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如何走出“保姆式教育”的誤區

過去農民種莊稼講究精耕細作,講究合理灌溉,合理施肥,拒絕望天收,我想家長教育孩子也應像農民種莊稼一樣。可是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家長往往對孩子的生活等方面大包大攬,只要求孩子把學習搞好即可,生活中的一切不讓孩子操心。如孩子已漸漸長大,放學後慌著幫家長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時,而一些家長脫口而出的是:“看書去!”“寫作業去!”“家裡的事你什麼也不要管,只要把學習弄好就可以了!”這些家長一心只關注孩子的學習,而當孩子某一次考試成績沒達到家長的預定目標時,滿肚子的苦水就會隨時而洩,“我整天忙裡忙外,累死累活的伺候你,你就考這樣的成績,你氣死我吧!”孩子能不想每次都考出好成績嗎?這是孩子能把握了的嗎?家長甘願為子女當牛當馬,希望孩子能出人頭地,為自己爭光,這願望是好的,但結果往往是事與願違。說說三個我親身經歷的事:第一個是我任初一班主任時的一個早自習,自習鈴已響過,一位男生慌慌張張來到教室門口,而其身後緊跟著年輕的媽媽,我走到教室門外忙問怎麼回事,年輕的媽媽紅著臉說,“今天怨我,我睡著了,沒給他穿衣裳。”我很吃驚,十一二歲的人了,還不會自己穿衣裳,家長苦笑著說,“唉!沒辦法。”(家長之所以跟著來,是怕她的孩子罰站,班裡規定早自習遲到要罰站十分鐘)第二個我的一個親戚,十五六歲的男孩,原來在外地上的什麼貴族學校,上初三時轉回當地就讀準備考高中,其家離學校也就七八百米,走著上學最多十多分鐘,騎車只用五六分鐘。可是他不幹,每天早晚必須有媽媽開車接送。第三個也是我的一個親戚,三十五六歲的大小夥子了,連一個家常便飯也不會做,還要靠年邁的父母為其做吃做喝。這就是“保姆式教育”結出的不良之果,按其年齡本該生活能自理的的孩子,卻成為一個“四體不勤”的寄生蟲,這些家長誤解了當初提出“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一句話的真正含義,這句話的上半句是說政府要加大對教育的投入,這到什麼時候也不過時。而這句話的後半句“再苦不能苦孩子”是針對當時人們連基本的溫飽也不能解決的情況下提出的,就是說大人可以勒緊腰帶忍受飢餓也要讓孩子吃飽,因為孩子正在長身體。而今人們的溫飽早已解決,追求的是更高的精神生活。一些家長不知變通,不能與時俱進,把“再苦不能苦孩子”這句話烙在了靈魂深處,抱定自己當初吃苦受累,不能再讓孩子吃苦受累。這樣的想法和做法不是真正的愛孩子,而是在毀自己的孩子。這樣做不僅讓一些家長弄得身心疲憊,孩子的學習成也沒能提高上去,孩子吃不了生活中的一點苦,又怎能吃得學習中的苦,而且有可能苦了孩子的未來。試想將來孩子走向社會又該怎樣生存?人生的艱辛有多少?做父母的又能跟著孩子走多遠?

家長如何走出“保姆式教育”的誤區

那麼家長如何走出“保姆式教育”的誤區呢?我認為家長可在孩子小的時候從生活、學習、做人等方面著手:

一、注重培養孩子良好的衛生習慣。如早晚刷牙,晚上洗腳洗襪子,不隨手亂丟垃圾等。

二、注重培養孩子良好的飲食習慣。如不挑食,不暴食暴飲,愛惜糧食等。

三、注重培養孩子愛勞動的習慣。如整理自己的床鋪、書桌,幫助家長打掃衛生等。

四、注重培養孩子良好的健身習慣,如與孩子一起去打球,去游泳,有條件的家庭可利用節假日帶領孩子去看看大海,以開闊孩子的視野;去爬爬山,以鍛鍊孩子堅強的意志等。孩子能有一個強健的身體,是孩子未來人生中最大的本錢。

五、注重培養孩子愛學習的習慣。如家長飯後可少看一會兒電視或手機陪孩子看一會兒書,經常帶領孩子到書店去購買孩子喜愛的看的書,督促孩子按時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等。做家長的切記,不要總盯著孩子的學習成績不放,特別是一些學習成績一般或一般可下的孩子,以免傷了孩子的自尊心。應多關注孩子的興趣或特長,並以此讓孩子找會發奮學習的信心和勇氣。

六、注重培養孩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是非觀。如可結合現實生活中一些的事或網上的一些事告訴孩子那些可做,那些不能做。為人做事要守好道德的底線,不碰法律的紅線等。如果孩子因參與打架、逃學上網等惹了事,做家長的千萬不要想法去給孩子說情,更不應包庇袒護,而應鼓勵孩子勇於擔當,勇於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和挫折,因為困難可以磨練人的毅力,挫折可以鍛造人的意志,困難和挫折可以使人變得勇敢起來,堅強起來,樂觀起來!有時困難和挫折甚至能成為人生中一筆重要的財富。

總之,孩子從小能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及美好的品格,孩子將終身受益。如果孩子已養成了不好的生活習慣或者不好的學習習慣或者有愛說謊話、吸菸等不好的言行,做家長的也不要急於責備,以免孩子對家長、對老師等產生敵對情緒,還要避免孩子產生自暴自棄的思想,使孩子在錯誤的路上越走越遠。做家長的要冷靜的面對,要追根尋源,多做孩子的思想工作,循序漸進地給以糾正。人非草木,孰能無情。相信家長只要真誠地關愛孩子,平等的對待孩子,找準切入點,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孩子最終會被感動的,並能健康快樂地成長。

家長如何走出“保姆式教育”的誤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