹距离美国本土佛罗里达州只有140公里,发射之后几分钟就可以到达,根本来不及预警和疏散。

1962年10月16日,美国总统肯尼迪得到了确切汇报:赫鲁晓夫在没有和美国打招呼的情况下,直接把核导弹部署到了美国眼皮底下。

肯尼迪感到愤怒,美国军方更是异常愤怒。五角大楼迅速拟定了作战计划,全面入侵古巴,摧毁所有导弹和发射装置。但是肯尼迪没有同意,他关心的问题是:能不能确保一次出击,全部摧毁?答复是:这很难做到。

将军们,如果不能确保一次全部摧毁,对古巴和苏联军人的攻击必然会引起核大战,成千上万美国人会因此丢掉性命的。

可是总统先生,我们不能当懦夫。在美国眼皮底下部署导弹,这是我们不能忍受的。苏联要和我们打核大战,也没什么可怕。哪怕打到最后,美国只剩两个人,苏联只剩一个人,也是我们赢。

面对海陆空军一致的求战请求,肯尼迪没有松口。相反,他选择面对全国人民做电视讲话,全面公开事态,并宣布从海上“封锁古巴”。这时候肯尼迪无论对内还是对外,都面临巨大的压力,所幸,他的班子里还有人坚决支持他的意见。对于“美国只剩两个人,苏联只剩一个人,也是我们赢“的说法,他们的答案是:“可是,你怎么保证,我们剩下的恰好是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呢?”

对此,苏联表示“绝不屈服”。

1962年10月24日,美军出动8艘航母,90艘军舰,68个空军中队,全面封锁古巴海域。运载军人和核武器的苏联船只毫无畏惧,继续向古巴进发。

总统给海军的命令是“封锁”(quarantine),必要时登船检查,而不是“开火”。哪怕形势再危急,开火也必须得到总统的许可。对这项命令,美国海军感到异常恼怒,“这违背了海军的传统。海军从诞生起来,就从来没有在挑衅面前表现得如此懦弱”。但是身为军人,他们必须遵守命令。

美国海军发现,除了水上的苏联船只,水下还有苏联潜艇。苏联前往古巴的潜艇中,有一艘B-59号不幸被美军舰艇发现,团团围住。美军不断投放特殊的深水炸弹(装药量极少,专门用来“提醒”对方),逼迫潜艇上浮。当B-59潜艇不得已浮上水面的那一刹那,红海军的官兵们感觉“好像登上了百老汇的舞台”,海面上满是军舰、直升机、探照灯。

1962年10月26日,赫鲁晓夫给肯尼迪写了一封信,如果美国承诺不入侵古巴,并解除对古巴的封锁,苏联会撤回核武器。该相信还是不相信,如何回复?肯尼迪的将军们认为,这是苏联人的迷魂记,但是,肯尼迪不这么认为。

美方还未决定如何回复,第二天又收到苏联的一封信,这封信的内容与前一封信大相径庭,充满了外交辞令,态度极其傲慢,并且要求美国撤出在土耳其部署的导弹。这封信让白宫炸了锅。一前一后,24小时之内,态度180度大转弯,苏联人到底在搞什么名堂?该相信哪一封信?美方一筹莫展。

要知道,当时美苏还没有首脑热线,一次通信大概需要花费12小时。

与此同时,美军持续的侦查发现,古巴的导弹基地建设在加速进行。预计再过几十个小时,导弹就可以完成所有准备。一旦准备完成,核导弹打到美国本土,就是分分钟的事情。

危机时刻,肯尼迪终于同意了军方拟定的全面入侵古巴的计划。如果事态继续发展下去,美军将于10月29日全面入侵古巴。诡异的是,美国公开了进攻的准确时间。这等于告诉全世界,还有三十多个小时,战争就要爆发,给了对手充分的准备时间。美军已经开始全面动员,国内百姓开始疏散,超市早已被抢购一空。

实际上,古巴方面也做好了准备,如果美军敢登陆,就用核武器把他们“消灭在海滩上”。卡斯特罗的作战决心,一点也不亚于“打到最后剩两个人也是赢”的美国将军们。

同在27日,在古巴“例行侦查”的一架U-2侦察机被苏联防空导弹击落,飞行员安德森少校阵亡。按照军方的理解,飞机被击落,就意味着宣战,全面进攻势在必行。肯尼迪虽然骂“见鬼”,仍然没有同意宣战。

还是在这一天,一架收集核爆尘埃的美军U-2侦察机在北极上空迷航,飞行员发现时已经深入苏联领空300公里。苏军派出了米格战机进行拦截,但未能成功。90分钟之后,U-2才脱离苏联领空,美军派出了携带核导弹的F-102战机护航,这架U-2侦察机最终降落在阿拉斯加时,燃料已经枯竭了。奇怪的是,在这危急关头,苏联方面并没有把它认作“美国入侵苏联”的信号,更没有发动全面反击,美军也没有发射核导弹。

关键时刻,肯尼迪和他的幕僚做出了惊人的选择。他们相信,赫鲁晓夫应当不会发动核战争,第二封信多半是赫鲁晓夫迫于外界压力所为,并不是他的真实意思。所以白宫顶住来自五角大楼的巨大的战争压力,选择相信赫鲁晓夫的第一封信,忽略第二封信。白宫通过非正式渠道与苏联沟通,暗地承诺几个月后撤出在土耳其部署的导弹。虽然这种“承诺”没有任何成文记录,苏联方面仍然表示了同意。

最终,苏联选择了对古巴“背信弃义”,销毁发射装置,撤回导弹和军队。几个月后,美国“如约”撤出了在土耳其的导弹。

大家事后才知道,美国海军逼迫上浮的苏联B-59潜艇上装备了核鱼雷。虽然美军投下深水炸弹很“克制”,目的只是逼迫苏联潜艇上浮。但是,水面下的红海军人员却不了解这种意图,而是认为自己遭到了攻击。潜艇艇长和政委一致同意发射核鱼雷,彻底消灭水面上的美军舰队。所幸,B-59是潜艇编队的旗舰,副艇长阿尔希波夫是编队指挥员,他深知,发射核鱼雷将毁灭美国海军的舰队,继而引发全面核战争。所以在艇长和政委征求他的意见时,他明确表示了反对。

最终,B-59在美军舰艇的团团包围之下,“屈辱”地浮出水面。

古巴导弹危急之后两年,肯尼迪遇刺身亡,肯尼迪遗孀杰奎琳在写给赫鲁晓夫的信里说:“灾难往往不是由大人物引起,而是由小人物的疯狂引起的……您与我的丈夫是对手,但你们在‘世界不应该被毁灭’的信念下结盟。你们彼此尊重,并且能够有效沟通”。

再过一年,赫鲁晓夫遭政变推翻,然后被软禁,直至1971年默默去世。

几十年后,记者采访赫鲁晓夫的儿子谢尔盖,问起关于古巴导弹危机。谢尔盖说:我父亲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尽管他看过很多关于战争的书和电影,但是他深知战争的残酷和可怕,远远不是文艺作品描写的那样……

无论我们今天如何评价肯尼迪和赫鲁晓夫,说肯尼迪“过于迷信个人魅力”也好,赫鲁晓夫“关键时候认怂”也好……核战争毕竟没有爆发,今天大家仍然能生活在这个地球上,就冲这一点,我们应当感谢肯尼迪和赫鲁晓夫。当然,还要感谢B-59的编队指挥指挥员阿尔希波夫同志。

无论五角大楼的咄咄逼人的将军们,还是心怀鬼胎的苏共政治局常委们,都给各自的国家元首施加了足够的压力(之后也确实让他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在那千钧一发之际,肯尼迪和赫鲁晓夫本来可以“顺应大多数人的意志”或者“迫于形势”发动战争,但他们都坚持了自己的选择,顶住压力,遵从理智,甚至在未来付出更大的代价。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都是了不起的政治家。了不起就在于能勇敢坚持自己的选择,而不是在压力面前服软,或者说一句“我没有办法呀”。

由此我想到最近热议的“搜索引擎百度已死”,百度虽然喊着“坚信技术改变世界的理念,恪守‘用户至上’的天条”,真正做的事情却完全不同。比如搜索“托福”,正常人都知道,一定是希望寻找托福的官方网站,但是百度的搜索结果,前面整屏全部是推广。

从古巴导弹危机,到“搜索引擎百度已死”

完全看不到官网在哪里

再比如搜索“糖尿病”,大量的结果是自己的社区“百家号”,然而百家号的管理一塌糊涂。排名第二的百家号,没有任何调查分析,也没有任何数据,就认定“中国人大量得糖尿病的原因是喝可乐雪碧”。我不知道百度推广这样的内容到底是什么意思,不过我猜,耽误或者误导了其他人的治疗,百度大概不会负责的。

从古巴导弹危机,到“搜索引擎百度已死”

第5个结果即为“百家号”,声称可乐雪碧是糖尿病元凶

每次有人出来批驳这些歪风邪气,就有一种奇怪的论调说:大环境就是这样,总有人想看这些东西,百度也是顺应潮流而为之。

我实在不能认同这种辩护词。

百度难道没有选择吗?对于重要的关键词,把官网置顶,它就活不下去?不推广各种伪科学的文章,它就活不下去?换个角度说,老百姓对于百度这种所谓的“高科技公司”,不是寄托了更高的期望吗?百度难道不要珍视这种更高的期望吗?为什么百度每次出事,总有人要说“做生意无所谓道德”,那么李彦宏先生以后是不是更合适和饲料大王、煤老板、地产商一起露面,不要扯上互联网行业的其他领军人物?

在我看来,这一切问题,当然都可以说百度在行使自己选择的权利,但行使权利的过程,也恰恰反映了它最真实的成色。

不要扯什么“法无明文规定则不为罪”。法律只是社会运行的底线,在底线之上还有着广阔的光谱。不违法、不犯罪,并不能天然豁免“对与不对”、“好与不好”、“可取与不可取”的评价。

也不要扯什么“形势所迫”、“世界就是这样,我也没办法”。要知道,即便古巴导弹危机那样严峻的形势下,仍然存在选择的空间。

“这到底是什么样的人?”,“这到底是什么样的公司?” 这样的问题其实不难回答。定义答案的不是各种口号,而恰恰是他们的选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