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制家譜時,是怎樣蒐集家譜資料?

一、蒐集資料的重要性


編制家譜時,是怎樣蒐集家譜資料?



資料是家譜的基礎和先決條件。一部好的家譜應該是一部樸實的資料的科學彙編,成為能用於當今,傳於後世的精神財富。資料性決定了資料在家譜中具有重要地位。編修新家譜必須佔有豐富的資料,以起到內容完備,資料翔實。蒐集資料至關重要,只有佔有大量的資料,才能使譜書內容完備,資料翔實。

中國家譜有著悠久歷史,重視資料的蒐集工作是歷代編寫家譜的傳統。各朝各代編修家譜都把資料工作放在首要位置。以歷史事實說話,用歷史的實際經歷來反映家譜發展的歷史和現狀。

早在周代,就有最著名的譜牒《世本》,是記載古代皇帝以來到春秋戰國的歷代帝王諸侯的世系的譜書,它依據大量的王諸大夫的譜牒資料寫成。以後的皇室玉牒、民問私修的家譜,隨著社會的發展,內容越來越多,家譜的範圍逐漸擴大,內容豐富,都依據和記載了大量的資料。今天,編修新家譜,要發揮家譜“存史、學術、教化、凝聚”功能,為社會主義建設、繁榮學術研究、增強民族團結服務,就要蒐集大量的、全面的、翔實的資料,用史實回顧過去,說明現在,展望未來,以家譜發展歷史和現狀,反映建國以來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基本過程和發展規律。

二、蒐集資料的原則


編制家譜時,是怎樣蒐集家譜資料?


1.實事求是原則

實事求是是蒐集資料的重要原則。在蒐集資料的過程中。從本家族的歷史實際和現實實際出發,蒐集大量的、準確的事實資料,科學地反映事物發展的規律,體現出時代的特點。在蒐集資料中,必然要遇到如何評價社會歷史的進步與反動,評價歷史人物,正確看待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的功與過。

2.廣徵博採原則

廣徵博採,指的是蒐集資料要佔有足夠的資料數量。也就是說,蒐集資料既要廣泛,又要多,做到凡家族有關資料都要收全,不缺、不漏。編寫家譜,首先要擬訂篇目,篇目的第一個作用是指導蒐集資料,是蒐集資料的提綱。但是,在蒐集中會出現許多出人預料的資料,因此,在蒐集資料過程中,不要完全受篇目的限制,要站得高、看得遠,放手蒐集,廣徵博採,寧濫勿缺。

編制家譜時,是怎樣蒐集家譜資料?


3.“四先四後”原則

(1)先易後難。由於家族成員分散、歷史久遠,蒐集資料有難易之分。蒐集時,先蒐集容易的,某些資料比較罕見。一時難以查到,可緩一緩,留待下一步蒐集。

(2)先近後遠。一般來說,近期(含當代、現代)資料易於蒐集,可先著手進行,而時間比較久遠的資料,蒐集比較困難,可遲一步進行。

(3)先活後死。“活資料”指當事人掌握的資料,“死資料”指文字資料、實物資料。蒐集時,先抓緊訪問當事人和知情人,把他親身經歷的見聞記錄下來,然後再去查找報刊上的死材料。在蒐集資料中,應當特別強調搶救活資料。

(4)先直接後間接。就是先蒐集能直接說明問題的材料,然後再去查找作為旁證或補充說明的材料。

三、蒐集資料的內容


編制家譜時,是怎樣蒐集家譜資料?


1.家族世系資料

家族世系資料包括:姓氏源流;家族世系及其分支;每戶源流,戶主及妻名、字、生卒年月日、職業、職務、工作單位、電話、學歷與工作簡歷、兄弟姊妹排行順序;父母成員情況及岳父母成員情況。家庭成員有突出成績的可以寫出事實材料。戶主子女姓名、性別、排行順序。每戶的人口及分佈等。為收集某一家一戶資料,設下列調查表。

2.人物資料

人物資料包括:家族中的科學家、發明家,各方面的專家、學者、政治活動家、人民英雄、革命志士、烈士、勞動模範、先進工作者、愛國人士、重要軍人、實業家、文學家、戲劇家、詩人、作家、體育家、音樂家、美術家、畫家、歌唱家及有聲望的藝人、能工巧匠;資本家、軍閥、惡霸、大地主、特務、叛徒以及其他重要人物的資料等。

3. 居住地地情資料

始祖或始遷祖居住地,又叫發祥地,一般是家族聚居地,人口相對集中。居住地地情資料包括:自然資源、山川河流、水文、地質、土壤、天文氣象、礦藏、災害;農業:耕地面積、耕作技術、種植業、養殖業、畜牧業、水利資源、水利建設;工業:冶金、冶煉、採礦、電子工業、化學工業、食品工業、輕紡工業;商業:市場、供銷、商店、土特產品;文化、教育、衛生、人口、宗教、風俗習慣、民間民俗等。

4.家族重要活動資料

家族成員參加社會上的各種活動資料,包括政治活動、經濟活動、科學研究活動、文化藝術活動、教育活動、計劃生育活動、衛生教育活動、軍事活動、外交活動、家族祭祀活動等。

5.族人分佈資料

始祖地:鄉、鎮、村分佈資料;外遷地:省、市、縣內,省外、國外分佈資料等。創造條件,繪製族人分佈圖,或製表或可用文字記述。

6. 族人遷徙資料

族人姓名、世序(第幾世)、時期(唐、宋、元、明、清、民國、共和國)、原籍住地、現居住地、遷徙原因等資料。

7. 文獻資料

著作、詩、詞、聯語、繪畫、書法、墓誌、祭文、雜論等。

8. 實物資料

建築:祠堂、廟、坊、學校、墳塋;文物:古刀、古劍、首飾、玉器、古書、古畫、古錢幣;圖表:圖片、照片、招牌、地圖、碑刻等。

9.口碑資料

口碑資料是指耳聞目睹、親身經歷的原始資料。如老幹部、老紅軍、老知識分子、老工人、老農民、各行各業的老人的談話、錄音、回憶錄等。它有“補史之缺,參史之錯,詳史之略,續史之無”的作用。

10.其他資料

歷代譜書、年譜、大事記、各種紀實、村史、鎮史、家史、廠史、校史、紀念章、證明、聘書、任命狀、通告、通緝令、聲明、題詞、圖紙、通行證、路條、票證等。

四、蒐集資料的基本方法


編制家譜時,是怎樣蒐集家譜資料?


1、制定蒐集資料的計劃

2、做好蒐集資料的宣傳工作

3、發函或公開行文徵集資料

4、查閱檔案、報刊圖書資料

5、座談會與登門採訪結合

6、採編結合

7、充分利用舊譜書中的資料

五、資料的考證

家譜是一族之全史,家譜的資料只有經過認真鑑別、考證,確保資料的真實可靠,才能成為“信史”,垂信於世。在古代,由於家譜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譜書中偽證之風盛行。家譜中真偽並存,編修家譜時,通過各種渠道和方法收集的資料由於資料的來源不同,資料所處的時代不同,資料的作者不同,也會導致資料真偽相混。尤其在階級社會中,出於階級的不同或政治原因,資料易被隱瞞了真相,建國後經歷了一系列政治運動,有不少材料被歪曲。因此,對收集起來的資料必須認真鑑別、考證,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為家譜的編寫奠定科學基礎。

在近代,為了維護家譜資料的真實性,不少學者、學譜作者對攀附顯貴、篡改姓氏、亂認祖先、歪曲史實的現象深惡痛絕,予以批評、抵制。清著名譜學家朱次琦就是一例,他強調編修家譜應注重考證。他自己編寫的家譜資料都是經過認真考徵的。楊殿先生曾這樣評價:“朱氏譜之異於前人者,即在無證不信一點。”又說:“朱氏所修譜,純以考證之態度出之,斯真為一家之信史也。”他不僅自己認真考證,確保家譜資料真實可靠,而且勇於抵制攀附先賢的弊病,就是族譜體例創始人歐陽修、蘇洵,他也嚴厲批評、指責他們在族譜中摻入非本宗的同姓人,犯有攀附之病,對明清的大文學家歸有光,大思想家黃宗羲也作了同樣的批評。今天,我們應當有更高的覺悟和科學水平,抵制錯誤傾向,進行科學考證,還事物的真實面目,使家譜資料真實可靠。

資料考證的基本方法有:

1.書證

書證,即把記載同一問題的不同的資料進行比較、對照,從而得出正確結論的方法。簡單地說,就是以文字資料考證文字資料。雲南古滇王莊蹁率部進入雲南的路線,在不同的文章中就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說從湖南湘江經貴州黃平進入雲南,一說經長江、四川進人云南,通過查閱《華陽國志》、《漢書》,都說是從湖南湘江經貴州黃平進入雲南,證明第一種說法是正確的。

2.物證

編制家譜時,是怎樣蒐集家譜資料?


物證,即以實物資料(如出土文物、歷史文物等等)來考證文獻資料的方法。實物是比文獻資料更為直接的第一手資料,真實可靠,考證資料的真偽是非最具說服力。

3.人證

編制家譜時,是怎樣蒐集家譜資料?


人證,即以人的口碑資料來驗證文獻資料的方法。在利用人證考證時,必須注意核實口碑資料的可信程度,要多采訪幾人,多人意見一致才可認定,不要隨意以口碑資料否定文獻資料。

4.理證

編制家譜時,是怎樣蒐集家譜資料?


理證,即根據歷史的客觀情況,以個人的學識技能來判斷是非真偽的方法。這種方法比較複雜,難度較大,要綜合各種方法,得出的結論才可靠。

考證,史學稱考據。近代考據學家胡適有一句名言:大膽假沒,小心求證。在考證工作中,要有高度的責任感和實事求是的精神,認真、慎重、小心,切忌主觀片面,亂下判語。既要保護有價值的資料得到利用,又要防止以假亂真。

編制家譜時,是怎樣蒐集家譜資料?


六、資料的整理

資料蒐集工作中獲得的資料,由於形式、內容和時間的不同,比較散亂。為了便於資料的查找、利用和保管,發揮資料的作用,應該及時加以整理。整理就是把經過鑑別、考證過的資料進行總體分析和系統歸納,使資料有條理、有系統地排列起來,便於使用和保存,利於及時採取措施彌補不足,為編寫家譜作好準備。

資料整理工作主要做好兩件事:一是對資料進行登記,填寫資料卡片,二是對資料進行合理分類。

凡蒐集的資料都應當登記。登記的方法就是填寫資料卡片,資料卡片是收集各類文獻資料內容的最常見的最基本的形式,通過摘錄填寫卡片,可以把文獻資料有價值內容充分收集起來,併成為易分類保管、檢索、利用的科學資料。這是編寫家譜的起點和基礎。

資料卡片最常用,最後是資料摘錄卡,它包含編目、題目、內容、種類、資料出處、摘錄人、流水號、摘文時間、其卡樣式如下表:(一頁一卡)

資料的分類。是資料整理工作的中心內容,是形成科學資料體系的重要過程。資料卡片摘錄以後,就應該及時歸類編目,納入資料分類體系,構成一個資料分類管理的體系,為編制分類目錄提供依據,為編修人員使用資料提供方便,“在資料分類時,一定要保持資料的原形。注意資料形成的歷史條件,原原本本地反映歷史事實”①。資料分類的形式主要有:

1.按問題分類

根據資料的內容、性質,分為若干問題(世系、世系錄、人物傳等等)分別歸類。這是一種最常用的分類方法。這可以使內容相同的資料集中,便於查用。為了節省人力和時間,以譜書的篇目,作為問題分類的類目,以此來歸納資料。

2.按時間分類

就是以資料產生的年代,或以資料內容所屬的年代作為劃分的標準。一是按時期或朝代分類。如古代、近代、現代;或是明代、清代、民國時期。一是按紀年逐年分類,這種方法多用於歷史事件(如義和團運動等),有利於反映一個事件或事物的歷史發展過程及特點,對編寫大事記、人物傳較為方便,但不便於檢索、查找。

3.按資料的載體分類

按資料的載體可分為兩類:一是文字資料,如檔案、報刊、圖書等。一類是實物,如音像資料、圖片、照片等。圖書,按照一般的圖書分類法,進行簡單的分類和登記工作。報刊,按報刊的名稱、年代、分別登記,一種報刊為一個單位。音像資料應登記、編號、裝盒分別存放,或裝人紙袋,並在紙袋上填寫標題。圖片、照片、可貼在一張紙上或裝進紙袋,按所反映的內容或問題分類、編號,必要時,編制一個相同目錄。

經過整理的資料,除登記外,為了便於查找和利用,還需要編制各種目錄和索引,目錄、索引採取簿式或卡片式均可。

七、蒐集和使用資料應注意的問題


編制家譜時,是怎樣蒐集家譜資料?


1.蒐集資料既要全面,也要突出重點

資料貴在積累,貴在詳盡,應當全面蒐集資料,使家譜真正成為一家之全史。但蒐集中也要注意突出重點。資料大致分為背景資料,也就是編寫人員參閱資料;佐證資料,即對歷史人物、事件、文件等能直接或間接證明的資料。以上這兩種資料不一定都能寫入譜書。第三類是人譜資料,即可以編寫入的對家族歷史人物和事件能進行敘述和說明的資料,應重點蒐集。在家譜的共性中突出個性。不要千人一面。

2.資料的蒐集工作與整理工作相結合

蒐集起來的資料,來源廣、數量多、內容龐雜,是編修家譜的基礎材料,但同時又雜亂無章,必須進行科學的整理。因此,在蒐集資料的同時,應根據資料的基本內容、來源,按篇目的篇章、節、目劃分類別,按類別建卡。本著一事一卡原則,按設定的資料登記格式填寫卡片,分別列人篇目的類日之中,便於編寫時使用。

3.資料蒐集工作與考證和鑑別工作相結合

家譜是傳世的百科全書,必須反映真實的歷史,經得起歷史的檢驗。蒐集的資料必須進行考證和鑑別。要應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對蒐集的資料通過分析、比較,進行嚴格細緻的考證,從而辨別資料內容的真偽和校正錯訛字句,確保人譜資料真實、可靠。以此為基礎,編修出高質量、高水平的家譜。

4.要保持資料的準確性、完整性和科學性

要建立資料的登記、使用、保管和保密制度,妥善保管資料。凡是蒐集的資料不論馬上使用或暫時不使用的,都要完依無損的保存,不得隨意毀掉,不得佔為私有。

5.為蒐集資料建立必要的鼓勵制度

為了順利開展資料蒐集工作,更多更好的蒐集資料,本著精神鼓勵為主,物質鼓勵為輔的精神,由私人提供資料的給予適當的報酬。提供的資料具有重要價值的,可適當增加報酬,一般的資料,也可以酌情給予紙筆費或抄寫費。

文章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