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醫”是什麼級別?比“知縣”高嗎?

御醫跟知縣,都是過去歷史中,可以經常見到的官職。從任職的衙門來講,知縣跟御醫差別極大。知縣常年在地方工作,跟普通百姓打交道。所以,知縣有“父母官”的稱呼。

而御醫常年服務皇室,除非皇帝委派御醫特別照顧某位大臣,否則御醫基本都在京城工作。跟一般百姓距離較遠。但是,這兩個職位也有很多相似點。它們的官階都不高,卻可以發揮極為重要的作用。

“御醫”是什麼級別?比“知縣”高嗎?

先來說說知縣。以清朝為例,知縣的人選主要有兩類,一種是通過科舉考試的舉人、進士。一種是花錢買來的職位。這兩類人的區別在於。如果是花錢買來的官職,需要在任上經過考核,才可以授予職位。而那些通過科舉考試的人,可以直接走馬上任。

當然,在上任以前,候選縣官仍要經過吏部考核。整個考核過程較為複雜,需要從知縣的長相、資歷等方面進行選拔。

“御醫”是什麼級別?比“知縣”高嗎?

之所以考慮相貌,主要是因為當時認為,知縣作為親近民族的官員,如果氣質、長相太差,會影響朝廷形象。吏部選拔後,會交由皇帝最終確認。

人選確認後,就要看是否有空餘職位。畢竟官職有限,每年湧進來的候選人,自然會有很多人沒有官做。而且,在選擇具體任地時,也要經過多重選擇。

“御醫”是什麼級別?比“知縣”高嗎?

對於清朝地方官員來說,為了防止他們徇私,朝廷不允許本省人擔任本省官。即便是不同省份,官員也需要到距離家鄉方圓五百里外任職。如果是同一省份或衙門內有親戚任職,官員也必須迴避。

到雍正以後,清朝又把不同州縣,根據賦稅、治安、面積、所在位置等,分為不同級別。知縣上任前,只能抽籤決定自己的任地。運氣好的,選到江南水鄉的富庶地界。運氣差的,可能就被送到沒開發的窮鄉僻壤。

“御醫”是什麼級別?比“知縣”高嗎?

對於清朝縣官,他們需要處理的事情非常繁重。除了審案斷獄,又要維護地方治安,徵繳朝廷賦稅,勸農種田,教化地方。因為清朝對縣官抱有極大期望,完全把他們當成全能型官員。每年立春的時候,知縣還要象徵性的下地扶犁耕種,代表一年春耕開始。

不過,雖然事務繁雜,但縣官的品級非常低。除了北京大興、宛平兩個縣被劃為京縣,這裡的縣官是正六品外。其他地方的知縣,一律正七品。清朝官制分為九品, 每一品有正、從兩個級別。所以,正七品屬於非常低級的官員了。

“御醫”是什麼級別?比“知縣”高嗎?

御醫跟知縣相比,官階也好不到哪裡去,都是正七品。御醫的衙門是太醫院。他們在太醫院中,地位最高,可以獨立看病。而且,他們的看病對象,也主要是皇帝、嬪妃、皇子等人。

當然,並不是太醫院所有大夫,都可以被稱為御醫。只有第一等的,才有資格被稱為御醫。一般只有十三人。如果遇到特殊情況,有皇帝親自提拔的御醫,則會被稱為“欽點御醫”。

“御醫”是什麼級別?比“知縣”高嗎?

跟知縣的人選來源不同,御醫的選拔,主要從地方省份推薦上來的。這些御醫的人選中,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從舉人、貢生、生員、監生中,挑選那些精通醫理的人。

這些人可以到地方官府中哪一份身份證明執照,去太醫院面試。另一種是沒有參加過科舉的一生。他們可以直接到太醫院面試。


“御醫”是什麼級別?比“知縣”高嗎?

這些人入選後,需要經過很長時間的考核。如果考核通過,就可以授予職位,正式上任。雍正年間,皇帝曾讓地方總督、巡撫推薦有本事的老醫生,並且讓地方官出路費,把這些醫生送到京城,交給太醫院。只要證明有本事,就可以授予御醫職位。

除此之外,太醫院內也有教習廳。教習廳的學生基本都是醫官的孩子,老師的人選,就是太醫院中,能力較強的大夫。不過,學的教材比較單一,只有《素問》、《本草綱目》、《傷寒論》三本書。

“御醫”是什麼級別?比“知縣”高嗎?

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光緒年間,太醫院的教學內容才開始逐漸豐富起來,不再不再只學《素問》、《本草綱目》、《傷寒論》這三本書。

當時太醫院的學生,除了學習中醫,還要學習算術、生理、英文、理化、西醫大要等課程。算是一大進步。

總結而言,清朝時,御醫跟一般知縣的級別是相同的。不過,如果跟大興、宛平兩個地方的京知縣相比,官階要低兩個級別。

對歷史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腦洞外星人,一個研究地球歷史的外星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