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甘肅】被遺忘的小月氏

【溯源甘肅】

被遺忘的小月氏

【溯源甘肃】被遗忘的小月氏

陽關故址(資料圖)

【溯源甘肃】被遗忘的小月氏

資料圖

甘肅日報特約撰稿人 劉全波

每當人們談論起歷史上的民族遷徙,總是將鼎鼎有名的遷徙者記下來,因為他們一向被認為是向新世界進軍的先鋒,是開拓新疆界的英雄,而那些不遷徙者終因默默無名而被遺忘,這些被遺忘的沒有話語權的不遷徙者,其實對歷史同樣重要,甚至更加值得我們關注,比如小月氏。

歷史文獻中的小月氏

本居敦煌、祁連間的月氏,由於受到匈奴的打擊,大部分或者說主體西遷了,但是絕對不是全部。在月氏第一次遷徙的時候,敦煌、祁連間就有小眾不能去者,保南山,號小月氏;在月氏第二次遷徙的時候,更有一部分沒有名號的部眾,留在了巴里坤草原,再就是伊犁河、楚河流域,以至於班固的《漢書》中都說“烏孫民有塞種、大月氏種”。這些留居原地不曾遷移的月氏人,經常被人遺忘,但是他們是歷代民族遷徙過程中的不遷徙者的代表,他們其實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他們是月氏文化的保有者,他們的不遷徙,使得他們所保有的月氏文化和新的部落、民族與國家的文化逐漸融合;他們是月氏文化的本地傳承者,他們的存在,實現了月氏文化與其他文化如匈奴文化、烏孫文化、漢文化等的融合。

《漢書·霍去病傳》記載了西漢元狩二年(前121)霍去病第二次出兵河西時的情況,霍去病所帶領的軍隊與小月氏發生了軍事衝突,這支小月氏應是月氏西遷時期留在敦煌、祁連間的餘眾,這支小月氏的具體聚居地在居延附近,但是具體此居延指的是居延縣、居延澤、居延置還是居延水,多有不同的解釋。

《漢書·趙充國傳》兩次記載到小月氏,且不是一個地區的小月氏。第一次記載的是陽關西南的小月氏,此部小月氏已經和羌人融合在了一起,其首領狼何被封為羌侯,此部小月氏計劃秋後馬肥之時,聯合匈奴攻擊鄯善、敦煌,阻斷絲綢之路,幸好趙充國及早發現了他們的陰謀。通過這個記載,我們知道在敦煌陽關附近有已經羌化了的小月氏部落,且其首領姓狼,但是月氏人多半是以“支”為姓,可見此部落羌化嚴重,甚至可以說他們已經成了羌人。《趙充國傳》第二次提及小月氏,是記載了神爵元年(公元前60年)小月氏部落幫助漢朝平定羌人叛亂的事情,?、月氏兵四千人,可見此時此刻的小月氏部落的狀況,應有幾千戶以上,萬餘人的規模,這支小月氏部落的聚居地區是在酒泉附近。

《後漢書·竇融傳》記載了竇融統治區的小月氏人,竇融是兩漢之交的名臣,後被推為行河西五郡大將軍事,據境自保,劉秀稱帝后,竇融歸漢。光武帝建武八年(公元32年),光武帝率軍征討隗囂,竇融率數萬軍隊幫助攻打隗囂,而竇融所率領的軍隊裡就有小月氏兵,具體數量沒法考證,但是此時河西附近無疑是有小月氏部落活動的。這些小月氏人被動或主動地融入竇融的軍隊中,並且在平定叛亂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因為他們勇猛善戰。

《後漢書·西羌傳》對月氏的記載更為集中,它首先回顧了月氏的發展歷史,其次就是介紹了位於湟中的小月氏部落,這支部落是霍去病破匈奴之後遷徙而來的,與漢人雜錯居住,但是他們的飲食語言略與羌同,其大部落有七支,勝兵有九千多人,按照一家四五口人的規模來計算,這支小月氏差不多有四五萬人,人數不算少,實力不算弱。

另外還有部分小月氏胡人在張掖附近居住,亦有數百戶,被稱為“義從胡”,而此“義從胡”與鄧訓關係密切。《後漢書·鄧訓傳》將張掖地區的小月氏部落為何被稱為“義從胡”的緣由做了清楚的說明,張掖附近的小月氏胡有勝兵二三千人,人口可達萬餘人,這些小月氏胡人,皆勇健富強,每每與羌人作戰,常常可以以少勝多,可見其戰鬥力之強。但是,他們與漢朝的關係也是時好時壞,後來這些小月氏部落受到羌人的聯合攻擊,無處躲藏,鄧訓開城門將他們的婦孺老幼保護起來。小月氏躲過一難,之後感激鄧訓的恩德,表示願意受鄧訓所代表的漢朝驅使,鄧訓從其中選了數百人,主要是年輕勇敢者,加以訓練,稱之為“義從”,“義從胡”亦由此得名。

到了東漢後期,部分小月氏人曾起兵叛亂。《後漢書》卷七十二《董卓傳》載:“中平元年……北地先零羌及?罕河關群盜反叛,遂共立湟中義從胡北宮伯玉、李文侯為將軍,殺護羌校尉泠徵。伯玉等乃劫致金城人邊章、韓遂,使專任軍政,共殺金城太守陳懿,攻燒州郡。”北宮伯玉是一個義從胡,他帶領群盜反叛,聲勢浩大,他們甚至殺了護羌校尉、金城太守等。後來割據西涼的韓遂、馬騰,帳下亦是有較多的西羌兵,而其中必然是有月氏兵的,而此時期,月氏人或許不再稱自己為月氏人了,而是義從胡。

董卓是赫赫有名的歷史人物,《三國演義》中有其晚年的形象,但是此董卓早年亦是英雄豪邁,殺掉自己家的耕牛讓諸羌酋帥享用,諸酋帥感激董卓的真情厚誼,帶來百千頭牛羊致謝。河湟羌胡起義中,董卓為破虜將軍,在天水一帶鎮壓羌胡,數年中迅速發展起來,其帳下聚集、收留、招降了大批“湟中義從及秦胡兵”。後來,東漢政府多次想要解除董卓的兵權,調其回內地任職,董卓皆託言諸胡不從,不肯赴任。總之,董卓藉助小月氏等西羌兵,迅速發展起來,成為東漢末年戰鬥力最強的軍閥。而後來董卓殺進洛陽,執掌天下之時,這些湟中義從胡等也就隨著董卓一併進入關中乃至中原,董卓敗亡後,這些小月氏胡人部落並未離散,而是以部落為單位散居於中原諸地。

到了三國時期,諸葛亮北伐之時,涼州諸地還有成部落的小月氏胡人,他們甚至願意出兵幫助諸葛亮進攻曹魏。《三國志》卷三十三《蜀書·三後主傳》載:“五年春,丞相亮出屯漢中,營沔北陽平石馬。”“涼州諸國王各遣月支、康居胡侯支富、康植等二十餘人詣受節度,大軍北出,便欲率將兵馬,奮戈先驅。”可見,河西之地的小月氏胡人雖然一部分隨著董卓進入了中原,仍有部分人馬留在涼州。

其實,曾經強大的月氏人的活動範圍不僅僅侷限在“敦煌、祁連間”,在中國西北的廣闊天地裡面,都有月氏的身影,也正因為月氏的分佈極廣,所以當月氏的主體西遷之時,有大量的月氏人由於各種原因留存下來。

通過對小月氏部落的考察,我們目前至少可以知道這幾個地區是有著成部落的月氏人生活著的。第一地區就是伊犁河、楚河流域,當月氏第二次西遷之時,有一部分民眾沒有遷徙,以至於烏孫的民眾裡面有“月氏種”;第二個地區是巴里坤草原、吐魯番盆地,這個地方亦是大月氏的一個重要聚居區,後來這裡的小月氏部落被漢武帝遷徙至酒泉一帶;第三個地區,據《霍去病傳》可知居延附近亦有小月氏部落;第四個地區,據《趙充國傳》可知,陽關附近亦有小月氏種;第五個地區,據《西羌傳》可知湟中地區有小月氏部落,且人口數量眾多,是後來最重要的小月氏聚居地;第六個地區,張掖有小月氏萬餘人,且被稱為“義從胡”。

【溯源甘肃】被遗忘的小月氏

“月氏”銘貨泉銅母範正面

(崇信縣博物館藏)

【溯源甘肃】被遗忘的小月氏

“月氏”銘貨泉銅母範背面

流寓中原的月氏人

隨著時間的推移,出於各種原因,越來越多的月氏人,脫離原來的部落,進入到中原,開始他們的新生活,並且這些月氏人個體有幸被史書及出土文獻記載了下來,成為我們今天考察進入中原的月氏人生活狀況的樣本。但是多數流寓中原的月氏人,我們是無法具體弄清楚他們是大月氏人還是小月氏人了,甚至後來的貴霜帝國時期的月氏人也進入了中原,我們更加分不清他們具體的來源,但是這些月氏人有一個特點,他們多以“支”作為自己的姓氏,以示不忘本之意。

《後漢書·梁統傳》記載了一個名為支通期的月氏女子,此女子是梁商獻給漢順帝的美人,後來,支通期犯了錯誤,漢順帝把她退還給了梁商,梁商不敢將支通期留在身邊,於是把她嫁了出去,梁商的兒子,後來被漢質帝稱為“跋扈將軍”的梁冀,喜歡這個貌美的支通期,派人暗中把嫁出去的支通期偷了回來,藏在別宅。梁冀的老婆孫壽知道後,趁梁冀不在之時,帶著一群人,把支通期抓了回來,截髮刮面,暴打一通,並且打算給皇帝上書揭發梁冀的醜事,梁冀很害怕,磕頭求孫壽的母親幫忙,在岳母的幫助下,梁冀才躲過一劫。但是梁冀還是與支通期藕斷絲連,後來他們倆還生了一個兒子,取名伯玉,梁冀總是將伯玉藏起來,不敢讓人見到,孫壽後來知道了這件事情,派她的兒子梁胤將支通期殺害了。這個名為支通期的女子,必然是一個美人,不然梁冀也不會如此地難以忘懷,並且,梁商早年把她獻給漢順帝必然也是因為她的美貌,而此支通期的命運卻是不好,始終被人玩弄於股掌之上,她是我們目前所見的比較早的進入中原的月氏人。

《後漢書》卷七十二《董卓傳》則記載了一個名為支胡赤兒的月氏男子,這個支胡赤兒是董卓女婿牛輔的家奴,牛輔很受董卓信任,權勢很大,董卓被殺之後,橫行關中的李?、郭汜就是牛輔的手下。呂布等奉命討伐牛輔,牛輔的軍營中不知何故,大亂起來,牛輔很害怕,以為出了大事,三十六計走為上,牛輔帶著金銀財寶打算逃跑,牛輔的手下有一些胡人親侍,其中一個就是這個名叫支胡赤兒的,但是牛輔向來對支胡赤兒比較刻薄,到此時,牛輔將金銀財寶給了支胡赤兒一些,讓他幫助自己逃跑,支胡赤兒對牛輔說,城北給您準備好了馬,您可以從那裡逃走,支胡赤兒用繩子綁住牛輔的腰,從城牆上往下系,離著地面還有很高,支胡赤兒就把牛輔扔了下去,牛輔的腰被摔傷了,不能行走,支胡赤兒與他的同伴就把牛輔的金餅、珠寶搶走了,並且把牛輔的頭砍下來送到長安去了。支胡赤兒應該是小月氏人的後代,並且支胡赤兒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群人,他是有同伴的,或許是他們一起設計陷害的牛輔。

《晉書·石勒載記上》記載了西晉末年的兩個月氏武將,一個是支雄,一個是支屈六,他們是石勒早年起兵時,最早跟隨的“十八騎”中的兩員大將。支雄、支屈六應是月氏人無疑,支雄是石勒手下的猛將,為石勒、石虎打天下出了大力,最後支雄官拜龍驤大將軍。此外,有人名叫支重,亦為石勒大將,東晉永和五年(公元349年),曾被東晉名臣褚裒部將王龕北伐時抓獲。總之,魏晉南北朝時期,史書明文記載的支姓胡人還有很多。

兩漢以來,來中原弘法的支姓高僧也很多,他們有的是大月氏人,更多的是貴霜人,當然也有小月氏人,最具代表性的高僧有支讖、支亮、支謙三師徒,世稱天下博知,不出三支,他們不僅來中國傳播佛教的時間較早,而且貢獻也極突出。支讖在漢靈帝時遊於洛陽,光和中平年間,傳譯梵文,譯出《般若道行》《般舟》《首楞嚴》等三經,還譯有《阿?世王》《寶積》等十餘部經。東晉名僧支敏度在《合首楞嚴經記》中,稱讚支讖“凡所出經,類多深玄,貴尚實中,不存文飾”。且後來譯經者多師承於此人。支謙,漢靈帝時期率國人數百歸化,拜率善中郎將。支謙不僅博覽經籍,而且世間伎藝多所綜習,遍學異書,通六國語,其為人細長黑瘦,眼多白而睛黃。時人為之語曰:“支郎眼中黃,形軀雖細是智囊。”東漢滅亡後,中原人士紛紛避難南遷,支謙亦隨之避難東吳,受到孫權的重用,拜為博士,使輔導太子,與韋曜諸人共盡匡益。

隋唐時期,亦有月氏人在中原大地上馳騁,其中最具名聲與影響的是王世充,他盤踞中原,在洛陽建立過大鄭政權。通過王世充的名與字,我們很難發現他的月氏人出身,但是我們看其父祖的名姓就可以知道他的出身,他的爺爺是支頹耨,支頹耨死後,他的老婆還很年輕,與儀同王粲發生了關係,生了一個兒子名叫王瓊,王粲就把支頹耨的老婆,也就是王世充的奶奶娶為小老婆,而王世充的父親支收當時還很小,隨母親改嫁到王粲家,王粲很喜歡他,給他改名為王收,後來王收官至懷州、汴州長史。由此可知,王世充應該名叫支世充。王世充的相貌體型,亦是極具胡人特徵,捲髮豺聲,此外,王世充還是一個詭詐之人,好兵法,曉龜策推步盈虛,但是從不向外人顯露。開皇中,王世充為左翊衛,後以軍功拜儀同,授兵部員外,隋煬帝時,王世充累遷至江都郡丞,當時隋煬帝數幸江都,王世充很善於察言觀色,阿諛奉承,隋煬帝很喜歡他,不斷地加官晉爵。後來,王世充趁隋末農民起義之機割據河南洛陽,建立大鄭政權,但是不久被李世民攻滅。王世充建立的割據政權,雖然存在時間不久,但這是流寓中原的月氏人在中原第一次建國立號。

20世紀以來,一些月氏人的墓誌在各地相繼出土,這為進一步研究入華月氏胡人帶來了契機。隋唐時期,月氏人支氏已經漸漸融入中原文化之中,他們在墓誌中已經不再說他們的西域出身,他們已經變成了長安人、洛陽人,甚至是酒泉人、琅琊人、南陽人,他們的婚姻也逐漸變得多樣,支氏娶妻多非月氏人,而是漢人,甚至是當時的高門大姓,如太原王氏、滎陽鄭氏、渤海高氏等,並且從月氏人的埋葬習俗來看,他們已經完全漢化,他們在漢地接受和學習漢文化,尊奉儒家倫理道德標準和行為規範,並逐步和漢族融合,漸漸融入到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中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