懲戒權,是孩子教育的“潘多拉魔盒”嗎?找到答案了!

懲戒權,是孩子教育的“潘多拉魔盒”嗎?找到答案了!

在決定這個篇章的創作時,內心充滿了矛盾與惶恐。這些感受並不是來自命題本身,而是對於極個別家庭和教育環境的擔憂。是的,正是個別惡劣的家庭和教育環境,讓“懲戒權”正確而沉重。無數關於“虐待和野蠻體罰”孩子的報道讓人不寒而慄,對於不成熟的、子女宣洩型的、不稱職和部分衣冠禽獸型的家長及師長,請自覺繞開本文章。

主動體罰的故事:

記得我在上小學的時候,父母每次送我上學或者開家長會,結束後與老師交流時,結尾處總會叨唸一句:“老師沒事,孩子不聽話您就揍他,我們沒意見!”我們兒時也確實伴隨很多“體罰”的案例,如果一個孩子的表現超出淘氣而接近“頑劣”,用溫柔的手段確實不好達到效果。必要的體罰與懲戒,是兒時深刻的記憶。現在依然記得“老師或家長”的體罰,但確實只是記得而沒有記恨。時至今日,面對自己很難改變的很多惡習,還會不由自主的說:“還是小時候捱打少!”

時代在進步,但是人性深處本質的特性依然存在。拋開老師和家長的情緒掌控能力因素之外,必要的體罰或懲戒不可缺少。很多人去新加坡旅行,讚歎社會的文明程度與經濟的高度發達,

而光鮮的外在表現與盡人皆知的“鞭刑”的野蠻之間折射的,是人性的複雜與多樣。

懲戒權,是孩子教育的“潘多拉魔盒”嗎?找到答案了!

一二三的故事:

非常感激妻子,在育兒中扮演“壞人”的角色。妻子對於孩子的拖延和無視,採用“一二三”倒計時的方式,如果孩子拖延或者無視,妻子馬上拿出法寶:“我數三個數,你要是還 ... ...一、二、三”。如果孩子還是不聽“指揮”,輕則劈頭蓋臉一頓“臭罵”,重就是屁股上要捱上幾下子,但形成這樣的“習慣信號”後,孩子只要聽到“一二三”,就馬上慣性的去做該做的事情。

雖然人類是最高級的智慧生物,但身上或多或少還具備很多動物性特徵。面對無法說教或屢教不改的原則性錯誤,必要的懲戒別無選擇。就像文明如何提升,監獄也一樣存在和需要一樣,只是對於孩子,可能需要更妥善、更用心的方法和處理。

懲戒權,是孩子教育的“潘多拉魔盒”嗎?找到答案了!

三種懲戒方式處理:

1、無論是父親或母親,都會因個人情緒性波動而遷怒於孩子,我們在遇到這樣的情況下,會在情緒平復後給孩子道歉。【懲戒權需要家長和老師的公證、理性、客觀】

2、即使孩子真的有錯誤,也是耐心的說教與引導在先,沒有效果後採取恰當的“懲戒”,並在事後對孩子進行情緒疏導和再次正向引導孩子的錯誤。【懲戒不等於野蠻無理

3、孩子過分自由和放縱後,會表現出某種輕浮或“飄飄然”,其實就是某種“任性”,發現這樣的狀況要採用適當的“訓誡或嚴肅教育”,從而讓孩子保持在恰當的思想和情緒區間內。【除了好壞對錯,某種表現態勢也需要及時懲戒

懲戒權,是孩子教育的“潘多拉魔盒”嗎?找到答案了!

顯然,正確方式下合理的“懲戒權”是必要的。無論對於家長或者老師,絕對不可能完全放棄這樣的權利。但懲戒權的“非議性”很強,可能導致的行為最難被接受,所以懲戒權是“最後的選擇”!是在所有理性、引導、情感、語言等方式無效的情況下,而錯誤又必須被改正時使用。育兒是一種修行、育兒更是一門藝術,但育兒絕對不應該是一場戰爭。我們希望每一個孩子在“陽光和笑聲中不斷成長”。情緒是一種感染、情緒更是一種互動,不要妄想雞飛狗跳的家裡成長出理性平和的孩子。這其中蘊含的關係與相互作用,是需要每一個家長客觀理解和認識的。

用心育兒,也是另一個角度的重塑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