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收過期蜂蜜:同仁堂「仁義」何在?

回收過期蜂蜜:同仁堂「仁義」何在?

同仁堂蜂業承認存在監管不力和失察責任。

文:華祥名 賈賢康

兩位女工嫻熟地撕下一張又一張蜂蜜瓶上同仁堂的標籤,隨手將之丟到早已堆積如山的垃圾桶裡,鏡頭一轉,又是幾位女工正在把瓶中蜂蜜一點一點往外擠向一個白色的大桶,桶中泛黃、濃稠的蜂蜜彼此黏合在一起,形狀怪異……

這樣的場景,發生在一條12月15日 @南京零距離 官方發佈的微博視頻裡,似乎正在控訴一場無聲罪惡的發生。

視頻曝光了北京同仁堂蜂蜜的生產商鹽城金蜂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涉嫌違規生產食品蜂蜜。大量過期、臨近過期的蜂蜜被回收,表面宣傳是“退給蜂農養蜜蜂”,實際上是送入原料庫。

百年老字號突然爆出的醜聞,讓所有人都猝不及防。

同仁堂也慌了神。16日,同仁堂連發兩條公告回應過期蜂蜜事件。

同仁堂在公告中表示,同仁堂蜂業系公司投資下屬子公司,同仁堂持股比例為51.29%,而鹽城金蜂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為同仁堂蜂業食品蜂蜜的受託加工生產單位。同仁堂蜂業在委託生產過程中存在監管不力和失察的責任。

12月17日,受“過期蜂蜜”事件影響,同仁堂(600085)開盤大跌4.33%,至28.71元,市值瞬間蒸發16.59億元。

這家創辦於康熙年間的老字號,歷經300年風雨飄搖而始終屹立不倒,並以其優質產品久聞於世,如今年關將近,倏忽而至的醜聞不僅為同仁堂的前景蒙上了一層厚厚的陰影,也讓人不禁感慨唏噓:

倚老賣老?百年老字號同仁堂再次遭遇了信任危機。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良心企業形象的垮塌,也非一次過失所能造成的。

同仁堂最近幾年其實一直深陷產品“質量門”的漩渦中。

三年前的深圳,一位名叫曾照興的“打假人”,購買了數盒產品成分中註明含有驢皮的北京同仁堂食用阿膠,當時的曾照興注意到這款阿膠的批號很特別,“相比起其他阿膠的健字號或者藥字號,這款阿膠只有食字號。”

於是,在2015年,曾照興在深圳市寶安區北京同仁堂專櫃,購買了數盒產品成分中註明含有驢皮的北京同仁堂食用阿膠(紙盒版)。

按理說,阿膠不該有食字號。當曾照興以自己購買的食用阿膠生產批准號問題為由向法院起訴時,他遭遇了敗訴——“他們的理由是,這是相關部門特批的情況。”

於是,有“職業敏感”的曾照興,多了個心眼,花了2000多塊錢,自費向深圳市計量質量檢測研究院送樣檢驗了該款食用阿膠——數日之後,檢驗報告下來了,他大吃一驚的是,在這份檢驗報告上,該款名稱被標註為“食用阿膠”的250克樣品,蛋白質含量74.3%,其中驢、馬、牛、豬DNA成分檢驗項目的檢驗結果:檢出牛、豬DNA成分,並未檢出驢、馬DNA成分。

“我完全沒辦法想像,(阿膠)檢測出來的結果,沒有驢的DNA,反倒是有豬跟牛的DNA。”

當時我就懵了。”曾照興說,雖然也曾看到過媒體的相關報道,比如利用其它動物皮、或者劣質的驢皮邊角料熬製阿膠繼而出售,但那都是些小作坊的小產品,沒承想問題會涉及到如此大的廠商,並且情況會這麼讓人意外,他認為:“這個檢驗結果,只能說明這是假阿膠!是欺騙消費者。”

這便是當年曾轟動一時的“同仁堂假阿膠事件”,在2016年,同仁堂還六次登上質量黑榜,其中還包括一次銷售劣質藥品。

這六次分別是:

2016年2月:山東省抽驗,翻白草性狀不合格;2016年8月:四川省抽驗 “加味左金丸”產品裝量差異登“黑榜”;2016年10月:同仁堂淄博藥店銷售劣藥被罰;2016年10月:湖北省抽驗 熟地黃含量測定不合格;2016年12月:貴州省抽驗 ,“(燙)骨碎補”產品不合格;2017年2月:天津市抽驗,炙甘草含量測定項目不合格。

在新聞曝光後,當時的同仁堂也是緊急發佈通告澄清,撇清所有涉事產品與自己無關,稱報道中所提及的這些劣性產品均非本公司產品,而是集團公司下屬的其他公司所為。

把鍋甩給了“臨時工”,再經過多方運作,事件最後平息了下來,關於同仁堂產品的負面消息也逐漸無人問津,直到近日“蜂蜜門”事件的發生,再次引起了輿論的軒然大波。

世事總是變遷無常,難以捉摸。誰能想到曾經的良心企業與如今產品問題頻發的企業是同一家,這讓人不禁想問:同仁堂到底怎麼了?

答案是:龐大的利益訴求讓現在的同仁堂已不是過去的同仁堂了。

原來在當今市場上,只要是打著同仁堂招牌的產品,價格往往就能遠高於市場上的同類產品。

同仁堂作為我國中藥行業的一塊金字招牌,其商標卻被大股東和其他相關上市公司共享。

簡單梳理一下同仁堂旗下的市場產品,其中包括:藥品、醫院製劑、保健食品、保健食品、食品甚至化妝品,涵蓋面可謂豐富。而且許多產品直接使用同仁堂的名稱,如同仁堂緊緻活膚面貼膜、同仁堂紅糖薑茶等等,這讓同仁堂品牌管理相當零碎化,一旦單一產品出現問題,整個同仁堂品牌都會受到波及。

除此之外,盲目追求規模的擴大,也是同仁堂當下產品問題頻發的根源之一。

近年來,同仁堂不斷擴張,已由當年的藥品生產銷售企業,變成成六個二級集團、三個院、五個直屬子公司的主體架構,涵蓋現代製藥業、零售商業和醫療服務三大板塊。截至2017年末,其擁有藥品、保健食品等六大類產品2600餘種,36個生產基地。

所謂“貪多嚼不爛”,同仁堂在近些年裡迷信規模的力量,只看得見規模擴大帶來短期利潤的突飛猛進,卻完全忽視了在這高速的規模擴張中,經營管理上的滯後。

這種冒進和急躁,到最後只能釀成企業之殤!

據說少年康熙曾得過一場怪病,全身紅疹,奇癢無比,宮中御醫束手無策,康熙心情抑鬱,微服出宮散心,信步走進一家小藥鋪,藥鋪郎中只開了便宜的大黃,囑咐泡水沐浴,康熙按照囑咐,如法沐浴,迅速好轉,不過三日便痊癒了。為了感謝郎中,於是康熙寫下“同修仁德,濟世養生”,並送給他一座大藥堂,起名“同仁堂”。

而這位郎中留下了一句堂訓:“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

這裡的修合一詞,是一個有關中藥採製過程的術語。修,指對未加工藥材的炮製;合,指對藥材的取捨、搭配、組合。修合就是指中藥的採集、加工、配製過程。

中藥的對藥材的取捨、搭配、組合雖然沒有人看見,但是要對病人負責,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因為做的一切都上天都會知道。

希冀同仁堂能重溫“堂訓”,守住企業底線,莫再越雷池一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