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仁堂過期蜂蜜“後遺症”:被罰1400萬+,一眾高管被免職

豬年伊始,同仁堂(600085.SH)即因年前的“過期蜂蜜事件”收到相應監管機構的行政處罰。

2月11日晚間,同仁堂發佈多份公告,表示江蘇鹽城市濱海縣市場監管局以及北京市大興區食藥局已經完成相應調查,作出了相應行政處罰。除了被沒收違法所得11.17萬元以及沒收蜂蜜3300瓶外,同仁堂還被處以罰款1408.83萬元。

《國際金融報》記者注意到,同仁堂已在公司官網連續發佈了兩則聲明,除表示歉意外,聲明還稱將對2018年10月以後標示為“受託方:鹽城金蜂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鹽城金蜂’)”生產的瓶裝蜂蜜再次進行全面核查。

這一措施何時將開展?記者就此採訪了同仁堂方面,不過截至發稿,其並未給到回覆。

同仁堂過期蜂蜜“後遺症”:被罰1400萬+,一眾高管被免職

排查整頓委託加工

2018年12月15日晚,江蘇廣播電視總檯城市頻道的《南京零距離》欄目率先在微博發佈視頻,曝光同仁堂蜂蜜的委託生產商——鹽城金蜂在生產同仁堂蜂蜜時存在諸多違規行為。(延伸閱讀:多款產品下架,過期蜂蜜“蜇傷”同仁堂)

2018年12月16日當天,同仁堂緊急發佈《致歉聲明》以及《澄清公告》,稱公司已經啟動對該事件的深入現場調查。

根據同仁堂的最新公告,濱海縣市場監管局經調查認定,同仁堂蜂業部分經營管理人員在鹽城金蜂進行生產時,存在用回收蜂蜜作為原料生產蜂蜜、標註虛假生產日期的行為,違反了《食品安全法》有關規定。目前,大興區食藥局已經決定吊銷同仁堂蜂業食品經營許可證。

同仁堂方面坦言,此次過期蜂蜜事件將對其業績造成影響。

據悉,事發後,同仁堂蜂業已於2018年12月26日起將相關涉事的全部瓶裝蜂蜜進行了下架封存;濱海縣市場監管局、大興區食藥局已將涉事庫存產品予以沒收;按照大興區食藥局認定的已流入市場的涉事產品,同仁堂蜂業依法召回;對於所涉產品的經銷商,同仁堂蜂業將按合同承擔相應責任。

“根據上述處理,並充分考慮未來業務調整及相關資產處置,預計將減少同仁堂蜂業 2018年度營業收入約1456.29萬元,減少利潤總額約11266.61萬元;預計將減少本公司2018 年度營業收入約 1456.29 萬元,減少利潤總額約11266.61萬元,減少歸屬於母公司淨利潤約 5778.65 萬元。”在公告中,同仁堂方面這樣表示。

此前,一位不願具名的食品行業人士曾向《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同仁堂的這一過期蜂蜜事件儘管是委託生產企業存在不規範行為,但對終端消費者來說,其最終認準的還是品牌企業。一定程度上來說,這是企業自身在品質監管等方面存在疏漏。

同仁堂方面此次也坦言,“蜂蜜事件”的發生,暴露出公司對合作企業及委託加工業務監管不到位的問題

據記者瞭解,除去瓶裝蜂蜜以外,同仁堂此前還有食品酒系列採用委託加工模式,2018年收入2096萬元、利潤115萬元。目前,同仁堂方面已經停止所有委託加工生產,進行全面徹底的排查整頓。其稱公司正在開展全系統的質量大排查和專項整治工作,並對所有下屬合資合作企業現行的管理模式進行全面梳理和評估,以便切實提升管理,加強管控。

多名高管遭免職

作為創建於1669年的全國中藥行業知名老字號,同仁堂也曾數次因產品問題備受關注。

比如,在2017年初,就有媒體報道稱,北京同仁堂一年六次登上質檢黑榜。

報道指出,北京同仁堂(亳州)飲片有限責任公司生產的炙甘草在天津市抽驗結果為含量測定項目不符合《中國藥典》2015 年版一部相關規定,其生產的(燙)骨碎補在貴州省抽驗結果為不合格,其生產的熟地黃在湖北省抽驗結果為含量測定不合格等。

2017年3月,同仁堂為此專門發佈了《澄清公告》。

與此前相比,同仁堂此次的舉措更顯力度。除了召回產品以及內部核查外,此次同仁堂還對“蜂蜜事件”相關責任人員作出了處理。

根據同仁堂2月11日晚的另一份公告,基於該“蜂蜜事件”,公司認為總經理劉向光、副總經理張建勳、副總經理宋衛清嚴重失職,對此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違背了高級管理人員對上市公司勤勉盡責的義務。經控股股東中國北京同仁堂(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提出,同仁堂董事會審議,認為上述人員不再適合擔任公司高級管理人員職務,同意對劉向光、張建勳予以免職;免去宋衛清副總經理職務,工作另行安排。

此外,同仁堂還責成同仁堂蜂業對相關人員進行處理,同仁堂蜂業董事長張建勳、總經理張闊海、副總經理王志永、韓會秀、胡豔紅、鹽城金蜂廠區負責人王志軍被予以免職,副總經理寧尚勇被進行誡勉談話。

據稱,鑑於同仁堂蜂業違法行為帶來的不良影響以及後續可能帶給同仁堂帶來的不確定性風險,控股股東同仁堂集團提議,由其受讓同仁堂所持同仁堂蜂業股權。不過,對於這一提議,同仁堂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這一事項尚需要經過上市公司的有關審議程序。

“這次同仁堂的這個處理力度,可以說是少有的。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也凸顯出國家對整個食品安全的重視程度以及對消費者的權益保護。從監管層面的舉措來看,這次其實有點像殺一儆百。對於整個中國的食品安全和食品產業結構的提升,(這次的事件)都提供了很好的指導性的意義和標杆性作用。” 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朱丹蓬認為,當前,一些老字號存在整體機制以及品牌、產品老化的問題,而消費端又在不斷倒逼老字號進行產業升級,這導致他們的生存情況都不是很理想。一旦這些老字號品牌被曝出存在違規行為,將對其帶來進一步衝擊。

(國際金融報記者 王敏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