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银器鎏金法具有什么特征?

金银器鎏金法具有什么特征?

鎏金法又称镀金法、烧金法、火镀金或汞镀金。按照明人方以智《物理小识》的记载:“镀金法,以汞合金涂银器上,成白色入火,则汞去而金存,数次即黄。”即首先将金块锤揲成极薄的金片,越薄金越容易熔化,再将金片剪成金丝,这时便可点火,让金丝在高温下熔入水银中,制成银白色的泥膏状金汞合剂,俗称“金泥”.将金泥均匀地涂抹在器物表面,然后移入高温炉火中烘烤,汞遇热蒸发,金留存于器表,多次重复之后,器表的金色便逐渐明显。

金银器鎏金法具有什么特征?

鎏金法出现较早,这归功于人们对汞认识的深入,汞是在常温下呈液态的金属,多自丹砂中提炼,丹砂只需低温熔烧,便可得水银,晋人葛洪总结说:“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制汞的方法并不复杂,因此先秦时就能大量提炼汞。人们又发现当将水银加热至400℃时即能熔解金、银,鎏金法便应运而生。到了战国西汉时期这门工艺已经十分成熟,称为“涂金”或“黄涂”,一般大量运用于铜器上,在银器上则较为少见。唐宋时期鎏金法被称为“金涂”或“金镀”,除运用在铜器上外,开始大量运用在银器上。这种工艺一直应用到近现代电镀法出现后才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金银器鎏金法具有什么特征?

鎏金法最大的特点是金层极薄,而且紧密,看不出刻意装饰。同时,由于金的化学稳定性好,不受氧、酸、碱的影响,加热也不变色,对器物还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鎏金可分通体鎏金和局部鎏金两种。精致的通体鎏金的金属器与金器难以分辨,有时会被误认为是金器,因此便提醒藏友在收藏金器时,首先要辨明其是纯金器还是鎏金器,这可以通过重量、光谱射线等方法来辨别。

除鎏金之外还有鎏银,河北满城汉墓就曾出土过铜鎏银器,但极为少见,主要因为银容易氧化变黑,装饰效果不佳所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