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的起源——有你,有我,有愛,即為家

家,是個溫馨的字眼,人類自古都在為家不停勞作,或為大家,或為小家。

那麼,家,是如何起源的呢?

家的起源——有你,有我,有愛,即為家

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許慎編撰的《說文解字》中說:“宀為屋也”;“豕為豬也”,兩字合寫為“家”字。

簡單說來,就是有豬即為家,無豬不成家,可見我國古代人民養豬非常普遍。明朝時偉大的醫藥家李時珍說:“豬為天下畜。”除個別少數民族外,至今全世界各地都有飼養,而且是飼養最多的家畜。

家的起源——有你,有我,有愛,即為家

最初,人類始祖以數為家,在樹上“架木為巢”的。

史傳有巢氏是人類原始巢居的發明者、巢居文明的開拓者。

家的起源——有你,有我,有愛,即為家

有巢氏的傳說在先秦古籍即有記載。《莊子·盜蹠》曰:“且吾聞之,古者禽獸多而人少,於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晝拾橡慄,暮棲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

家的起源——有你,有我,有愛,即為家

《韓非子·五蠹》曾記載:“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有聖人作,構木為巢以避群害,而民悅之,使王天下,號曰有巢氏。”

著名歷史學家呂振羽在《中國歷史講稿》中指出:“到了有巢氏,我們的祖先才開始和動物區別開來……從此就開始了人類歷史。”

家的起源——有你,有我,有愛,即為家

大約7000多年前,他們轉到地上蓋木房子為屋,並開始馴養野獸為家畜,豬就是人們最早飼養的家畜。為了防止外來的侵襲,那時房子的結構一般是上下兩層,上面住人,下面做豬圈。因此,凡是有“豬圈”的地方,也住著人,有“豬圈”,也就是有“人家”的標誌。後來經過演變,“家”的“豬圈”這一本義消失了,“人的住所”這個含義卻保留了下來。

家的起源——有你,有我,有愛,即為家

隨著社會發展,“家”的內涵也越來越豐富。周代以男為家,以女為室,有家(夫)有室(婦),叫做“成家”;春秋戰國時期,“家”又發展為學術流派,如儒家、墨家、百家爭鳴等;後來,“家”又用來指有專門學問或技能的人,如作家、書法家、專家;另外,“家”也用作量詞,如一家人。

另外,凡有寶蓋頭的字大都與房屋、家居等有關,比如教室的“室”,本來的意思是房屋,後來專指內室;宇宙的“宇”,最初指屋簷;宇宙的“宙”最初意思是棟樑,後來詞義擴大,“宇宙”便指整個空間。

“國”字經常和“家”字連用。在甲骨文裡,“或”字是“國”字的最初文字。“或”字裡的“口”表示範圍,“一”表示土地,“戈”是指手拿兵器以保衛國家,表示武力。經過演變,“或”字外加了一個框,強調用武裝力量守衛自己的邊界,這就是當時的“國”(嘿嘿,應該是繁體的國,俺機子裡沒有)字了。古時候大國稱為“邦”小國稱為“國”。現在,無論是大國還是小國,都稱其為“國”。

家的起源——有你,有我,有愛,即為家

那麼對於現在的我們來說,家又是什麼?

其實,家對於我們來說,不必過於奢華,有你,有我,有愛,即為家。

能遮風避雨,能讓你放下心中所有的負擔與憂愁,它是一個心靈的港灣,走近它,能讓你心神寧靜,遠離它,能讓你魂牽夢繞,這就是家。

不論你身在何處,不論你是否孤身一人,在你的心裡最深處,始終有個家,一個心靈的歸宿。

家的起源——有你,有我,有愛,即為家

在此新春之際,小編祝福大家闔家團圓,幸福安康。

老鐵們請關注《蛋疼的歷史》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