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文君《怨郎詩》新考之陋見

卓文君《怨郎詩》新考之陋見


枯木

卓文君《怨郎詩》新考之陋見


《怨郎詩》

一朝別後,兩地相懸。

只說是三四月,又誰知五六年?

七絃琴無心彈,八行書無可傳。

九連環從中折斷,十里長亭望眼欲穿。

百思想,千繫念,萬般無奈把郎怨。

萬語千言說不完,百無聊賴,十憑欄。

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仲秋月圓人不圓。

七月半,秉燭燒香問蒼天,

六月三伏天,人人搖扇我心寒。

五月石榴紅似火,偏遇陣陣冷雨澆花瓣。

四月枇杷未黃,我欲對鏡心意亂。

忽匆匆,三月桃花隨水轉。

飄零零,二月風箏線兒斷。

噫,郎呀郎,

巴不得下一世,你為女來我做男。



卓文君《怨郎詩》新考之陋見


司馬相如和卓文君的才子佳人的千古韻事家喻戶曉,尤其是被司馬遷的《史記》記載,更是揚名千古。


卓文君《怨郎詩》新考之陋見


兩千多年來,司馬相如

在文學史上一直享有崇高的聲望,被後人捧作“辭宗”、“賦聖”,又所謂“西漢文章兩司馬”,而且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更是十分欽佩司馬相如,在整個《史記》中,專為文學家立的傳只有兩篇:一篇是《屈原賈生列傳》,另一篇就是《司馬相如列傳》,一個合傳,一個單列,並且司馬遷全文收錄了司馬相如的三篇賦、四篇散文,為《史記》所有文章中篇幅最長的一章,僅此即可看出司馬相如在太史公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卓文君《怨郎詩》新考之陋見


卓文君是蜀郡臨邛(今四川省成都市邛崍市)鉅富卓王孫之女,擅長彈琴,丈夫去世回孃家居住,因父親招待司馬相如得以結識,繼而私奔,成就一段佳話。在《史記》中只是寥寥幾筆,然而後代逐漸演繹,隨使卓文君的形象進一步豐滿美化,如今有的甚至把卓文君躋身於古代四大才女之一,那麼卓文君究竟才氣如何呢?


卓文君《怨郎詩》新考之陋見


先說四大才女,多為作者自行排定,並無確切定論,然而能入選才女的,首先是才華橫溢(有的寫德才兼備就有點揶揄了),貌美如花,其次是知名度高,在文學歷史上有著名作品或者一定的影響。我們來看候選人,現在大多以蔡文姬、班昭、李清照、上官婉兒、卓文君為首選。


卓文君《怨郎詩》新考之陋見


蔡琰,字文姬,東漢大文學家蔡邕的女兒。初嫁於衛仲道,丈夫死去後回到自己家裡,後因匈奴入侵,蔡琰被匈奴左賢王擄走,嫁給匈奴人,並生育了兩個孩子。曹操統一北方後,用重金將蔡琰贖回,並將其嫁給董祀。蔡琰為人博學多才而又精通音律,《隋書·經籍志》著錄有《蔡文姬集》一卷,但已經失傳。現在能看到的蔡文姬作品只有《悲憤詩》二首和《胡笳十八拍》,然而蔡文姬對後世影響顯著,尤其是“文姬歸漢”更是家喻戶曉,1979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正式頒佈了310座水星環形山的專有名稱,其中就有“蔡琰環形山”。


卓文君《怨郎詩》新考之陋見


班昭,又名姬,字惠班,扶風安陵(今陝西咸陽東北)人,東漢史學家班彪之女、班固之妹,十四歲嫁同郡曹世叔為妻,故後世亦稱“曹大家”。班昭博學高才,其兄班固著《漢書》,未竟而卒,班昭奉旨入東觀臧書閣,續寫《漢書》,其後漢和帝多次召班昭入宮,並讓皇后和貴人們視為老師,號“大家”;鄧太后臨朝後,曾參與政事。《後漢書·列女傳》記載,班昭著作有賦、頌、銘、誄、問、注、哀辭、書、諭、上疏、遺令等,共十六篇,今佚。班昭作品存世七篇,《東征賦》和《女誡》等對後世有很大影響。班昭勿論詩賦,就其治史功績就震古爍今,因此名列四大才女當無異議。


卓文君《怨郎詩》新考之陋見


上官婉兒,又稱上官昭容,陝州陝縣(今河南省三門峽市陝縣)人,因祖父上官儀獲罪被殺,後隨母鄭氏配入內庭為婢,十四歲時因聰慧善文為武則天重用,掌管宮中制誥多年,有“巾幗宰相”之名。唐中宗時,封為昭容,權勢更盛,在政壇、文壇有著顯要地位,從此以皇妃的身份掌管內廷與外朝的政令文告。曾建議擴大書館,增設學士,在此期間主持風雅,代朝廷品評天下詩文,一時詞臣多集其門,《全唐詩》收其遺詩三十二首。上官婉兒的品行這裡不論,然而上官婉兒以一介女流,影響一代文風,這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是很少見的。因此名列四大才女名副其實。


卓文君《怨郎詩》新考之陋見


李清照,號易安居士,齊州濟南(今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人。出生於書香門第,早期生活優裕,其父李格非進士出身,蘇軾弟子,官至提點刑獄、禮部員外郎。李清照18歲與太學生趙明誠在汴京成婚,靖康之難後南遷,趙明誠去世後遇人不淑,改嫁覬覦她家珍貴收藏的張汝舟,後告官判離。李清照是南宋婉約詞派代表,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闢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因此李清照名列四大才女毋庸置疑。


卓文君《怨郎詩》新考之陋見


再來看卓文君,貌美善琴,精通樂律,然而文學方面略顯不足,或者說值得商榷。在《史記》中對卓文君才華並無記載,一筆帶過,只是“新寡,好音”,然後用小品文形式把司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描寫的濃麗宛轉、新奇生動,頗似傳奇,卓文君以此知名,也可以說是依靠司馬相如的才華和私奔出名。


卓文君《怨郎詩》新考之陋見


今人把《白頭吟》、《訣別書》、《怨郎詩》、《司馬相如誄》列為卓文君的作品,並且把《白頭吟》詩中佳句“願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作為卓文君文學才華橫溢的證明。然而過去就有文章考證,《白頭吟》和《訣別書》等並非卓文君所作。《白頭吟》最早見於《玉臺新詠》,題作《皚如山上雪》,非但不作為文君的詩篇,就連題目也不叫《白頭吟》。對於卓文君所寫的《決別書》,據《西京雜記》說“文君為誄,傳於世'”,可不載其辭,真偽難辨。《司馬相如誄》原載明人梅鼎祚《歷代文紀》,然而出處不詳,據前人考證看來,《司馬相如誄》一文當是後人偽託(參見清人嚴可均校輯的《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漢文》卷五十)。而且從前人考據來看,似乎在清朝尚未出現《怨郎詩》。


卓文君《怨郎詩》新考之陋見


我們最後看《怨郎詩》,全詩採用數字作詩,通俗明快,直抒胸臆,現在流傳甚廣。然而從考據來看,若說是出自漢代,那就漏洞百出,更不可能是卓文君的作品。從形式上來看,《怨郎詩》屬於元曲散曲形式,在西漢早期,詩賦以四言五言七言居多,並且辭藻華麗,風格清新,而《怨郎詩》淺顯直白,風格不合。


卓文君《怨郎詩》新考之陋見


其次,從內容來看,不少詞彙的出處都在卓文君之後。比如“百無聊賴”的典故,源自蔡文姬的《悲憤詩》:“為復強視息,雖生何聊賴。”,之前並無記載。而蔡文姬是東漢末年人,比卓文君要晚幾百年。


卓文君《怨郎詩》新考之陋見


詩中“八行書”在漢代更是無稽之談,“八行書”指的是書信和信箋,源自採用豎式信箋,多用紅線劃分八行,書信也別稱八行書。紙張在東漢時期蔡倫改進造紙術,以前則在絹帛書寫,成為“尺素”,也不可能用紅線劃出豎行,一直到宋代

畢昇發明印刷術以後,才出現了印刷體的信箋,“八行書”才成為可能,而且從現有資料來看,“八行書”借代書信大致出現在清末民國期間才有。


卓文君《怨郎詩》新考之陋見


另外“風箏”

在漢朝並不叫風箏,一直到了宋代才有。風箏發明很早,最早記載《墨子·魯問篇》:“公輸子削竹木以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那時“鵲”只是雛形。南北朝時期南史卷八十《侯景傳》中所述,在梁武帝時,侯景作亂,叛軍將武帝圍困於梁都建鄴,內外斷絕,有人獻計製作紙鴉,把皇帝詔令系在其中向外求援,那時叫“紙鴉”。宋人周密在《武林舊事》寫道:“清明時節,人們到郊外放風鳶,日暮方歸。”,此時風箏叫“鳶”;而在明代陳沂在《詢芻錄風箏》中記載,風箏由五代時期的李鄴發明的:“五代李鄴於宮中作紙鳶,引線乘風戲.後於鳶首,以竹為笛,使風入竹,如鳴箏,故名風箏。”,以上證據表明,“風箏”名字一直到了五代到宋代才有,不可能在卓文君時代就有“風箏”一詞。


卓文君《怨郎詩》新考之陋見


最後,看《怨郎詩》的風韻,似乎採用元曲形式,然而語言淺顯直白,文言和現代口語相結合,頗有民國時期詩歌的特徵,因此更有可能是民國時期的好事者杜撰附會的作品,而且在清朝以前未見任何書籍有記載,因此不可能是卓文君的作品。


卓文君《怨郎詩》新考之陋見


卓文君貌美如花,擅長弄琴,引得才子司馬相如 “以琴心挑之”,這是才子風流,卓文君聞琴音而窺之,心悅而私奔,崇尚愛情,也是自由戀愛的一場千古風流韻事,然而,不能因之就附會杜撰,更有好事者為了滿足人們的才子佳人的故事豐滿度,非要給卓文君美化幾筆,杜撰幾首,增添一些文學色彩,似乎可以看成小說傳奇,不能當真。


卓文君《怨郎詩》新考之陋見


要論真才實學,才華橫溢,在以上五人當中,《漱玉詞》清麗婉約,無人可敵,李清照當文辭第一;續寫《漢書》,治史功績,“曹大家”班昭文史第一;品評詩文,影響一代文風,“巾幗宰相”上官婉兒政治第一;被虜匈奴,長篇《悲憤》,《胡笳十八拍》感人肺腑,千古絕唱,命運多舛,蔡文姬憂憤家國第一;卓文君雖然善琴好音,與司馬相如成就一段佳話,只能說豔情傳奇,詩文未見流傳,才女之名,其實難副,自然難以和其他“四大才女”相提並論。


卓文君《怨郎詩》新考之陋見


2018/11/21榆木齋


卓文君《怨郎詩》新考之陋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