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减负是“阴谋论”?没有谁的孩子可以“躺赢”

网上看到过一句话,“在美国,7岁以后的人生都很艰难。但是,在香港3岁以后的人生就开始艰难了!”。



内地的朋友圈时不时冒出一篇“爆文”,文章里刻意渲染所谓外国人的“快乐教育”。仿佛在遥远的地方,真的有那么一个地方,孩子们无忧无虑地成长,不用“书山题海”,不用“补习班”,不用周末、寒暑假泡兴趣班。知识和阅历就会主动“投怀送抱”,轻轻松松就能成长为一位博学多才,聪明能干,前程远大的精英人才!


教育减负是“阴谋论”?没有谁的孩子可以“躺赢”



那么在现实中,真正的精英教育是怎样的呢?

在香港有一句话流传甚广:

在香港,不做两件事,你会活得很潇洒:

1.不要买房子;

2.不要生孩子。


在香港,孩子的同龄人都同时上五六个兴趣班,5、6岁的宝宝累的像个创业初期的CEO。

看到这样的情况,难道你不会为娃担忧?


教育减负是“阴谋论”?没有谁的孩子可以“躺赢”


万一她30岁的时候跑来问我:为什么隔壁的艾玛的朋友圈那么精彩,而我的日子又穷又忙?

难道我要慈祥地抚摸着她的头说:傻孩子,因为你已经拥有了一个快乐的童年呀!

在香港,一个小学生,会讲普通话、粤语、英文,还在努力学习日语;会武术、钢琴、花样滑冰,也会编程、下厨、接电路板,我一点都不奇怪。因为甚至有的孩子已经早早开始计划上大学的相关事项,让自己一步都不能走错。

香港中产家长这么“推娃”,并不是奢求孩子站上诺贝尔领奖台。

如今的香港父母这么努力推娃,大家心里碎碎念的,仅仅是让他/她以后,至少能维持现在的生活水平。

维持现在的生活很难吗?

窃以为并不简单。

在香港,收入越高的家庭,孩子的成绩越好,是不争的事实——名校46%新生都是富庶家庭。


以内地为例,说个让人肝颤的数据,2018年的高考600分以上的超过34万人,是去年的两倍多。


教育减负是“阴谋论”?没有谁的孩子可以“躺赢”



不是现在的孩子不够努力,也不是后代的智商出现了退化,而是全世界好学校的入场券,全都越来越贵了——

从前想上国内211,只需要送到毛坦厂头悬梁锥刺股就有戏,

如今想上世界top100,能掏出SAT2000分成绩的孩子不稀奇了,需要的都是成绩之外的亮点。


在这个AI横行、知识更新迅猛的时代里,孩子们的未来需要既有知识能力,又有学习能力,还有社会能力。尤其是后两种能力,才是他们未来安身立命的核心竞争力。

而能力这个东西,除了天生异秉,都需要后天发展的,那就要花时间。要想发展学习能力,就要确保除了做作业、刷题、学习某种技能之外,还有时间阅读、观察、思考、提问、讨论、....最重要的是保持好奇心和学习热情。

要想发展社会能力,就要花时间去接触人、接触社会,要跟小朋友玩,要会做家务、买东西,要跟家人朋友邻居同学老师陌生人打各种交道、处理各种问题,不断积累自己的人际经验和社会能力,等等。


教育减负是“阴谋论”?没有谁的孩子可以“躺赢”



对孩子来说,天资和勤奋缺一不可,如果现在沉浸于享受“廉价的快乐”,未来就大概率只能接受“廉价的人生”。没有谁能够轻轻松松“躺赢”,未来每一处成功与辉煌,都必须从小开始打基础,为自己的知识和阅览做积累。

对家长来说,关爱孩子的成长,除了要陪伴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还必须为孩子做好规划和引导,帮助孩子选择一条更好的求学之路。内地优质教育资源短缺,为了让孩子们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必须寻求更好的教育机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