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座博物館藏有光緒年的“考卷”,試題竟讓現代人沒法回答

在古代,國家選賢舉能的方式有很多,但影響最為深遠的莫過於科舉制度了,它起於隋朝,終於清朝,在一千多年間為推動歷史的發展、社會的進步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這座博物館藏有光緒年的“考卷”,試題竟讓現代人沒法回答

這座博物館藏有光緒年的“考卷”,試題竟讓現代人沒法回答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小編今天就給您說一張試卷,它是清光緒乙亥年的鄉試題卷,上面還有原汁原味的科舉試題。那麼這張試卷長什麼樣,上面的試題難不難,現代人究竟能答多少分?下面小編就來給您揭秘。

如今,這份珍貴的鄉試題卷,就珍藏在陝西省歷史博物館。據工作人員介紹,該文物是上世紀50年代時,由一位國學大師無償捐贈的,雖然鄉試題卷是一張紙,但其中所蘊含的歷史意義卻是重大的,它甚至完全可以改變當時學子一生的前途和命運。

下面,小編就跟您說一下,科舉考試的正常流程:

這座博物館藏有光緒年的“考卷”,試題竟讓現代人沒法回答

這座博物館藏有光緒年的“考卷”,試題竟讓現代人沒法回答

首先是童試,考生成績合格之後稱之為秀才,然後才有機會繼續學習,所以“童試”可以理解成是我們現在的小學入學考試;

接著是鄉試,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的省城舉辦,而且只能由秀才參加,在考生成績合格後稱之為舉人,可以理解成如今的中學入學考試;

接下來是會試,每三年一次,在京城舉辦,只能由舉人參加,在考生成績合格後就稱之為進士,也就是類似於我們現在的高中入學考試;

最後是殿試,每三年一次,由皇帝親自命題,只有進士才能參加,這也是科舉考試的最高等級,而殿試的前三名,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狀元,榜眼和探花,類似於我們現在的“高考”。

這座博物館藏有光緒年的“考卷”,試題竟讓現代人沒法回答

由此可見,在我們的求學道路上,還是可以找到一些科舉考試的影子,但是其中的差別也還是很大的,下面小編就結合這份鄉試題卷,給您說一下這裡面的區別。首先,看這些卷子上的經典名句(考題):

“安土敦乎人。故能愛。”《周易·爻辭上》

“其惟吉士,用勱相我國家。”《書·立》

“以介我稷黍,以穀我士女。”《詩經·小雅》

“晉侯使韓起來聘。”《左傳》

“善問者如攻堅木。”《禮記》

這座博物館藏有光緒年的“考卷”,試題竟讓現代人沒法回答

我們可見看到,鄉試所考察的內容,基本就是學生對《四書五經》內容的理解,並根據這些遴選的句子,寫一篇或者幾篇文章,以此來解讀這些句子的具體內容,並通過解釋這些句子的意思,來表達自己對時政、修身,識人和用士等等的思想和看法。如果考生寫的文章有廣度有深度,就可以通過考官的篩選,如果寫的文章,只是敷衍了事,那就趁早回家再複習複習吧。

正所謂術有專攻,讓學習數理化的現代考生,去答這張需要極強古文功底的試卷,不答零分都算偷著笑,想中舉估計是沒有多大的戲了,如果換句話來說,試題寫的都是啥,意思都搞不明白,根本沒法回答。

雖然科舉考試廣受詬病,除去它禁錮了人的思想,讓一個優秀的人才,十幾年,幾十年浪費在八股文章中,得不到全面的發展之外,而科舉考試的另一方面,我們也不得不承認,科舉考試確實為寒門學子提供了一條相對“公平”的“魚躍龍門”的通道,使得人人都有晉升和改變的機會,特別是那些有才能、沒背景的寒門學子,所以在這一點上,科舉還是值得肯定的。

這座博物館藏有光緒年的“考卷”,試題竟讓現代人沒法回答

如今,科舉已經成為了歷史,它好也罷,不好也罷,我們也都回不去了,所以還是要珍惜當下的教育機會,腳踏實地的認真讀書和學習……另外,如果讀者們對這張鄉試的考卷感興趣,一旦有機會,也不妨去陝博看看,或許一睹真容,更能給人帶來一種身臨考場的感覺。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劉立江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