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禄山为何敢在大唐盛世起兵造反?谁给他的勇气?

yEs_HeLlo


我们先简单捋一下安禄山的发迹史,早年的安禄山是根本没有造反的野心的。从奴隶到幽州节度张守珪的义子和手下,他畏惧的连饭都不敢吃饱(因为他的义父张守珪嫌他太胖)。到开元二十八年,他出任平卢兵马使,开始进入高级将领的行列。也是从此时起,史书中对安禄山的记载不是军功多少,而是对他如何讨好上级和朝中要员颇多记录。由此可见,安禄山已经意识到要往上爬必须讨好这些他得罪不起的权贵们,尤其是那个圣明的皇帝!从此以后,安禄山的仕途进入快车道。天宝元年(两年后),安出任平卢节度使,正式进入十镇节度行列,获得面见皇帝的资格。天宝三年,兼任范阳节度使。天宝十年,兼任河东节度使。短短十年,大唐十镇节度他一人兼任三个。整个唐朝东北方面的军队都归其一人节制。这还只是军队方面,这三镇下辖的今天辽宁西部,河北、山西的大部分州县的官吏考核任用,财税调拨都是他的权力管辖范围。

综上,安禄山的野心就是在这短短十数年的不断晋升中慢慢滋长。自身权力的不断膨胀再加上其他的因素综合作用下,安禄山有造反的勇气也就不难理解了。

我个人觉得从安禄山的角度来看。他敢于造反有以下几个重要的因素。

第一,安禄山军事实力雄厚。前面我们分析了安禄山身兼三镇节度使,拥兵十五万。请注意,当时大唐的常备军估计在六十万左右,安禄山占据其中四分之一。而且这十五万军队是精锐中精锐,常年在边境对东北的契丹,奚胡等番族作战。可以说除了西北的几个节度使手下的军队,没有谁能抵抗安禄山手下的精锐。所以安禄山的实力不能简单的以数量来分析。应该综合数量和质量分析,其实东北三镇和西北三镇的军力差不多。其他部队西域两镇路途遥远,且刚从怛逻斯之战后恢复不久,战力成疑。剑南节度、岭南五府经略使(岭南的叫经略使,实际上叫九节度一经略比较准确,这里为了行文方便,统称十节度)和中央的禁军都久疏战阵,不堪一击。所以安禄山的军事实力应该说是略弱,而不是简单数字上的一比三的比较。

第二,大唐的外强中干。正如题目中所说,唐玄宗的统治被称为大唐盛世,但是这只是指开元年间,天宝年间的大唐朝廷的外强中干,或许外人不一定清楚,但是安禄山是肯定能看出来的。毕竟他的身份和地位摆在那里。他对大唐帝国的中枢里的哪些权贵到底有几斤几两是肯定能了解的。老皇帝的怠政放任,杨国忠等权贵的政治和军事能力,安禄山了如指掌。帝国内部州县的防御力量,包括拱卫帝都的禁军战力如何,安禄山也肯定都探查的很清楚。这一切的一切都使安禄山的野心越来越无法遏制。事实证明,无论是洛阳防御战,还是潼关防御战,大唐中央尤其是唐玄宗都做了“猪队友”,统兵的封常清(安西、北庭两镇节度),高仙芝(入京为郡公,曾任安西节度),哥舒翰(河西,陇右两镇节度使)都是名将,三人均不同意出关速战,但是前两者被军前斩首(直接导致军心打乱),后者被强逼出关寻求安禄山主力决战,中伏兵败。

第三,安禄山任职过久,准备充分。节度使的这一设置虽然有其高效性但本身有其较高的风险性。节度使的权力太大,在管辖范围内可以说就是名义上没有称王,但是上马管军,下马管民,军事,政治,经济大权都集于一身对中央政权来说就是非常危险的。所以一般节度使任职不会太久(离任的节度使一般也会召回京城任职便于控制),而安禄山到反叛时已任职平卢节度使接近十五年,范阳节度使接近十二年,河东节度使接近五年,这在其他十镇节度中是非常罕见的。当然对此要负最大责任的应该是唐玄宗和李林甫。一个是老皇帝怠政昏聩无节制的宠信,一个权相怕人争权争宠改变过去边镇节度使入朝为相的惯例,导致节度使久任专权。同时府兵制的全面瓦解,导致节度使麾下的军队和节度使形成了极强的依附关系,使安禄山牢牢控制了帝国最精锐的军队。再加上河北本身是北方产粮基地,安禄山囤积了大量的粮草,山西的盐,陇西牧场的马,这些都归安禄山管辖,你看看,反叛的后勤准备都齐活了。

第四,民族矛盾可以利用。这里指的是两个方面:一是唐玄宗酷喜边功,所以对周边地区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扩张性进攻。导致周边关系一度紧张。安禄山也是赌反叛之后,中央政府不敢或来不及抽调过多的边军。第二点也是更关键的一点是,安禄山在平卢和范阳盘踞多年,河北等地胡人众多,同时安禄山在胡人中形成了一股效忠于他的实力。在他的麾下本身就有非常多的胡人将领,再加上网罗了一批失意的汉族文人组成了智囊团。就在叛乱前夕,安禄山还一次性在军中提拔数千名胡人军官,替换了许多汉族将领,这使安禄山军中的胡人势力进一步稳固,其本人也更能牢固的掌握这支精锐。还有就是我们不要以为安禄山就一定是反面的残暴的不得人心的。其实在河北的军事割据势力中,安禄山是非常有影响力的。他死后,他的旧部从将领到士卒甚至称他为圣人。为他和史思明等人立祠,可以想象当时安禄山在军中和胡人中的威望。

综上所诉,可以看出安禄山的野心是随着个人权势的膨胀一点一点的滋长起来的。在反叛是,他个人已经对大唐朝廷的虚弱非常清楚,他个人所掌握的权力也使他拥有了强大的军事实力和充足的后勤保障。长期盘踞在范阳等三镇使其在军民之中都有较高的威信,这一切都促使了安禄山渐渐有了不臣之心。最后,安禄山较为惧怕的李林甫死后,唐玄宗的日益老迈,杨国忠上台后对安禄山的打压,和太子李亨的关系也不佳,再加上安禄山本人非常胖身体已经出现问题(叛乱不久就几乎已经失明),这些因素最终导致其在天宝十四年发动“安史之乱”,开启了连绵数百年的乱世。


围炉品茗人


从理论上看,安禄山应该是没有造反的实力。因为,当时大唐帝国共有十大军区,总兵力约60万。安禄山虽然负责关东三大军区,但总兵力加起来也只有18万左右,相当于帝国总兵力的三分一。

并且,当时大唐帝国在西北的三大军区(朔方、河西、陇右)总兵力就已达21万,这还不包括禁军的兵力。如果加上禁军的兵力,西北地区的兵力可达到25万。换句话说,仅西北军区的军事力量就足以压制安禄山。

更主要的是,大唐中央政府实际控制着二十多个省,而安禄山实际控制的范围不会超过四个省。一旦战争开始,双方所能提供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完全不可以同日而语。

从这层意义上来说,安禄山造反,等同于以卵击石。但问题是,安禄山却不这样认为。因为,虽然从军事上来说,不官是军队人数,还是军事素养,西北三大军区的实力都要远远高于关东三大军区。

所以,只要安禄山敢造反,大唐皇帝就可以大举将西北军调往关东,直接就可以把安禄山打残。但问题是,对于大唐帝国而言,大规模将西北军调往关东平叛,却存在着一个天大的隐患,那就是回纥、土蕃有可能趁大唐西北边防薄弱,大举率军南下趁火打劫,到时帝国的都城长安,可能都会受到回纥和土蕃的威胁。

再者,即便大唐皇帝能够通过一些政治受手段安抚回纥和土蕃,但问题是,如果西北三大军区在平叛的过程中选择出工不出力,或者也趁机闹独立,那大唐帝国的优势,自然也就荡然无存。

第三,大唐皇帝拥有绝对优势的前提,是江南和西南会坚决的站在大唐中央政府一边,如果安禄山叛乱后,西南和江南也跟着遍布叛乱,大唐帝国恐怕就只能是风雨飘摇。

所以,处于安禄山的角度,如果乐观的分析,显然会觉得,只要他敢造反,回纥、土蕃就有可能趁火打劫,而帝国的西北、西南、江南也会趁机跟着一块作乱,这样一来,大唐帝国当时就砖崩瓦解。

在这种背景下,安禄山只要行动够迅速、执行力够强大,就可以取代大唐帝国的。本来,对于造反这种事,人们通常容易把它想得非常乐观。而且安禄山的手下也都会极力劝说他,夸大他们的优势,总而言之,只要您造反,就能如何如何。这种情况下,安禄山终于忍不住选择了造反。

但遗憾的是,安禄山造反之后,开局虽然近于完美,但他希望出现的事,一件也没有出现,所以最后只能在绝望中垂死挣扎。



我是赵帅锅


安禄山河北营州人氏,自幼丧父,陏母改嫁杂胡而改姓安,其人自幼蛮勇有力,身材伟岸而号博杀呈勇。时边关大帅张守珪招兵买马,禄山被召入帐下,因边关凶险多鲜卑族,杂胡满蒙各族势力,多有纷争战事,几年拼杀下来,禄山由一个萌头悍夫,厉练成了校级军官,战功卓越,风头正盛,因一次战役失利,损兵拆将,张大帅不忍诛杀乃压禄山于大理寺,时丞相为李林甫和张九龄,禄山之罪当斩,李林甫上报玄宗,玄宗以为将才难得,想赦免,张九龄观禄山其人,大肚翩翩,贼眉鼠眼,必为宗室大患。乃力主严刑俊法。无乃圣上天恩而释之,从此一步登天,在李林甫护佐下,飞煌腾达,当上了将军节度使,由于安禄山情商极高,以杨贵妃为母,其肚大似🐷,身强力壮,确舞步轻盈,飞旋似燕。获的玄宗贵妃宠信,为其建府立制,权倾天下,欲望也逐步呑天,自贵妃为他洗澡后,更是春心荡漾,似飞火扑娥,为贵妃的美色而倾倒,一次仅强拥贵妃入怀,抓烂了乳房,由于玄宗偷欢于二小姨间,仅使禄山与贵妃有了几月欢情,美似夫妻,更加不可一世,昏庸无道的玄宗不顾群臣反对,任用他为三镇节度使,有二十多万大军听命于贼,禄山深知大唐军力布防,也进一步提拨任用了千余名将校,在权欲齐天的色诱下,安禄山终发动叛乱,横扫千里,大唐军于潼关建立防线,但玄宗不听忠言,令哥大帅出击,而导致大败,安史之乱历时约八年,安庆绪不耻其父与其妻司混淫荡,杀禄山与肚皮上,史司明怒怨安庆绪有杀之,史朝义有图谋不轨杀了史斯明,从此大唐一振不起,军阀割据,有又李希烈和吐番的入侵,,,幸有坋阳王郭子仪等一干老臣为大唐力保了半壁江山,苟延残存的度日如年。


94310417小云


安禄山造反既有偶然性,又有必然性。

经济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军事战争尤其如此,离开了这个基础的支撑,没有人胆敢轻易的以身试险。安史之乱是唐王朝时最大的一次社会动荡,也是大唐王朝盛极而衰的历史转折点。安禄山敢于兴兵作乱,向唐庭叫板,并非凭匹夫气血之勇,既是谋定而后动的结果,也与战争策源地可以为其提供充足粮饷与兵源有关。

安禄山发迹于河北,任平卢、范阳、河东节度使,柳城、云中太守, 押松漠、饶乐、渤海、黑水四府经略使,闲厩、陇右群牧使等职。身兼无数要职,加上唐玄宗对他的宠溺,安禄山自然会生不臣之心。

安禄山势力盘踞的河北地方,在隋王朝时就是产粮大省,到了唐王朝时更是加大了农田水利的建设,河北一跃成为重要产粮区。

据史料记载,天宝八年(749),天下屯田共收l,931,906石, 河北430,280石,占总数20%有余。粮食产量的提高, 河北成了有唐一代建立义仓、常平仓的主要地方。经多年积累, 到天宝八年,河北道正仓储粮1821546石,义仓储粮17544660石,常平仓1663778石。除正仓粮排名全国第三外,义仓、常平仓储粮均 居全国第一。

有了充足的粮饷,安禄山才会甩开膀子造反。

盐,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无巧不成书的是,河北于此得天独厚。上古时期的黄帝与蚩尤之间的爆发的战争,就是为了争夺河北涿鹿地区的盐而大打出手的。盐虽属专卖,控制在中央手中,但战端一开,河北的盐业自然会落在安禄山的手中。

冷兵器时代,衡量国力的标准无过于人口的多寡。天宝元年的人口普查显示: 河北道户数1487503, 仅次于河南道;人口10230972,为全国第一。

无数次的边境战争,使得大批流离失所的游牧民族内附。而这些自幼弓马娴熟的边民自然是最好的兵员补充对象。史载,“自燕以下十七州,皆东北蕃降胡散诸处幽州、营州界内,以州名羁糜之,无所役属。安禄山一切驱之为寇,遂扰中原。”

唐玄宗还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将唐廷最大的牧马场“陇右牧场”拱手送给了安禄山。有了这些高质量的马匹,擅长奔袭作战的安禄山如虎添翼。安禄山叛乱后,名将哥舒翰临危受命守坚守潼关,不肯出击,既有老成持重避敌锋芒的考虑,也是实在因缺少马匹,无法与安禄山抗衡。

就在安禄山心痒难耐、踌躇满志时,唐玄宗又昏招迭出,居然恩准安禄山在河北自己铸钱。安禄山拥有铸币权, 虽不能完全解决全部战争的经费, 但至少有了叛乱的启动资金。加上安禄山出生掮客,天生长袖善舞,早于此前“潜遣贾胡行诸道,岁输财百万……阴令群贾市绵采朱紫服数万为叛资。”

有钱有权、有人有马、有盐有粮,安禄山不造反岂非是辜负了养虎为患的唐玄宗?说杨国忠逼反了安禄山,那只是表象,至于说安禄山起兵造反是冲冠一怒为了抢夺杨玉环则纯粹是扯淡了。没有了坚实的物质经济基础,造个屁反?当然,既抢了唐玄宗的花花江山,又可以顺手夺了他的心爱女人,搂草打兔子,何乐而不为?


唐风宋月


安禄山的重要谋士严庄、高尚二人,在鼓动其造反时,认为安禄山胜券在握。在一片繁荣的情况下,大唐盛世其实吹弹可破。很多时候,不是勇气的问题,是实力和形势,更有安禄山日益膨胀的野心。

一、史书中明确描述的,安禄山久经准备,实力强大

天宝元年,安禄山即担任平卢节度使,后来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算上其开元末年担任兵马使的日子,安禄山在军中享有高位已经二十年了。这二十年的安禄山,在唐玄宗面前表现得像个粗直的胡人,像个弄臣,而其实呢,他已经进行了长期的军事准备。当然,这种军事准备可能最初并不是为了造反,而是为了防备边患,但从客观上说,都演变成为了他造反的资本。

1、强大的军力。天宝十四载,安禄山造反起兵时,有胡汉军队十五万,这都是精锐中的精锐,其实安禄山所掌控的军力还不止这些,毕竟还要留下一些军队防备唐军从朔方来攻他的后路。而唐朝呢,能征善战的军队都在安禄山所掌控的北部边防线上,在哥舒翰所掌控的陇右、河西边防线上,在北庭、安西的西域地带,唐朝河北、河南,乃至长安所在关中的防御极为空虚。后来,唐朝临时组织起二十多万的大军对抗安禄山叛军,但这支军队都是都市中的普通市民,遇到安禄山的军队一战而溃,也就很正常了。

2、能征善战的将领。安禄山手下有一批极能打仗的将领,这些将领都是安禄山亲自从底层提拔起来的,因此对安禄山十分忠心,其中不但有史思明、蔡希德等在后来战争中证明了战斗力的骁将,还有后来河北三镇的开山祖师,甚至薛仁贵的后代薛嵩也在安禄山手下。而唐朝呢?玄宗末年,唐朝体制上已经极为腐败,僵硬固化,给年轻将领的晋升道路极窄,若想从禁军中找个出路,可禁军更是烂透了,裙带、吃空饷、残害新兵的事件普遍存在,唐朝除了从边兵中找统兵大将,其实没有其他办法。后来呢,率军抵抗安禄山的高仙芝、封常淸、哥舒翰,包括郭子仪、李光弼,都是边兵大将。

3、充满野心的谋臣。安禄山手下,严庄、高尚、高邈、何千年等人,都是智能很高、但不讲道德的人,他们极力鼓动安禄山造反,也给他提出了许多现实可操作的诡计,安禄山有些采纳了,有些没采纳。而朝廷里面,却是杨国忠这类狂妄自大,善于搞政治斗争,却缺乏远见和军事谋略的人。

4、长期和充沛的物资准备。十多年里,安禄山以巩固边防和征讨北方叛乱为由,通过合法、非法各种手段,积累了大量物资、军械。而唐朝呢,特别是在内地,因为太平久了,人不知兵,武器入库,到叛军打来时,有些城池冲忙掉出武库的军械来用,结果要么朽坏了、要么士兵都拉不开弓。

正因为有这些一眼可见的原因,严庄、高尚认为,安禄山可以轻易攻下长安。

二、史书中需要总结的、没有明确提到的,或干脆隐讳的原因

大概有以下几点

1、需要从其它资料中总结,即唐玄宗晚期的执政已经十分腐败。史书中明确说到唐玄宗晚年宠幸贵妃、修仙练道,不问政事,将朝政交给李林甫,坐看安禄山壮大。这些说法,其实不可全信。因为没有一个帝王,能够在放弃最高权力后,还能获得自身安全的。玄宗晚年虽然怠政,但不可能放弃对朝廷重要事务的掌控。但不得不说,玄宗晚年的政治已经十分腐败,问题相当严重。最大的问题,一是玄宗出于享乐、荣耀所需,对百姓日益加大的盘剥。二是朝廷渠道对中下层官员、将领的关闭。正因为如此,安禄山在河北一带其实得到了一部分人的跟随,他的许多文臣武将曾经还是唐朝的中下级官员。

2、没有明确提到或干脆隐讳的是,玄宗其实已经在对安禄山下手了。通常认为,是李林甫坐让安禄山壮大,杨国忠又逼反安禄山。其实呢,玄宗已经在对安禄山下手了。这点,玄宗当然不怕世人知道,但他儿子唐肃宗可不想这样。毕竟,唐肃宗是自立为帝的,若没有正当理由,他这种作法是会招到儒家批判的。于是,肃宗将他老子玄宗塑造成一个年老昏庸、毫无作为的形象。但毕竟他是玄宗之子,又不能把玄宗贬得一无是处,于是,按照玄宗旨意行事的李、杨二人被拉出来垫背,毕竟这二人可是肃宗的仇人。安禄山在起兵前,其实已经感受到了来自玄宗的巨大压力,想起前有王忠嗣等人的结局,安禄山便起兵了。


星火辰


安造反时,大唐已经开始出现颓势了,说白了当时的大唐已经处在山顶往下滑的状态,这时候只需要一个人用把力一推,大唐就会瞬间跌入低谷,很明显这个人就是安禄山,看出这一点的不止他一人,整个大唐都在低落的边缘,看似盛世的表面是底下不断的暗流涌动,要说安禄山的勇气,一来自于他多年的苦心经营和手握的雄兵,二来自于他对当时大唐实际情况的研判,很明显这两个理由都够正确,不然也不会在瞬间将盛极一时的大唐推入深渊。


历史有风


盛世是表相,主昏臣已庸,

不复开元初,君明臣忠贞。

玄宗几任相,每况愈下行。

只求顺己意,加上会积银。

承平已日久,汉人武气平,

守边多外族,其心非忠君,

有奶便是娘,与唐不相亲,

一旦机缘够,难免起异心,

况复奸相激,形势难逆行。

事起昏招数,贼势遂难平。





逍遥子三阳开泰


节度使安禄山也是当时人物,手握重兵霸占一方,对于阿谀奉承上位的杨国忠当然是看不上眼的;然后就是这样一个溜须拍屁钻营的杨国忠竟然不分轻重缓急想拿安禄山开刀,经常向玄宗说安禄山有谋反的野心和迹象,想借玄宗之手除掉安禄山。最终逼急了安禄山,发动了以讨伐杨国忠为名,行夺取皇位之实的叛乱。

没有想到,如此小人竟然能够在历史的关键节点上变成一个重大事情的起爆点,可惜可叹啊!


福缅科历史发明


安绿山在长安住了一年,做天子的诱惑,长安的几个兵,早已不放在眼里,下决心造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