髮簪―步搖―髮釵

髮簪、步搖和髮釵都用於插發,但他們的結構有所不同:單股為簪,雙股為釵。步搖則是副之遺象,副原本是用來蓋在頭髮上的,發展到現在副的編髮而成的本體也被省略掉了,原來用來固定副的笄也和副連成了一體。步搖是禮服配飾,為貴族身份的象徵,必有流蘇。髮簪則是平民實用髮飾,無流蘇。髮釵為雙股的釵子

髮簪―步搖―髮釵

【髮簪】

古代男女髮式,以挽髻為主,髮髻挽成之後,就要設法將其固定,最常用的綰髻之具是髮簪。在上古時期,髮簪被稱作“笄(ji)”。在男子盛行帶冠之時,發笄還有固冠作用,以免滑墜。

髮簪由笄演變而來,通常做成一股,原本只是作為挽住頭髮的一種工具。原始的簪是沒有流蘇墜子一類的東西的,只是單純的一根一頭尖細的木棍,精緻些的會在粗的一頭雕出花紋或者花樣 ,後來出於對美的追求,人們會在上面鑲嵌寶石,珠片以增加裝飾性,再後來慢慢地與步搖等在外形上模糊了界限。成為了現在廣義理解上的簪。簪和步搖不同,它的出現僅僅是生活所迫,開始的時候就是始於平民。

簪和步搖兩者出現的原始意義不同,步搖更重裝飾性,而簪更著重於實用性。步搖是以貴族禮服配飾的身份出現,而簪是平民化的束髮用品出現。

在中國封建時代,女子插笄是長大成人的一種標誌。笄禮源於周代。據《儀禮》等書記載,女子年滿15歲就被看作成人。在此之前,她們的髮式大多做成丫髻,還沒有插笄的必要。到15歲時,如果已經許了人家,就得得舉行笄禮,將髮辮盤至頭頂,用笄插住,以示成年及身有所屬。到時還要舉行儀式,行“笄禮”。用發笄梳挽作成人的髮髻。古時稱女子成年為“及笄 ”,就是這個意思。至於還沒有許嫁或年齡不滿15歲的女子,則仍然保持原來的髮式,兩者區別十分顯著。女子行過笄禮之後,不僅要學著成年婦女的樣子,挽髻插笄,還要在髮髻上纏縛一根五彩纓線,表示其身有所繫。從此以後,她的言行舉止都要嚴加檢點,在一般情況下,必須深居閨房,不與外界接觸。一直到成親之日,方能由她的丈夫把這根纓線解下,因為她已經成為婦人,不再需要這種標誌了。凡是舉行過笄禮的女子,不論其成婚與否,都可享受成人的待遇,甚至連去世之後的喪事,也可按成人的規定辦理。

古代發笄形式繁多,僅以質料上看,就有骨、石、陶、蚌、荊、竹、木、玉、銅、金、象牙、牛角及玳瑁等多種。

髮簪―步搖―髮釵

【步搖】

步搖為我國傳統漢民族首飾,西漢時在西域地區有其雛形進而吸收創新而來, 作為一個禮服的配飾範疇。長恨歌裡提到'雲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可以看出來,到了唐朝,步搖已經摒棄了傳統的的依附於帽子上而直接作用於發(這一觀點說步搖是依附於帽子的禮服配飾,後面副的一說步搖是源於發編制品,略有差異,但都是類似墜有流蘇,蓋在頭髮上的東西。有待考進),出現在日常生活妝的配飾中。開始的時候多流行於貴族,是等級和身份的象徵 ,漢代以後才慢慢流入民間。步搖一般都會有類似翅膀的片狀或垂有流蘇墜子。

鄭玄說“副之言覆也,所以覆首為之飾,其遺若今之步搖矣”。

周禮天官冢宰之下有一個官職叫追師,是專門負責王后的首服也就是腦袋上的裝飾品的。包括副、編、次等等。這個副,根據鄭玄注裡的說法,就是最早的步搖。

步搖由副發展而來。詩經毛傳解釋“副笄六珈”這一句,說副是“編髮為之”,另外收集頭髮編在一起,做成的一種髮飾,目的大概是為了顯示頭髮多。副的直接功能是蓋在頭髮上,最早是和笄配合使用。詩經鄘風君子偕老篇雲“君子偕老,副笄六珈”,所謂“副笄”就是“副而加笄”,先把副蓋在頭上,再插上發笄固定住。

副的上面有許多裝飾用的零碎。比如“副笄六珈”裡邊的珈,就是。這些零碎有的是裝在副上的,有的是裝在笄上的。後世這些零碎越來越多,還有了龍鳳各種造型,相形之下這個由頭髮編成的副本身,反倒沒有那麼顯眼了。後世對禮法的踐行也沒有那麼嚴格了,到最後,這個由頭髮編成的副的本體被省略,而直接用金銀打成龍鳳花鳥的形狀,再在上面鑲珠嵌玉。原本和副相互獨立的笄最後也直接焊了上去。這才形成了後世的步搖。

步搖則是副之遺象,原本是用來蓋在頭髮上的。只不過後世簪、釵、副上面都加了不少裝飾品,副的編髮而成的本體也被省略掉了,原來用來固定副的笄也和副連成了一體。(此段步搖於副的文獻和觀點來自:知乎匿名用戶,簽名為“春來我即去,冬盡我未歸。客心逐日影,朝朝向東飛”的作者)

步搖為我國傳統漢民族首飾,西漢時在西域地區有其雛形進而吸收創新而來, 作為一個禮服的配飾範疇。開始的時候多流行於貴族,是等級和身份的象徵 ,漢代以後才慢慢流入民間。長恨歌裡提到'雲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可以看出來,到了唐朝,步搖已經摒棄了傳統的的依附於帽子上而直接作用於發,出現在日常生活妝的配飾中。步搖一般都會有類似翅膀的片狀或垂有流蘇墜子

髮簪是生活必需品,出發點屬於生理需要,束起頭髮以保證視野不被遮蔽從而減少危險的發生。步搖則是由尊重需要而起逐步上升為自我表達的需要 。步搖始出現代表著身份及社會地位。後來的存在為了襯托女性的美與端莊(另一說是限制古代女性行走時的速度及身體擺動幅度不談)。

如果在髮釵上裝綴一個可以活動的花枝,並在花枝上垂以珠玉等飾物,這就成了另一種首飾,名為“步搖”,因為插著這種首飾,走起路來,隨著步履的顫動,釵上的珠玉會自然的搖曳。《釋名·釋首飾》:“步搖,上有垂珠,步則搖曳。”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髮簪―步搖―髮釵

【髮釵】

古代婦女的頭飾之中,還有一種名叫“髮釵”的飾物。髮釵和髮簪都用於插發,但兩者的結構有所不同:髮簪通常做成一股,而髮釵則做成雙股;另外在用途上也有一些區別。

髮釵的普及大約在西漢晚期,自此以後,它一直是我國婦女的主要頭飾之一,直至今天,髮釵在婦女的梳妝品中仍佔有一席之地,比如現在的髮夾,就是由髮釵演變而來的。

髮釵除了在質料及長短上有所區別外,更主要的特點還在於釵首上的不同裝飾。如在釵首雕鑿蟠龍之形,即為“蟠龍釵”。晉崔豹《古今注》中就有“蟠龍釵,梁冀婦所制”的記載;在釵首裝飾鸞鳥,也為歷代婦女所崇尚。尤其在結婚首飾中,更為常見,因為鸞鳥在民間一直被視為吉祥之禽。飾有鸞鳥的髮釵,被稱為 “鸞釵”。

髮釵的安插也有多種方法,有的橫插,有的豎插,有的斜插,也有自下而上倒插的。所插數量也不盡一致,既可安插兩支,左右各一支;也可插上數支,視髮髻需要而定,最多的在兩鬢各插六支,合為十二支

平民化步搖:如果在髮釵上裝綴一個可以活動的花枝,並在花枝上垂以珠玉等飾物,這就成了另一種首飾,名為“步搖”,因為插著這種首飾,走起路來,隨著步履的顫動,釵上的珠玉會自然的搖曳。《釋名·釋首飾》:“步搖,上有垂珠,步則搖曳。”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髮簪―步搖―髮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