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忙碌,最好的養生方式被你遺忘!專家:看似枯燥,實有大益!

古人說“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一個健全的人需要有兼濟天下的胸懷,更要有獨善其身的智慧。大凡名垂青史的哲人、墨客,並非全有兼濟天下的業績,卻都有獨善其身的追求。可見,“獨”是常與才思、哲理相伴的。確是如此,

獨處並非如現代很多人所認為的那麼消極與可怕,而是明白地生活的一種藝術,唯有懂得獨處藝術的人才能有自己的靈魂生活,才會有深邃和冷靜的生命。現代社會中很多人的浮躁、不安正是由於不懂獨處的智慧,如今,不懂獨處藝術已經成為這個社會的大問題了。

因為忙碌,最好的養生方式被你遺忘!專家:看似枯燥,實有大益!

我們知道,人是社會性動物,需要人際,需要愛與被愛,沒有人能承受絕對的孤獨,更沒有人能承受生命的空虛。所以每個人都不能離開人群而健康地活著。而不懂獨處藝術的人,剛觸碰獨處時,首先體驗到的便是孤獨與空虛交織在一起所形成的不知所措。趨利避害是所有生物的本能,所以迴避獨處也是人之常情。物質的豐裕讓人避開了寒冬酷暑,四季的氣溫逐漸趨向於適合人體的氣溫;讓人們避開了苦澀的食物,而趨向更可口的食物;也讓人避開了獨處,而通過不斷追求人際、各種刺激物等來填充內心的空缺。然而這並不是好事,看似充實而華麗的外表始終掩飾不了內心的空虛、焦躁,甚至是對自己的畏懼與無力感。

現代研究證明,那些苦澀的食物往往更有益於人體的健康,同樣生活中適量的、看似枯燥、無力、恐懼的獨處,也是生命和健康生活所必需的。

獨處並非狹隘意義上的獨自一個人,它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只要您願意,即便身處喧鬧的環境,您也可以獨處,享受屬於自己生命的那份寧靜和恬淡。

1.獨處也絕非孤獨

通常意義上的孤獨是一種想要逃避卻又無可奈何的、無助的情感體驗,而獨處則是一種主動的、且有益充實生活和調節身心的積極措施。

2.獨處也非孤僻

可以說孤僻是一種心理缺陷。孤僻的人排斥自己以外的一切人和事,將自己封閉起來,對外界的一切都敏感且懷疑。這樣的人,其實對於自身的一些部分也是否定、拒絕且排斥的,他將那些部分投射到外部的世界,藉由對外界的排斥來排斥那部分不受歡迎的自我,並緩解那種自我排斥帶來的焦慮和緊張。當然,這樣並不能解決問題,否定帶來的焦慮、緊張不會就此消失。這種人往往異常的孤獨、不安且沒有安全感。獨處不是這樣。它是暫時離開熙攘的人群,迴歸自我,就像和自己好友交談一般,和自己交談,主動尋覓內在的自我,認識自我的一切喜樂悲苦,認識自己的追求等。它就像不排斥和自己的交往一樣,也不排斥和其他任何外人的交往。

只有這種深度的自我交往,才能不斷增進對自己的瞭解和理解,在瞭解和理解中逐漸形成清晰的自我概念。也只有這樣的坦誠相待,才能逐漸清楚意識到自我中不足和自己不合理的成分,並敢於直面缺陷,並不斷根據客觀條件做出更合理的調整,讓整個身心更協調,也讓整個人格不斷完善和成熟。

只有這種深度的自我交往,人們才會在人格不斷完善和成熟的基礎上變得更加獨立,這種人性上的獨立才是真正的充實,脫離依賴的充實。越是那些依賴的人,越是害怕獨處,越是無法擺脫空虛的纏繞。

因為忙碌,最好的養生方式被你遺忘!專家:看似枯燥,實有大益!

3.獨處並非消極的退縮

人在深度獨處的時候,才能卸下那在人際交往中從不拆下的面具,持一種客觀而公正的態度對待自己和他人,並從一種理性的角度去思考生命中的各種關係與各種事物。具備這種客觀、理性的思考,人才能在人際中更有效地表達自己,更有效地和他人交往。也正是這些客觀、理性的思考才能估量靈魂的深度,丈量生命的寬度並確定自己的定位,並根據自己的目標和此定位不斷自我調整,使自己整個身心和人格日趨健全,不斷提升個人的魅力。

4.獨處也是關愛自己的必經之路

一個不懂得自己愛自己,而光靠他人的愛來餵養自己的人是岌岌可危的。真正的愛,必須是源於內心的認同。而這內心的認同,就需要坦然地認識並接納自我。沒有獨處,人生就不會自知;沒有獨處,人只是在自我回避,自是談不上自我接納。所以說,生命需要深度,而這深度便是恰到好處的獨處。人暫時離開喧鬧的人群,讓疲憊與聽他人的耳朵和靈魂得以暫時的休息;也讓整個人在寂靜的心靈世界中將靈魂無限伸展,觸摸並確定自身存在的價值和生命的真諦;傾聽靈魂的喜怒哀樂及其思想,感知它的力量,也即自己生命最本真的力量,體驗自己內心那奇妙、安詳而完整的世界,接納它所給予的種種寧靜與靈感。

因為忙碌,最好的養生方式被你遺忘!專家:看似枯燥,實有大益!

人生在世,除了睡眠,大多數時間都在和他人或工作打交道,而在交際過程中,人總在帶著一定的面具,扮演一定的角色,做一些並非源於自我真實意願的事情。那最最真實的自我總被壓抑在深處。獨處,便是與之溝通,讓它的情緒、力量有所宣洩。這樣,生命才不會積累太多的情緒和壓抑,才不會積怨成疾。

獨處,超越物質世界去審美,去陶醉於真實自我的快樂、寧靜。獨處,您可以積極的思考,可以主動去體驗,可以什麼也不做,而只是迴歸本真,給生命留白——靜靜地休息。人生需要這樣的靜謐,需要這樣內在的交流和生存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