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銀器鎏金法具有什麼特徵?

金銀器鎏金法具有什麼特徵?

鎏金法又稱鍍金法、燒金法、火鍍金或汞鍍金。按照明人方以智《物理小識》的記載:“鍍金法,以汞合金塗銀器上,成白色入火,則汞去而金存,數次即黃。”即首先將金塊錘揲成極薄的金片,越薄金越容易熔化,再將金片剪成金絲,這時便可點火,讓金絲在高溫下熔入水銀中,製成銀白色的泥膏狀金汞合劑,俗稱“金泥”.將金泥均勻地塗抹在器物表面,然後移入高溫爐火中烘烤,汞遇熱蒸發,金留存於器表,多次重複之後,器表的金色便逐漸明顯。

金銀器鎏金法具有什麼特徵?

鎏金法出現較早,這歸功於人們對汞認識的深入,汞是在常溫下呈液態的金屬,多自丹砂中提煉,丹砂只需低溫熔燒,便可得水銀,晉人葛洪總結說:“丹砂燒之成水銀,積變又還成丹砂”.制汞的方法並不複雜,因此先秦時就能大量提煉汞。人們又發現當將水銀加熱至400℃時即能熔解金、銀,鎏金法便應運而生。到了戰國西漢時期這門工藝已經十分成熟,稱為“塗金”或“黃塗”,一般大量運用於銅器上,在銀器上則較為少見。唐宋時期鎏金法被稱為“金塗”或“金鍍”,除運用在銅器上外,開始大量運用在銀器上。這種工藝一直應用到近現代電鍍法出現後才逐漸淡出歷史舞臺。

金銀器鎏金法具有什麼特徵?

鎏金法最大的特點是金層極薄,而且緊密,看不出刻意裝飾。同時,由於金的化學穩定性好,不受氧、酸、鹼的影響,加熱也不變色,對器物還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鎏金可分通體鎏金和局部鎏金兩種。精緻的通體鎏金的金屬器與金器難以分辨,有時會被誤認為是金器,因此便提醒藏友在收藏金器時,首先要辨明其是純金器還是鎏金器,這可以通過重量、光譜射線等方法來辨別。

除鎏金之外還有鎏銀,河北滿城漢墓就曾出土過銅鎏銀器,但極為少見,主要因為銀容易氧化變黑,裝飾效果不佳所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