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 创新 前行 ——记柳州市优秀人才、柳工总裁助理、副总工程师罗维

坚守 创新 前行 ——记柳州市优秀人才、柳工总裁助理、副总工程师罗维

罗维在查看产品情况。陈健明/摄

人物简介:罗维,52岁,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曾负责柳工各类工程机械产品及核心技术的研发工作,主持或参与完成十余项国家863项目以及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广西科技进步特别贡献奖、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等奖项。目前负责柳工全面智能化战略推进,他引入数字化手段推动柳工智能化技术快速发展。曾荣获“中国百佳首席信息官”称号,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自治区劳动模范、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广西特聘专家、首届广西创新争先奖获得者。

二十年前,在意大利比萨市,一位年轻的工程师面对因海运造成装载机表面生锈而拒收的客户,仅凭着一本产品说明图册,一人连拆了三台装载机,然后喷漆、重装,为公司挽回几百万元的损失,客户也给了他自认为的最高礼遇:一起到地中海边遛狗;二十年后,在柳工举办的国际机械行业高峰发展论坛上,一位知名专家用流利的英语向与会的专家学者和嘉宾介绍柳工的新产品及先进的管理理念,赢得掌声阵阵。

这位年轻的工程师和知名专家,其实同为一人,他就是柳工现任总裁助理、副总工程师罗维。

入职柳工31年,时间的年轮,铭刻着柳工从小到大发展成为国内机械行业排头兵的光辉历程,也铭刻着罗维挥洒激情与汗水、追逐梦想与成长的足迹。

1988年7月,罗维从吉林工业大学电子工程系毕业回到家乡进入柳工,从事装载机产品的研发工作。装载机被誉为“开天辟地”的神具,满足了动手能力强的他对手握方向盘、控制铲车和长臂的欲望,同时也激发了他对大小不同、吨位不一的产品配件进行研究的好奇心。他与技术人员一道,夜以继日地开展研究工作,很快成为技术骨干。

2003年元月,公司收到一位四川客户反馈的情况:装载机在河中捞沙,河水淹没了发动机,传动系统也进了沙子。客户抱怨:“这车子根本不能在水中作业!”时为机电室兼实验室主任的罗维,马上找到该装载机主要零部件的合作方——德国的技术人员一道进行改进:重新设计驱动桥的排气系统,将原离地半米抬高到一米。随后,立即组织技术骨干进行试验。那几天柳州气温只有1摄氏度,寒风中,他们将装载机开到公司实验场中一米多深的泥潭里,将发动机、变速箱、驱动桥全部淹没在泥浆中,然后开足马力开始作业。一同参与试验的德国专家笑道:“真像一只裹好面粉待炸的鸡。”罗维回答:“等把这只‘机’炸好后我们一起去送给客户如何?”虽然大家说得很轻松,但所有人都不敢有丝毫马虎,反复校验试验方法,一丝不苟地进行测试、记录数据。三周后,终于解决了这个问题。接着,立即派人去四川,帮客户进行改装。此后,公司将这套改良后的系统应用于涉水作业产品的生产,再也没遇到过类似的问题投诉。

“占领土方机械制高点,引导全国机械行业水平发展,获得国际标准会议的参加权……”说到建立“国家土方机械技术研发中心”的必要性,罗维滔滔不绝。从2010年起,公司作为依托单位承建“国家土方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作为该中心的筹建负责人,罗维带领团队在长达三年的筹建工作中,除了日常开展重大技术的研发和成果转化工作外,还得准备上百份材料,因此常常工作到深夜。在临近验收前的一个月,当时已年近50岁的罗维,往往是三天两夜连续工作近60个小时才回家休息。次日又连续工作三天两夜。如此几个循环下来,他走起路来已是踉踉跄跄。“因为只有技术创新,公司才有未来!”经过鏖战七八个通宵,各种翔实、有理有据的材料完美地呈现在众评委面前,并受到一致的好评。2014年12月,科技部正式下文:落户于柳工的“国家土方基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验收,柳工成为中国土方机械技术创新和产业化示范的唯一基地。

“柳工的经营发展理念,有着大公司的风范。我不后悔这31年的坚守,愿为它继续奉献。”罗维说。

本报记者 李红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