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手機解決農場難題 浙江一農民樂享便利科技

浙江嘉興的馬先生拿起手機又放了下去。他不時翻看著自己手機,想打電話卻始終沒有撥出。眼看著苦心經營的農場,由於資金短缺一時陷入經營困境。正值農作物生長的季節,化肥、生產機器更新都需要用錢,馬先生一時有點著急。

農民生活便捷性亟待提高

一直以來,農村服務是我國現代服務業發展中薄弱的環節之一。以金融業為例,雖然多數銀行已經在鄉鎮開設服務網點,但受限於服務模式,依舊存在物理距離覆蓋低於城市,時間成本高等問題,致使農民享受金融服務並不便利,加之我國信用制度尚不完善,大量農民信用信息缺失,也使得許多農戶有資金需求時,難以從銀行獲得貸款。

除了在金融服務遇阻外,購物困難、快遞入門難也曾一度影響農村地區的生活質量,許多地區大部分的農民仍然依靠著集市採購貨物。總體來說,不管是農村電商服務還是農村金融服務等,農民生活各個方面的便利性亟待提升。

在眾多農戶之中,浙江嘉興的馬先生所遇到的資金短缺問題就是比較有代表性的案例。馬先生的農場由於前期投資多,回款週期長,致使手裡可用的資金已所剩無幾,到了農場經營的關鍵期,資金出現了週轉困難。最後馬先生通過手機微信裡的微粒貸得到了數額可觀的貸款,從而破解了經營困局。

靠手機解決農場難題 浙江一農民樂享便利科技

福建石獅的周先生也遇到過資金上的難題,自小就學會了裁縫手藝的他,經過十多年的辛苦積累,用自己的積蓄開了一家服裝廠。年初周先生遇到了資金上的難題,服裝廠幾近面臨破產,最終他只能通過在城市工作的孩子才勉強辦下來了貸款救活了自己的服裝廠。

農戶融資難,不僅是馬先生和周先生遇到的問題,也是農村地區的普遍現象。據中國社科院2018年發佈的《中國“三農”互聯網金融發展報告(2017)》顯示,我國“三農”金融缺口逾3萬億元。

科技賦能提高農村生活

近年來農村地區服務業發展不充分的問題備受重視。在眾多行業中,農村電商的發展是最為矚目的。伴隨互聯網巨頭在農村電商領域逐漸滲透,農村區域信息技術逐步得到改善,與之相應的,是農村人口對互聯網技術的適應和習慣。而正是互聯網技術這一“加速器”,又進一步推動了農村市場其他服務領域的發展。

靠手機解決農場難題 浙江一農民樂享便利科技

以農村金融為例,今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健全適合農業農村特點的農村金融體系,強化金融服務方式創新,振興金融服務鄉村的能力和水平,這無疑是對農村金融提出的新要求。

早幾年一旦發現資金用度緊張,農民會選擇向當地農村商業銀行、信用社等機構申請貸款。拿最為常見的抵押或者聯名貸款來說,銀行根據每家每戶資產情況匹配相應的貸款額度,並且每次聯名貸款申請要有三到五家農戶聯名,還要保證參與農戶均無不良記錄。這種押物或聯保的模式,導致成本高,門檻也高。

那麼哪些創新金融服務方式可以解決“馬先生們”的燃眉之急呢?前文中的馬先生就是依託微眾銀行微粒貸的創新金融服務模式申請的貸款,最終緩解了資金壓力。馬先生經由鄰居推薦知道了微粒貸,自己在手機上研究了一下,發現微粒貸上面可借額度可以滿足農場的資金需求,而且仔細查看了條款後,發現微粒貸不僅無抵押,還可以分期還貸,這樣借還款壓力會小很多。

“農場一切運轉正常,而且今年看樣子收成會非常不錯。幸虧有微粒貸,不然資金跟不上,前面所有的投的錢就都打水漂了。”馬先生說道。“從沒想過在手機裡也能借到錢,這對我們農民來說真是太方便了。

科技創新推動農村生活便利,像“跋山涉水取快遞”、“購物趕大集”這樣的生活場景已經離農村越來越遠,現在依託於大型電商平臺,配合農村快遞行業的興起,農民可以方便地在網上購物。而信用評價體系的不斷完善,使農戶的資金需求被滿足的可能性越來越高。這些翻天覆地的變化和電商渠道下沉,都與科技在農村生活中的應用有著貼切的關係。

農村“最後一公里”很重要

農村服務的價值在於傳統生活背景下,由於農村人口密度低於城市,導致農村生活配套措施較少。馬先生的故事可以說是農村服務業的縮影,由於地處鄉村,最近的金融機構需要去到最近的中心鎮。伴隨農村信息技術發展,互聯網技術手段有效地彌補了這最後一公里的距離短板,農村經濟在消費、信貸等領域都在均衡發展,農民在豐富物質生活的同時提升了生活的滿足感。

農村金融中,科技催化的普惠金融已經將時間與空間極度壓縮,大幅度提升了農民享受金融服務的便利性,徹底打通農村金融“最後一公里”。以大數據,雲計算、搜索引擎、人工智能、區塊鏈為驅動原料的金融科技,讓中國的城鄉二元化結構變成一元化結構,令金融行業從“高大上”走向“平民化”。

科技在農村的發展和運用最直接的受益者就是農戶,互聯網以及信息技術的發展讓他們享受到了“足不出戶”的便捷生活,快遞陸續進出農戶家中,為農戶提升生活品質已經成為了農村生活常態。在科技賦能下的農民的生活正在獲得更多幸福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