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末期猛將,兩破高句麗,幾亡其國,最後為何慘死於一農民手上

三國時期,名將輩出,果然亂世出英雄。通過《三國演義》,人們更是對三國中每個人物印象深刻。然而這篇文章的猛將幾乎沒人知道,同樣是戰功顯赫,為何在《三國演義》中沒有寫呢?因為他的出名是靠對外出徵,對內戰爭幾乎很少,最著名的就是東征,那麼他是誰呢?他就是魏國的毋丘儉,他這個名字可是複雜的很,毋丘是複姓,而不是姓毋。下面我就講講毋丘東征之事:

毋丘儉發跡史

在魏明帝即位第一年,就是公元​226年,魏明帝大興土木遭到毋丘儉反對,就這樣得到魏明帝的賞識。先是就任荊州刺史,後又轉任幽州刺史.在公元237年,公孫淵在遼東造反,毋丘儉去平反未成,公孫淵就覺得無憂自稱燕王。後來毋丘儉再次出征,與高句麗共同攻伐公孫淵,平定遼東,被封安邑侯。

三國末期猛將,兩破高句麗,幾亡其國,最後為何慘死於一農民手上

毋丘儉畫像

毋丘儉東征

在毋丘儉大敗公孫淵之後,遼東各地都歸入魏國,不過當時魏蜀吳三國正處激戰時期,而且魏國內部曹氏與司馬氏鬥得正嗨,所以也就沒空去管理遼東之地。這時候旁邊小國高句麗蠢蠢欲動,幾番入侵遼東之地,攻下了幾個城池,當時的高句麗之王是東川王(是第11任君王)。

這幾次勝利讓東川王覺得這開疆拓土太容易了,繼續這樣下去,或許成為千古一帝,於是就開始得意,認為自己國家強大無人匹敵。不過這高句麗裡面也是有看清局勢的人,他是高句麗朝中大臣沛者用絕食來死諫,勸東川王別自尋死路,帶著國家一起滅亡。這東川王哪裡聽得進去,依然我行我素。

終於中原三國戰事稍息,毋丘儉帶著一萬步騎來攻打高句麗。東川王也不虛,召集兩萬大軍,在梁口於魏軍交戰。結果就是明擺著,人數多也沒用,都是群烏合之眾。東川王帶著殘兵敗將逃了,逃到堅固的丸都城,準備堅守。

三國末期猛將,兩破高句麗,幾亡其國,最後為何慘死於一農民手上

東征地圖

堅固的城池?在毋丘儉這樣身經百戰的將領看來就是笑話,利用聲東擊西,正面佯攻,側面偷襲的方法,束馬懸車,攻入丸都城。進行一番屠戮,毋丘儉帶著軍隊撤回幽州。

再徵高句麗

沒過多久,毋丘儉再次帶著大軍出征高句麗,這東川王聽聞,迅速向東奔逃。毋丘儉也沒親自去追,而是派了手下將領王頎前往追擊,可憐東川王兩次被趕兔子一樣趕,心中悲憤,最後在逃亡的路上鬱鬱而終。

如果看過高句麗寫的三國史記,一定會好奇,這王頎不是被高句麗詐降刺死,魏軍敗退了嗎?這個在中國史料上並無記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高句麗覺得東川王兩次被趕太丟人了,改寫一下,面子還是要的。

三國末期猛將,兩破高句麗,幾亡其國,最後為何慘死於一農民手上

丸都城遺址

慘死農民之手

公元249年,魏國內有了高平陵之變,這一向對曹魏忠心耿耿的毋丘儉於256年與揚州刺史文欽共同起兵討伐司馬師。可惜由於文欽大敗,而毋丘儉的軍隊士氣低落,最終敗逃。毋丘儉帶著自己的弟弟躲在草叢中,這時候正好有個農民路過,這一看,嘿!這不是朝廷尋找的通緝犯啊,於是射弓殺死毋丘儉,割下首級送往朝廷,最終封侯。

可憐毋丘儉戎馬一生,不是戰死沙場,最後死於一個絲毫不起眼的農民手中,如此不明不白,實乃遺憾。不過毋丘儉的東征是中原對東北征討最遠的一次,開疆拓土的功勞不可遺忘,應為後人謹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