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工业东方陈玉海:“东方”那颗最闪亮的星

航空工业东方陈玉海:“东方”那颗最闪亮的星

中国航空报讯:现年41岁的陈玉海是航空工业东方军品分厂装配二班班长,高级技师。自1994年进公司到军品分厂一直从事电装配调试工作,这一干就是20余年。由于工作有创新、有亮点,曾多次获得集团、省市及公司的荣誉。

平凡岗位上,他始终以严格的要求约束自己,针对所从事的仪表装配工作,脚踏实,认真负责。他善于思考, 总能带头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在困难面前总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儿。传承钻研, 发扬工匠精神,为企业的发展和航空武器装备的提升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挑重担 圆满完成计划任务

近年来公司承担的各项工程和重点型号任务不断增多,出产任务屡创历史新高,极大地考验仪表装配小组的生产能力。2017年,尽管公司已经开展全面冲刺的“双过半”劳动竞赛, 但是下半年的生产制造任务仍然压力不小。

面对较严峻的生产形势,如何使任务保质保量地完成,对陈玉海来说还是需要琢磨的,由于他还参与公司新研产品的研制与生产,不仅要保证装配三班任务计划不能落下,而且还要确保新品研制及产品技术转型跟上进度,这对他来说任务还是比较繁重的。即使是这样的繁重任务下,他从不喊苦、不诉苦,追求无止境。他为自己和班组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并对班组各个单元的生产流程做了详细梳理。2017年三季度,陈玉海所带领的班组连续加班加点,以较高的生产效率和零瑕疵的装配质量圆满完成任务。即使任务这样繁重,他手头的其他项目也丝毫没有落下,2017年陈玉海共参与技术攻关35余项,带领班组完成工时近12000小时,按出产节点圆满完成了分厂安排的各项出产任务。

重创新 提质增效敢于突破

创新对于一个企业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创新又不是一项容易的事。如果说飞控系统是一架飞机的“神经网络”,那飞控计算机则就相当于飞机的“大脑”。在整机调试中,飞控计算机就存在几项最难的调试,调试效率较低。在整机调试过程中陈玉海知道, 调试四个通道近50项参数,涉及28个调试点、6个选配电阻,并且调试过程中存在多个关联调试点,牵一发而动全身,部分参数值还需要考虑高低温的变化,而且参数超差的现象还容易与故障现象混淆。

陈玉海就负责系统联调工作,每每下班时,班上的人看着他在一堆资料里翻来翻去的,加班一个接着一个, 都不禁劝他:“搞创新谈何容易?你上班已经非常累了,何必再把自己搞得这么辛苦!”但总是听到陈玉海笑着说:“没事,这个如果攻破了,咱们的调试效率会提升几倍的,办法总比困难多嘛。”他仔细研究数据变化,采用简单的办法,通过每项调试点的数据, 观察其他点的数据变化,通过各项调试的参数动态比较,总结规律。就这样, 他一点一点地总结,最终通过梳理各项参数,将调试点数据变化规律把握清楚,编制《飞控计算机模拟调试说明》, 此举不仅提高了整个班组整机调试的准确率,还将原调试一台产品需要多名装配人员调试12小时才能完成的工作周期缩短至一个人1小时即可完成, 调试效率提升了几十倍,调试耗时这一装配难题终于得到有效解决。

作为装配战线上的一员战将,陈玉海不仅在生产制造上勇担先锋,在探索方面还承担着艰巨的任务。单位只要有关键难干的任务安排下来,陈玉海都会积极接受。

新形势下随着国防现代化建设,公司较多产品型号升级,电装类产品逐渐增多, 为了满足BGA、QEP、QPN、CCA等芯片的焊接要求,公司购买回流焊设备。“大家伙”刚到厂时大家都担心不容易上手,从工艺员到技能工人,没有人使用过。陈玉海暗自摸索着, 迎难而上,翻阅书籍、分析图纸,边干边研究。在焊接过程中,他记录的温度变化,对回流焊预热区、保温区、回流区、冷却区等阶段的温度和时间把控, 研究回流焊温度、时间曲线,总结规律, 最终制定焊接方法,并将这一方法推广到所在班组全员学习,产品调试合格并交付用户,高质量地保证阶段科研生产任务顺利完成。

育人才 传承“工匠精神”

“长江后浪推前浪”是所有师傅都希望看到的,不仅师傅的技艺得到了发扬,而且精神也得到了传承。陈玉海自然也不例外。在工作中,他鼓励班组成员要多学习、多看书,严谨看待问题, 敢于创新,细心求索。他将自己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及从老师傅那里学习来的知识都悉数讲解给大家。

陈玉海负责的班共有18人,为有效提升班组整体操作技能及理论水平, 陈玉海依据班组整体情况制定了班内成员“登高计划”,要求班内成员根据自身的技能水平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 并根据学习计划在班内多次组织技能培训,按计划考查班组成员学习情况, 培养了多个经验丰富能够独当一面的技能人才。最终陈玉海所在的班里从无一技师,至现在培养出高级技师2名、技师5名,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由于他培训课程有亮点、有特色,2012年至今,陈玉海一直被公司聘为内训师,累计组织公司级和部门级培训18次,参培职工达到500余人次。有人问他将自己的看家本领都展示出来, 不怕丢饭碗吗?他总是乐呵呵地说:“守着技能迟早有一天会过时,只有不断地技术技能创新,才是真正的‘铁饭碗’。”就这样,他将自己20多年总结的电装知识、技能和经验案例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员工们,不仅提升了整个公司的电装技能水平,也为航空工业人才队伍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劳动的付出必有可喜的回报。陈玉海先后荣获集团公司型号系统定型个人三等功、陕西省及集团公司“技术能手”、省级劳动竞赛标兵、公司年度优秀员工荣誉及公司科技成果一等奖。面对荣誉他总是说:“最好的荣誉永远是下一个。”

这就是陈玉海,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时刻以国家需要为己任,钻研与创新,热爱与投入,他用自身经历, 奋斗历程,充分展示了航空人“航空报国、强军富民”情怀,也深刻诠释了当代青年人坚定信念、勤劳努力、探索创新的优秀品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