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一條古道邊,考古隊4次挖到國寶,專家:荊軻失敗是罪魁禍首

導讀:在國家博物館,有兩件國寶級文物——青銅侯盂和青銅鴨形尊,據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介紹,這兩件青銅器都是出土於遼寧省朝陽市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與它們一同出土的還有數十件珍貴的青銅器,現保存在遼寧省博物館。要想弄清楚這些國寶青銅器的前世今生,還要回到上世紀五十年代……

遼寧一條古道邊,考古隊4次挖到國寶,專家:荊軻失敗是罪魁禍首

1955年,在遼寧喀左縣海島營子村,村民在大淩河古道旁邊取土時,意外發現了一處青銅器窖藏,考古隊趕到後,在一個土坑中共挖出了十六件青銅器,包括:青銅鼎、青銅盂、青銅簋(guǐ)、青銅鴨形尊等。

此後的1973年、1974年、1978年,在喀左縣大淩河流域又先後發現了四處青銅器窖藏,總共出土青銅器30多件。

遼寧一條古道邊,考古隊4次挖到國寶,專家:荊軻失敗是罪魁禍首

考古隊經過仔細的研究比對,發現這30多件青銅器造型、年代基本相同,就連埋葬的手法都十分相似(擺放雜亂不堪,應該是慌亂中埋入地下),因此確定這批青銅器應該是一個有計劃的整體埋葬行為。

這批青銅器出土之後,得到了考古界的一致認可,被公認為長城以北地區,出土數量、質量最高的青銅器,甚至絲毫不比陝西、河南等中原地區的青銅器差。但對於這批青銅器的主人是誰,為何埋在遼寧喀左縣?專家們卻爭論不休,一直沒有定論。

遼寧一條古道邊,考古隊4次挖到國寶,專家:荊軻失敗是罪魁禍首

前幾年,文物專家對喀左縣出土的青銅窖藏研究有了新的突破,根據史料以及銘文上記載的“燕侯”等字,專家推斷這批青銅器應該是戰國末年,燕王喜和太子丹在逃往遼東地區時所埋。

專家解釋說,從出土位置來看,喀左縣出土的四批青銅器全部分佈在大淩河古道邊,應該就是青銅器主人在途徑大淩河古道時所埋。

遼寧一條古道邊,考古隊4次挖到國寶,專家:荊軻失敗是罪魁禍首

根據《史記》、《戰國策》等書記載,公元前227年,為了抵抗強大的秦國入侵,燕國太子丹收買刺客荊軻前往咸陽刺殺秦始皇,結果荊軻失手被擒,秦始皇大怒,立刻派大軍討伐燕國。燕王喜和太子丹只能倉皇出逃遼東地區。

《戰國策·燕策三》記載:“秦大怒燕,詔王翦以伐燕……燕王喜、太子丹等盡率其精兵東保於遼東。”

遼寧一條古道邊,考古隊4次挖到國寶,專家:荊軻失敗是罪魁禍首

按照戰國時期遼東地區與內地的往來交通分析,燕王喜和太子丹逃亡時,一定會經過大淩河古道。為了加快速度,躲避秦國的追擊,燕王喜和太子丹認為帶著輜重和青銅器行走太慢,很可能被秦兵追上,於是倉促間臨時埋藏於大淩河古道沿線。後來太子丹被殺和燕王喜被俘虜,這批青銅器也就一直埋葬地下兩千多年。

參考文獻:《史記》、《戰國策·燕策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